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喜 鄭艷 高俊
在承德寬城一帶,曾經被冀東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稱為“革命堡壘”的先進黨支部,這就是原遷(西)青(龍)平(泉)聯合縣第七區(現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孟子嶺鄉)王廠溝村黨支部。
王廠溝村位于承德南部燕山深處,山高路險,地域偏僻,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別說在全國,就是在河北省地圖上也難以找到這個村落。在抗日戰爭艱苦歲月里,這個小村落曾被日軍劃為“無人區”,可在王廠溝村黨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王廠溝村老百姓為創建冀熱邊和冀熱遼抗日根據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中共冀東地委、冀東軍分區等首腦機關及冀東報社、戰地醫院、衛生所、兵工廠、黨員干部培訓班等都曾經轉移到過王廠溝村。在1941年至1943年冀東抗戰最艱難的歲月里,設在群山之中的王廠溝抗日游擊根據地實際上已經成為冀熱邊地區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為創建和保衛這片抗日游擊根據地,王廠溝村當時僅有500多口人的小村莊,竟付出了失去300多個親人的沉痛代價。該村僅犧牲共產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就達50人之多。
1988年6月,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曾經擔任冀東軍分區司令員、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年逾80歲的李運昌將軍來到他當年曾經戰斗過的王廠溝村看望慰問老區人民,并親筆為王廠溝村題寫了:“革命堡壘,英雄人民”八個大字。
那么,王廠溝是怎樣從一個小山村,而成為被老一輩革命家贊譽的“革命堡壘”呢?讓我們從眼前的思緒中拉回到70多年前王廠溝村黨支部經歷的不平凡的歲月……
一、王廠溝的火種
王廠溝村位于現寬城縣西南部的邊遠山區,這里山高林密,地勢險要。南臨喜峰口長城,北臨燕山山脈,是溝通關內關外的咽喉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1939年,中共地下黨組織就派人來王廠溝村宣傳黨的抗日政策,動員廣大貧苦百姓組織起來共同抗日。
1941年初,我地下黨在王廠溝村發展李西云、李西英、李春宣為中共正式黨員,并建立了第一個黨小組,李西云任組長。經過一段考察鍛煉,由中共地下黨員劉振東、石新、李西云介紹,又有劉鳳春、李西滿等39人光榮加入中共黨組織。
1941年夏,根據毛澤東主席關于“最普遍地發展黨員,每個農村都可以組織支部”的指示,隨著形勢發展,王廠溝村黨員隊伍不斷壯大、成立村黨支部的條件已經成熟,在遷、青、平聯合縣委的關懷指導下,當年6月,地處深山老峪的王廠溝村,終于誕生了第一個黨支部。黨支部書記:李西云,組織委員:李西英,宣傳委員:李春宣。
經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王廠溝的火種逐漸播撒。到1941年9月,隨著黨員隊伍進一步發展壯大,王廠溝村又建立了1個黨總支和4個分支部。王廠溝村黨總支書記:李西云;組織委員:李西滿;宣傳委員:李春宣;青年委員:李西生;武裝班長:李西英。
在王廠溝村黨總支成立時秘密召開的全體黨員會議上,遷、青、平聯合縣第七區的區委負責人劉振東、石新二同志在會上講話。他們對全體黨員說:“王廠溝黨總支今天正式成立了,很了不起。你們都是黨的人了,要聽黨的話,黨組織要我們干什么就不能講價錢地去完成。抗日就要把日本鬼子趕出去,建立新中國。到那時候,我們就能過上沒剝削、沒有壓迫,永遠不當亡國奴的好日子!”通過廣泛宣傳動員,王廠溝村黨員的抗日覺悟和信心得到提高,決心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全部交給黨,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斗爭中來。
二、戰斗堡壘的作用
日軍十分害怕王廠溝村的抗日群眾與共產黨、八路軍的密切聯系。為了切斷共產黨、八路軍與王廠溝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搞“民匪隔離”,他們把王廠溝劃為“無人區”(無住禁作地帶),大搞“集家并村”,把房子燒光,東西搶光,妄圖把全村的男女老少分別趕到孟子嶺、蘭旗地等“部落”(即“人圈”)里去。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王廠溝的共產黨員和多數革命群眾堅決不進“部落”,堅持“貓山”(躲藏到深山老林里)抗日,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地斗爭,直至抗戰勝利。
