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玫
【摘 要】音樂之美不僅在于旋律和音色,更包括其在發展與創作過程中給予創作者以及欣賞者多樣化的審美體驗與認知。本文分別從三個角度闡釋了音樂在職業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希望能夠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提供創新和改革路徑,推動音樂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 職業教育 育人作用
從教學內容和目的來說,音樂教學致力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多樣化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形成較為穩定的藝術與文化修養,提升個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的實力。現階段國內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主要是針對具體的職業技能和操作本領而展開學習,內在的文化修養和審美品位卻很少涉及,因此很有必要發揮音樂在職業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創造活力
傳統教學更加突出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作用,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緊隨教師的思路,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學習環境之中。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不僅學生的積極性會遭到打擊,更會遏制其思維靈活性的培養與發展。
關于教育,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一切教育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展開獨立探索。”現階段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學困狀況,其主觀因素就在于學習興趣的缺失,主觀能動性的匱乏。而音樂教學的本質與目的就在于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如何在吸引學生為音樂所感知的過程中使其產生更強的興趣。
音樂學習以及音樂課程的設置與傳統教學有著本質性的不同,視唱練耳的學習以及對音樂的欣賞都是主觀的,來自潛意識,并不需要教師引導或外界的強加干預。當學生能夠通過不同的視角或多樣化的情感元素來學習一段歌曲,感知一段音樂,并從中挖掘出創作者寄予在旋律當中的思想情感與文化內涵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造性便能得到增強。因為音樂鑒賞本就是一項基于主觀意識所產生的行為,只有當個體對自身產生一定的尊重和肯定心理,這種創造力才能得到彰顯與發揮。
二、運用多媒體,提升教學效率,拓展學生視野
音樂是主要依靠聽覺而存在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音樂的另一價值就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對于聲音的敏感性,對于旋律當中所蘊含情感的傳達與直射。所以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注意對教學效率、質量以及效果的提升,注重將多樣化的教學元素納入課堂體系當中,改變傳統單一模式下,由板書、錄音機、風琴或電子琴等構成的“靜態”教育形式,恢復課堂的活力與生機。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能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尤其是現代科技以及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讓有關音樂理論以及鑒賞知識方面的內容在課堂上更加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讓音樂真正意義上走進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成長。
舉例來說,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具體的多媒體手段和技術運用方面,會經常使用Cakewalk Sonar 8.5軟件當中的定音鼓、釵拔來進行節奏類型的劃分,讓學生通過多媒體屏幕的顯示和播放,真實地看到節奏的分割和強弱關系——而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從聽覺與視覺上感知到了音樂的存在,還在拓展視野、調整學習思路的過程中共同構建了良好的課堂氛圍,真正意義上拉近了學生與音樂的距離。
三、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教學實踐效果
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教學實踐是當今社會職業教育所必須尊崇的原則。通過音樂學習,學生除不斷提升對于音樂理論知識、樂曲理解和節奏把握方面的感知與理解能力之外,更能提高內心對于躍動音符的感知能力,從而在一片平靜和乏味的生活節奏中捕捉到一絲驚喜與欣慰。同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與繁重的學習壓力之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本身也在承受著更重的壓力。而學生在欣賞音樂過程中能夠緩解這種壓力,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教學實踐效果。
總而言之,音樂在職業教育中所起到的育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讓這種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實現,使之以更加完善的姿態,保障職業教育中每一位被教育者能夠豐富情感,完善道德品質。采取多樣化的實踐方式與教學措施,是讓音樂真正意義上走進學生的心靈,升華學生的思想,讓學生更加熱愛音樂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應加大對音樂教學的重視,讓音樂成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基石。
【參考文獻】
[1]武艷.音樂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27(03):78-79.
[2]楊紅.試析音樂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