黨哲
【摘要】流浪兒童問題是一個當今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來經濟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社會的迅速轉型,同時為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家庭、教育、社會等因素是導致兒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而家庭因素排在第一位,家庭功能的缺失不斷把孩子由家庭推向街頭。因此,當家庭功能缺失時,從保護兒童最大化利益的角度出發,強化國家公權力對兒童監護人的制約,探索救助流浪兒童的新模式,不失為解決流浪兒童問題的一種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流浪兒童;家庭功能;社區教育;“類家庭”模式
一、引言
2011年3月2日民政部召集了十幾個省市進行座談和研究,討論流浪兒童的乞討現狀和救助問題。可見目前政府對流浪兒童的生活狀況,以及救助問題非常關切。流浪兒童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但家庭因素是致使其流浪的主要原因,完善家庭功能也是預防兒童流浪和解決流浪兒童問題的關鍵。家庭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經濟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撫養和贍養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息與娛樂功能。本文通過對流浪兒童現狀的分析,主要探討家庭功能中的撫養功能、教育功能和感情交流功能的缺失對流浪兒童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解決方案和建議。
二、流浪兒童的現狀分析
我國政府對流浪兒童的定義為:完全脫離家庭和監護人,連續超過24小時生活在街頭,且無可靠生活保障18周歲以下的少年和兒童。目前在國內的研究中,學者較多采用我國政府的界定,這也是本文所采納的流浪兒童的定義。
對于流浪兒童的規模,在2003年,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委托石家莊市保護流浪兒童研究中心課題組對流浪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指出:“根據我們對全國幾個樣本城市的抽樣調查分析和測算,每年全國民政部門救助的流浪兒童總數在51萬人次以上。假設實際存在的流浪兒童人數為被救助流浪兒童人數的2倍至3倍,那么,全國每年存在的流浪兒童人數應該在100萬至150萬之間。”
在通過實際救助保護的流浪兒童中,男性占比70%;女性占比30%。來自農村的占比83%,來自城鎮的占比17%。絕大部分流浪兒童是文盲或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年齡主要集中在10-15歲。根據相關部門的調查,賣藝賣花、撿垃圾、乞討和偷盜搶劫為流浪兒童的主要生存手段。四川省民政部所公布的2005年四川流浪兒童現狀中,涉及扒竊、偷竊等行為的流浪兒童的數量高達其總數的92%,而廣州市2005年的調查數據也表明,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流浪兒童已經達到了總數的83%。
我國流浪兒童群體數量大,生存狀況惡劣,這些孩子們本應該接受教育,享受生活的溫馨,憧憬美好的未來,但他們卻無奈流浪在外,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功能完善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及家庭功能缺失對流浪兒童的影響
1、家庭功能完善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家庭是一個人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最重要的場所。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人格、性格、行為習慣、道德觀念等要素的形成有著關鍵的作用。正確適時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養兒童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提升其學習能力與生活能力,而且家庭教育必要的權威性可以有效制約兒童的不良行為,從而提高兒童辨別是非的能力。
善良的情感基本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今兒童的情感需要是多元化的,這些情感包括愛與被愛的需要,擺脫過失感的需要,克服膽怯等需要。滿足這些情感需要,對于成長中的兒童來說十分重要。然而由于青春叛逆期和代溝的存在,部分孩子在情緒波動時拒絕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情感訴求,這時就急需父母積極地與孩子溝通并及時糾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愛和呵護。
2、家庭功能缺失對流浪兒童的影響
家庭功能缺失是導致流浪兒童問題的直接因素,也是流浪兒童回歸家庭的主要障礙。通常父母離異后重新組成家庭,家庭突發變故或者父母雙雙外出打工,以及父母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用粗暴的方式或溺愛的方式管教等這些情況會對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或者兒童為了逃避管教或者因為任性而最終選擇流浪。父母離異、家庭變故或者外出打工使得家庭結構松散,讓孩子失去了基本的穩定的家庭環境。另外,由于有些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無法承擔教育子女責任的缺失,也包括父母在身邊卻沒有合理地分配好各自的角色而導致子女思想及行為上出現偏差使得孩子們選擇離家出走,到街頭流浪。流浪兒童通常會尋找伙伴而集體流浪,以尋求情感上的慰藉,因為他們有著相似的體驗和經歷。盡管在外流浪生活十分艱辛,但許多流浪兒童仍然不愿意回家。
四、針對家庭功能缺失問題的解決措施分析
1、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
為流浪兒童這一特殊的弱勢群體出臺一部完整的法律規范,為流浪兒童救助工作提供一個合法、合理的平臺,這樣更有利于對流浪兒童的救助保護。建議在整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有關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建立一項專門針對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工作的辦法。
在這部具體的法律規范中,進一步明確擔任監護人的近親屬的資格認定,明確不同監護人之間的轉換條件,明確監護人的職責權限,從而避免監護權法律缺失情況的出現。由于兒童外出流浪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家庭監護不利,所以必須通過法律手段來制約監護人,以保障兒童的應有的基本權利。