自從1941年6月村黨支部成立,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王廠溝村黨支部圍繞堅持“無人區”斗爭,創建和保衛抗日游擊根據地,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小山村做出了大貢獻。
(一)為抗日軍民提供保障
自從中共冀東地委、冀東軍分區等黨政軍機關秘密轉移到王廠溝以后,王廠溝村黨支部就把如何確保黨政機關的安全等項工作當作第一任務來抓,不分晝夜地組織全村的民兵和婦女兒童為八路軍站崗放哨,不辭辛苦。為確保冀東黨政軍人員的吃、穿、用,除了部隊和機關自己解決以外,村黨支部還精心挑選李春達、劉鳳春、劉雙、劉鳳蓮(女)、劉素珍(女)等骨干力量從事這項工作。駐王廠溝軍政人員的軍需用糧都是由他們協助部隊負責保管、收藏。在敵人對“無人區”實行嚴酷的經濟封鎖中,王廠溝堅持“貓山”抗日的群眾生活十分艱苦。又由于敵人先后對王廠溝實施了幾次“毀青”,致使王廠溝幾乎顆粒未收。誓死不進“人圈”,堅持“貓山”斗爭的群眾全靠吃各種野果、樹葉、野菜來維持生活。有時候因為吃野菜中毒,不少人身浮腫,并從嘴里流黃水湯。即使這樣,由他們負責保管的軍糧一斤一兩也沒有動過。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時期,王廠溝人民共收藏兩萬余公斤軍糧,從沒有出現過任何閃失。
劉風春是轉水坑的分黨支部書記,在抗戰時期,八路軍把存放在王廠溝的一部分彈藥交給他保管。他特別認真負責,把保管好這些武器彈藥看作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從未出過差錯。此外,在抗日戰爭時期,王廠溝黨支部還組織黨員、群眾為八路軍做軍鞋2350雙、軍襪2400雙,軍衣275套。
1942年初冬,駐在王廠溝村的八路軍還沒有換上冬裝。王廠溝婦救會主任、共產黨員劉素珍接到任務后,立即組織全村婦女克服各種困難,為八路軍趕制軍大衣。盡管他們從來沒見過軍大衣,盡管他們的“家”都隱蔽在一個個小山洞里,但是她們沒有講任何條件。當時沒有電燈,就用小煤油燈或者“松樹明子”。經過7天連續奮戰,她們終于縫制成的120件軍大衣送到部隊,讓八路軍指戰員按時穿上了棉衣。
(二)及時準確送情報
為適應堅持“無人區”斗爭的需要,在王廠溝村建立了兩個秘密交通站,交通員是共產黨員劉勤和關元歧。這兩個交通站負責的范圍大,而且道路崎嶇,長約60多華里。每天他們都要把有關的情報及時準確地轉送和上報出去。尤其是帶雞毛或火柴棍的緊急信件,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風下雨或其他情況,都必須及時送到。由于他們都是共產黨員,對工作高度負責,所以在送信中未出現過差錯,更沒有被敵人搜出過信。因此,曾經多次受到上級黨政軍領導同志的表揚。
(三)守護駐地保安全
冀熱邊黨政軍干部在王廠溝活動期間,為了保證他們的安全,村黨支部專門成立了青年保護組。李西云、劉殿彬任組長,他們每天派出幾道崗哨,密切注視著敵人的行動,確保各級領導干部的安全。1942年9月17日,區委書記石新、組織委員張維政在共產黨員李西滿家里開會,在外警戒的李春明見山頭的消息樹倒了,馬上到會上報告敵情,李西滿看了一眼正在生病的老母,母親催促說:“別管我,快去給醫院和報社送信,保護同志們的安全要緊!”他二話沒說,轉身就向北大山跑去,途中把鞋跑丟了,山石扎傷了腳。但他忍著劇痛,及時通知報社人員安全轉移了。接著,他又翻過兩座山梁,趕到了料坡溝戰地醫院,和其他群眾一起把23名傷病員迅速轉移,可他自己卻累得暈了過去。
(四)配合部隊去作戰。
1943年5月13日清晨,日本關東軍春田中隊150人對王廠溝進行大“掃蕩”。我冀東部隊得到情報后,便決定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場伏擊戰。戰斗從早晨7點一直打到晚上10點。經過激烈地戰斗,一舉殲滅了來勢洶洶的日本關東軍春田中隊,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王廠溝村黨支部除了組織20多名民兵配合參加伏擊戰以外,還組織了20多付擔架救護傷員。這次戰斗,共繳獲重機槍3挺、“三八”、“七九”步槍80余支,充實了部隊和民兵的武器裝備,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軍民的抗日斗志和勇氣。
(五)千方百計救傷員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極其極端困難的時期,冀東軍分區戰地醫院轉移到王廠溝北大山的山洞里,軍分區以及縣大隊的傷員幾乎都在這里治療、休養,最多時有幾十人甚至到近百人。敵人殘酷的經濟封鎖,使這里缺糧少藥,甚至連消毒用的鹽水都沒有。王廠溝人民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去“部落”里弄鹽、弄藥、弄糧,爬山越嶺,采集為傷口消毒用的中草藥,以解除傷員之痛苦。有的重傷員拉屎拉尿、喝水喂飯、翻身起坐都需要人照料。一旦遇上敵人掃蕩或搜山,還要隨時轉移傷員。但是,他們沒有怨言。對待傷病員,就像對待自己家的親人一樣。例如,八路軍傷員何成懷,傷勢危重,水米不進。共產黨員劉殿芳想方設法弄到一只元魚,做成元魚湯,一口一口地喂他。在親人般的照料下,何成懷很快轉危為安。何成懷傷愈歸隊時,握著劉殿芳的手,流著激動的眼淚說:“王廠溝的鄉親父老們就是我們的親爹娘,我回到部隊以后,一定英勇殺敵,以報答王廠溝人民對我們的關懷!”
