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同
歷史上北京又名順天府,河北省稱為直隸省,于是,黨在這一地區的領導機構就稱順直省委。1927年4月,李大釗領導的中共北方區委遭到嚴重破壞,北方黨組織失去了領導中樞。鑒于這種情況,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開會討論北方黨的工作,會議決定建立順直省委。6月中旬,順直臨時省委在天津成立。劉伯莊代理書記兼組織部主任,順直臨時省委的代號為“盛智僧”。8月1日,順直省委在天津正式成立,這是中共中央在北方建立的第一個省級機構。省委書記由彭述之擔任。
在省委籌建過程中,由于對順直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以及人員組成等產生了分歧,形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深遠的順直問題,亦稱順直糾紛問題。為了解決此問題,中共中央先后派遣王荷波、蔡和森、陳潭秋、劉少奇、韓連會等前來北方解決問題,對省委進行了兩次改組。但是,順直黨內仍然存在突出的問題,主要是,政治上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黨員干部處于十分混亂的狀況,極端民主化傾向十分嚴重,不少黨員對省委失去信任,對黨的決議和通告隨便謾罵,拒不執行。另外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鬧經濟主義。由此發生了“保南臨時省委”事件。保南的順直省委干部閻懷聘等人,利用保南各縣黨組織對省委改組不滿,擅自在正定組織“保南臨時省委”,與順直省委對抗。同時,還引發了“京東護黨請愿團”事件。京東的唐山、樂亭、玉田、遵化等地黨組織一些負責人認為,省委改組后,工作仍無起色,右傾消極,對下屬沒有領導,請示工作不答復。因此,他們要求改組省委,成立“京東護黨請愿團”,要去中央反映意見,控告省委。這樣,順直省委的工作幾乎處于癱瘓狀態,工作無法開展。
1928年11月27日,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順直問題。會議決定,派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組織部長周恩來去順直巡視。12月11日,周恩來從上海抵達天津。他一到天津,就不顧旅途疲勞,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弄清實際情況,解決問題堅持從思想教育入手,開展切合實際而又充分說理的批評,引導黨員以向前看的精神,從積極工作的過程中去求得糾紛的解決,這樣做果然收到預期的效果。原來像一團亂麻而令中央深感棘手的所謂“順直問題”,終于理出了頭緒。
12月22日至12月底,中共順直省委擴大會議在天津法租界張莊大橋附近兩排平房內秘密舉行。會議由陳潭秋、劉少奇輪流主持。周恩來作政治報告。會議根據中共六大決議精神,結合順直黨的具體情況,通過了《順直黨的政治任務決議案》、《順直省委黨務問題決議案》等。最后,會議經過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共順直省委。
1930年,根據北方工作的形勢,中共中央將順直省委改為河北省委,管理順直、兩特委、晉陜甘及河南北部的工作。12月21日,中共河北省委發出通告第一號,建立中共河北省委。至此,順直省委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河北省委。恰在此時,中共黨內發生了立三“左”傾盲動錯誤,但時間不長,很快就被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糾正。然而,共產國際執委會來信指責三中全會在糾正立三路線中犯了“調和主義”錯誤。由此,引發一場黨內斗爭,這場斗爭波及到了河北,河北省委在內外兩種斗爭中艱難工作。
1930年底,共青團河北省委書記曹策在王明的策動下,在北方黨內開始了反對中共中央的煽動。1931年1月3日,他以反“立三路線”和反“調和主義”為旗號,要求解散中央政治局和河北省委,建立新的臨時中央和河北省委。他排斥了童長榮對天津市委的領導,建立了以他為書記的“天津臨時市委”,宣布脫離中央和省委的領導。這是北方黨出現反黨分裂活動的開始。
1月4日,中共京東特委派代表到天津,要求河北省委召開全省緊急會議,徹底糾正立三路線錯誤,改造省委。對此,河北省委代理書記阮嘯仙于5日召集天津市委、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和河北省革命互濟會負責人討論京東特委的要求。會議在曹策煽動下,京東特委書記李友才、省委秘書長吳華梓等,成立了“河北省緊急會議籌備處”(簡稱籌備處),以執行召開河北省緊急會議的任務,并決定“籌備處”的活動不受中央和省委的領導,實際成了第二省委。
針對北方黨的混亂狀況,中共中央于1月下旬召開政治局會議,作出《關于對河北黨的問題決議》,決定停止河北省委職權,取消“籌備處”,組織臨時省委領導河北黨內的工作。隨后,中央派出陳原道、徐蘭芝、賀昌等人組成中央代表團,到北方執行這一決議。1月28日,中央代表團到達天津,他們立即停止了原河北省委的職權,由中央代表團代理省委工作,要求“籌備處”立即解散。2月5日,河北臨時省委成立,由徐蘭芝任書記。“籌備處”的骨干分子表面上接受了黨的處分,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認識和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經常秘密集會,甚至勾結敵人進行反黨的罪惡活動。4月8日,籌備處成員在李延銳家秘密集會時,國民黨軍警闖入李家,“被捕11人,張金刃、李延銳、吳化梓三對夫婦在內”。至此“籌備處”便宣告瓦解。