2、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相結合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之間帶有差異性的教育對子女來說是一種自然的和諧,而破裂家庭則缺乏這種自然的和諧。一旦失去這種和諧,子女極易在社會化特別是初級社會化過程中出現角色混淆,導致思想上的極大偏差,對日后的行為形成負面影響。
隨著我國社區的迅速發展,可以把社區組織作為協調和監督機構,設立專門的維護流浪兒童權益的基層組織并賦予其相應的權利,使得基層組織不僅可以保障流浪兒童的權利,也可以為其申請相應的社會援助,起到預防出現流浪兒童的作用。將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相結合,所謂社區教育,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的旨在提高區域內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教育活動。一方面,可以打破傳統單一的家庭教育模式,尤其是在家庭結構不完整而引致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可以使社區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互補,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對于已經在心理及行為上出現偏差的兒童,可以讓社區教育介入家庭教育,通過單獨教育或集中教育的方式幫助這部分兒童糾正其不適當的行為,也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幫助家長和子女建立并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使他們回歸到正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去。
3、開展“類家庭”救助模式
目前,我國對流浪兒童的救助方式還是以尋找他的家庭并幫助其返家為主。這種救助對部分流浪兒童是有效的,但對一些因家庭變故無人照顧自己或者自身備受暴力虐待而選擇流浪的兒童來說,幫助他們返回家庭功能不完善的家庭,無疑是將這些流浪兒童再次推入痛苦的深淵,所以這些流浪兒童很可能會再次流浪。因此在幫助流浪兒童返家的時候,首先要調查清楚兒童家庭的具體狀況,只有確定家庭對兒童來說是安全并且健康的時候,才可以將他送回家;對于那些不適宜流浪兒童繼續生活在其中的家庭,則應該重新確定監護人。
對于不適宜返回家庭又暫時無法確定監護人的流浪兒童,可以采取“類家庭”救助模式。“類家庭”一般建立在社會治安良好、居民愿意接納的社區,由5-7名流浪兒童與兩名父母(輔導員)組成。進入“類家庭”的兒童將24小時和父母(輔導員)生活在一起,父母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2003年8月,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助下,我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救助流浪兒童的“類家庭”在鄭州建立。據鄭州市民政局介紹,鄭州市已有5個“類家庭”,84名流浪兒童在“類家庭”中生活過,從這里返回家鄉的孩子中,84%的兒童沒有再流浪。由此看出,鄭州市“類家庭”救助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類家庭”中雖然不具有血緣關系,但通過專業的輔導員對流浪兒童的教育與陪伴,其家庭功能基本上是完善的,與存在家庭重大變故和家暴的家庭相比,“類家庭”更能為兒童提供一個較好的生活成長環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流浪兒童回歸家庭后再次流浪的問題。
五、結束語
為了不讓流浪兒童再次外出流浪,解決現有的流浪兒童問題,同時保護流浪兒童的合法權益讓他們能夠得到救助并且使他們得到很好的安置。需要國家加大力度完善目前的法律制度,補全現有法律出現的缺位;需要父母承擔撫養和正確教育孩子的責任,為他們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需要救助機構和基層組織積極有效地救助,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做到這些,流浪兒童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才能更好地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畢 偉. 國內流浪兒童狀況研究綜述[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2] 張齊安,楊海宇. 中國流浪兒童狀況和救助對策[J]. 北京社會福利,2002(9).
[3] 李 麗. 抓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N]. 中國青年報,2006(01).
[4] 趙維泰. 關于中國流浪兒童問題的調查分析[J]. 中州學刊,2005-04.
[5] 張希敏. 中國共救助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人員六十七萬多人[OL]. 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4/2004.
[6] 李春玲,王大鳴. 中國處境困難兒童狀況分析報告[J]. 青年研究,1998(5).
[7] 郭文鄴,王茂林. 我國流浪兒童的現狀研究[J].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 王久安,張世峰,張齊安. 關于流浪兒童救助保護情況的調查報告[J].民政論壇,1999(4).
[9] 張 靜. 家庭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預防措施[J].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1):22.
[10] 魏 偉. 淺述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J]. 法制與社會,2010, (10):249.
[11] 付 敏. 家庭教育缺失現狀分析及對策[J]. 科教信息,2009,(7):657.
[12] 白 晶. 淺析家庭教育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J]. 東方企業文化·策略,2011,(8):113.
[13] 張希敏. 家庭破裂、教育不當等因素導致流浪兒童現象產生[OL]. 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
[14] 戴香智. 社會政策視角下的流浪兒童救助保護[J]. 江西社會工作,2008,(3).
[15] 張文霞,朱東亮 .家庭社會工作[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4):17.
[16] 劉繼同. 鄭州市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的個案研究[J]. 青年研究,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