(六)忍痛舍子為抗日
在抗日戰爭時期,王廠溝的黨員把黨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關鍵時刻,甚至忍痛舍棄自己的親生子女。據統計,在敵人大掃蕩時,王廠溝堅持“貓山”的群眾中,共有34位父母親為了掩護地下黨組織工作人員和傷病員,而被迫采取用奶頭堵死、扔山澗摔死、用被子捂死、用身體壓死等近似“殘忍”的方法來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這34位失去親生骨肉的父母親中,就有10位是王廠溝村的共產黨員。他們用簡直令人難以想象的忍痛舍子行動實踐了自己入黨誓言。
(七)一心為民灑熱血
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在艱難困苦的“無人區”斗爭中,王廠溝的共產黨員都是艱苦工作干在前,危險時刻沖在前,有50多名共產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為勞苦大眾的解放獻出了寶貴的年輕生命。
1943年12月,在一次大檢舉中,王廠溝村的劉殿芳、劉殿喜、關元凱等22名黨員一起被日偽軍抓捕。這些同志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沒有一個同志被嚴刑拷打所嚇倒,寧死也沒有說出我地下黨和八路軍的組織情況。這些黨的優秀兒女,只有劉殿功一名幸存下來,其余21人分別犧牲在寬城、承德水泉溝“萬人坑”、鞍山、阜新等地。村黨支部組織委員李西滿被捕入獄后,不懼敵人的嚴刑拷打,寧死不屈,面對兇殘的敵人竟然放聲大笑。臨犧牲前他還振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日本必敗,中國必勝!”
1944年初,共產黨員、地下交通員關元歧夫妻二人被捕。敵人對他們施盡各種酷刑,還讓他們帶路去找八路軍。關元歧在重刑面前始終沒有暴露任何黨的秘密。日軍氣急敗壞,端起刺刀一齊向他刺去。關元歧這個優秀共產黨員在英勇就義前還奮力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三、堅強的領導核心
王廠溝村黨支部成為抗日戰爭中堅持“無人區”斗爭的堅強堡壘,是因為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李西云是堅持“無人區”斗爭的帶頭人。王廠溝被譽為抗戰時期的堡壘村,就是因為有個在李西云帶領下的堅強的黨支部。抗戰時期,李西云帶領王廠溝的黨員群眾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1943年農歷7月15日,駐寬城、興隆等地的日偽軍、討伐隊3000多人對王廠溝的9個自然村進行了連續8天的“大討伐”、“大掃蕩”、“大毀青”,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王廠溝大慘案。全村共有112人被殺害,其中被殺絕的有45戶90口人,另外,被毀壞的莊稼有700多畝。在遭遇到如此巨大災難面前,村黨支部書記李西云并沒有被嚇倒、被屈服,他帶領鄉親們掩埋好親人的尸體,擦干了眼淚,活躍出沒在“無人區”的深山密林之中,繼續與日寇周旋。
李西滿是村黨支部組織委員,他和李西云等黨支部成員一起,為王廠溝村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
普通共產黨員劉素珍是村婦救會主任,在她的帶領下,王廠溝的婦女們如同男人們一樣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本人曾經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日偽軍嚴密控制的“集團部落”(即“人圈”)里去為八路軍傷病員購買急需食物藥品,并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耐心細致地護理八路軍傷病員。因此,駐扎在這里的八路軍指戰員都親切地稱她為“燕山紅嫂”。
這些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拋頭顱,灑鮮血,出生入死的共產黨員,用犧牲和奉獻詮釋了什么是共產黨人。正是在這些甘灑熱血的共產黨員帶領下,王廠溝村人民堅持“無人區”斗爭,克服了重重困難,為創建和保衛王廠溝村抗日游擊根據地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并最后迎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