4月8日,河北臨時省委在天津準備召開全體常委會議,由于“籌備處”骨干分子韓連會被捕叛變,造成包括省委書記徐蘭芝(被捕后叛變)、組織部長陳原道、秘書長劉亞雄等在內的13人被捕。這是河北省委第一次被破壞。省委第一次遭破壞后,省委巡視員阮嘯仙同省軍委書記廖劃平商定,將省委機關馬上遷往北平。4月10日,阮嘯仙自動召集在北平的省委委員開會,決定組建河北臨時省委。5月8日,河北臨時省委常委會議在動物園湖邊召開,重新組建河北省委。殷鑒任省委書記。這時由于徐蘭芝叛變投敵,這一屆省委僅工作一個多月。6月26日,省委第二次遭到大破壞。殷鑒、胡錫奎、薄一波、廖劃平、郭亞光、賴德等20多名領導干部被捕。在敵人威脅和誘惑下,郭亞光、賴德叛變投敵。省委第二次遭到破壞后,由鐵總負責人馬輝之、北平黨組織負責人平杰三、團省委負責人王德三人組成河北臨時省委堅持工作。10月12日,河北臨時省委作出決議,開除韓連會、徐蘭芝、廖劃平、郭亞光、賴德等16名叛徒黨籍。由于叛徒出賣,11月12日省委機關第三次遭到大破壞。省委代理書記馬輝之、省委委員兼團省委書記王德和北平團市委書記王秋亭(后改名袁逸之)、省委駐北平代表平杰三被捕。這是省委第三次被破壞。省委遭到第三次大破壞以后,由省委委員、工運負責人施滉,省委委員、軍委負責人曾健(又名曾健人),省委秘書李致竹三人,又組成河北臨時省委堅持工作。1931年12月,中央決定由原省委組織部長孟永祥為河北省委書記,李致竹負責組織,施滉負責宣傳。
為適應新的形勢,1933年3月上旬,中央派田夫(即孔原,又名石心、白石心,陳鐵錚、陳子堅)為中央駐北方代表,到河北主持北方工作。同時決定施滉任河北省委代理書記。8月,由于省委組織部長阮錦云被捕叛變,造成中央駐北方代表秘書處長洪靈菲、省委全體常委及各地黨組織百余名干部被捕,各地黨組織遭受到一次空前嚴重的大破壞。省委代理書記施滉等許多同志英勇犧牲,省軍委書記曾健人、省委宣傳部長鄒春生、省委秘書長楊春華等叛變投敵。河北省委遭到第四次大破壞。8月20日,中央任命饒漱石為省委代理書記,重新組建河北臨時省委。9月18日,河北臨時省委代理秘書長陳竹君被捕叛變,造成省委宣傳部代理部長李兆瑞和省委機關多人被捕。10月27日,省委組織部長胡大海被捕叛變,導致河北臨時省委更多的人被捕。是為河北省委遭到的第五次大破壞。
這次大破壞后,北方黨的干部嚴重缺乏。11月中旬,田夫再次組建河北臨時省委,指定吳雨銘任代理書記。這時,國民黨在白區進一步加緊鎮壓共產黨,河北臨時省委機關在北平已難以立足和開展工作,經中央及駐北方代表同意,河北臨時省委及團省委機關由北平遷往天津。1934年3月,河北臨時省委代理書記吳雨銘私自離職出走,在田夫主持下,推舉臨時省委組織部長孟堅代理河北臨時省委書記。
由于白色恐怖,至1934年底,河北省黨員數量由1931年初的3000多人減至1600人,黨和革命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這是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給河北省黨組織造成的嚴重惡果。河北省委和各地組織屢遭破壞,省委主要負責人和大批共產黨員頻遭逮捕。這批共產黨員除極少數經受不住考驗成為可恥叛徒外,絕大部分黨員在獄中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
此后,中央先后委派曉山(阮嘯仙)和吳華南為中央巡視員到河北進行巡視,并改組河北省委。1935年2月,河北省委書記朱理治調陜北特委工作,在田夫的主持下,對河北省委主要領導人進行了調整,高文華為省委書記。6月,原來主持北方局工作的田夫奉調離開天津,行前決定以河北省委為基礎建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實際上是“一套人馬,兩個機構”,高文華又接任了北方局書記的職務。
從1930年到1937年,河北省委雖遭幾次大的破壞,但河北共產黨人前赴后繼,頑強地堅持斗爭,先后組織領導了高蠡暴動、冀南暴動等幾次大規模的農民運動,為以后的革命斗爭播下了火種。1936年4月,在劉少奇主持下,將1935年6月以后的“一套班子,兩個牌子”的中共北方局和中共河北省委,從組織機構設置到人員組成徹底分別設立。從此,河北省委便成為只領導河北省轄區內各級黨組織的省委組織。省委仍由高文華任書記,柯慶施任組織部長,李大章任宣傳部長。此后,在中共北方局領導下,河北省委經過糾正“左”傾冒險主義和關門主義,開始把整個組織工作轉移到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來,并把黨的秘密工作同群眾的公開半公開活動正確地結合起來,使河北省各級黨組織較快地得到了恢復和加強。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白區黨的代表會議,河北省委派高文華、李運昌、李一夫、李菁玉、李雪峰、張霖之、吳德、黎玉、陳少敏、黃敬等參加了白區工作會議。省委工作暫由馬輝之主持。鑒于河北省自華北事變以來實際上已經形成冀東淪陷區和平漢線國民黨統治區的事實,為了適應即將到來的全面抗戰形勢以及在不同條件下開展黨的工作,中央白區工作會議決定將河北省委一分為二。在淪陷區冀東建立中共河北省委(俗稱敵后河北省委或冀東省委),住址在天津,由李運昌任書記,馬輝之任組織部長,李大章任宣傳部長,林鐵任軍事部長。在平漢線國統區建立中共平漢線省委,住址在石家莊,由李菁玉任書記,劉秀峰任組織部長,李雪峰任宣傳部長。這就為迎接抗日戰爭做好了組織上的必要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