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仲平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性;選擇;預設;評價手段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91—01
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入實施新課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之際,大力倡導、研究并實施教學改革,既保證有一定水準的教學質量,又能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讓學生樂學會學,教師能教善教,實現師生共同發展,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學改革的理想追求。所謂的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性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所以,提高教學有效性是促進發展、減輕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表現。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精心地選擇與預設
由于受到教材范圍及內容的限定,在一堂課中,教師真正需要組織學生討論、探究的問題其實并不太多,一般都是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問題,或是教學環節中的主要問題。有的教師為了制造熱鬧的教學場面,根本不考慮教學內容的需要而生搬硬套,導致課堂討論流于形式。這不僅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容易使學生養成遇到問題不能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慎重確定課堂討論的問題,而且要以準確的表達,讓學生明確討論的方向。如,在教授《廣玉蘭》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努力發現文章的主旨句——“我愛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更愛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緊扣作者的情感意旨,拋出“隨文識花”的教學主環節。我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讀課文,在字里行間感受廣玉蘭的幽香、純潔和旺盛的生命力,嘗試著與伙伴分享廣玉蘭哪個方面的特點給自己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然后即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幫助學生在較明確的目標指引下,緊扣文本內容展開扎實有效的討論。
二、要有正確的引導,恰到好處的啟發
今天的課堂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教師往往缺少等待,提出問題后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路線上來,然后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一個教學過程就這樣完成了。這樣犧牲的卻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的空間和權利。與其說是引導,倒不如說是“牽引”,因為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被抹殺了,被動地跟著教師轉。因此,在學生出現的問題點上,教師應作出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時,作出恰到好處的啟發,讓學生茅塞頓開,打開思路,延續思維想象,這樣學生的理解就能深刻,能力得到了發展,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三、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設計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學起來的教學環節,更應體現一個“趣”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授《小雨點》一文時,當學生讀到“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里,花兒樂得張嘴巴”時,就讓同桌二人表演讀,一個有感情朗讀,另一個雙手張開在下巴下做出花開的動作,使學生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花兒張嘴巴”就是花開的意思。同樣“魚兒樂得搖尾巴,苗兒樂得向上拔”也讓孩子做出魚在水中歡快游動和苗兒挺拔生長的樣子。在精彩形象的表演中,學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也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四、充分調動各種評價手段,激活課堂氛圍
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得好,可以促進和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反之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評價首先要以鼓勵、鞭策為主,關注學生的態度,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發展變化。其次,應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從教師這個角度來講,可以用熱情的語言進行贊美、激勵,也可以用眼神進行鼓勵,還可以用動作(如鼓掌)表示贊賞。除了教師的直接評價外,還應調動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學、學習小組間的相互評價。此外,在上課時我也注意充分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這種相互評價就是合作學習,讓學生從他人的評價中得到新的感悟。老師的鼓勵性、激勵性評價更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諸如像“讀得不錯”,“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會更精彩”這些語言在課堂上比比皆是。正是充分調動了各種評價手段,課堂氣氛才異常活躍,學生才能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