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輝
摘 要: 漁政管理,就是漁業的行政管理機構,以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基礎,對漁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的過程。漁政管理的主要內容就是對漁業生產過程、漁業的生產水域情況和各項資源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管。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發生變革,我國的漁業也要隨之提高管理水平,改進管理方式。本文將對我國漁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一些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提高我國的漁政管理能力提出一些具體措施。
關鍵詞:漁政管理 現代漁業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098-01
前言:漁業又叫做水產業,是人類利用水域中的魚類或者其他動植物資源,經過養殖、捕撈和加工等過程創造經濟價值的。漁業又分為水產捕撈業和水產養殖業兩部分,兩者的主要生產方式不同。漁業生產在我國經濟領域當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夠為農業提供肥料,為畜牧業提供飼料,同時還為食品生產、醫藥生產和化工生產提供原料。漁業生產為我國提供了一部分的糧食資源,也是我國創造出口價值的重要渠道。為了提高建設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現代漁業生態文明,我國必須加強漁政管理體系的建設,提高漁政管理能力。
一、我國漁業的發展狀況
我國自古以來就頗為重視對漁業的管理。早在商周時期,就有設置專門的官位用于管理捕魚。到了明清時期,更是成立了專門的漁政管理機構。中華人民更何國建立之后,也很重視對漁業的管理工作。我國政府于1979年頒布了《漁政管理工作暫行條例》,與1986年頒布了《漁業法》[1],對漁政管理的內容、流程作出了明確規定。這標志著我國的漁政管理正式走上法治的道路。目前,我國已經在東海、黃海、南海和各級行政單位都設有漁政管理機構,但是漁政管理的實際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
二、我國漁政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執法體系不健全
我國的漁業正在從傳統的水產養殖模式向現代養殖模式進行轉變。但是漁政管理的發展速度遠遠趕不上漁業生產模式的變化速度[2]。由于各地區對漁政管理的認識程度不同,對漁政管理的落實程度也大有差異。我國很多的鎮、鄉一級的行政單位根本沒有設置漁政管理機構和部門,漁政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和資金支持,管理對象不支持管理工作的進行。這些現象嚴重妨礙了我國漁政管理能力的加強,必須要健全執法體系,設置相關單位和部門,根據法律法規,將漁政管理工作徹底落實。
2.管理經費不足
漁政管理的工作內容復雜,有時需要深入到農村進行實地調查。如果用于漁政管理的資金投入不足,就不能夠滿足人員交通費用的支出需要,影響管理工作的進行。漁政管理的資金不足,會導致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管理設備,妨礙管理工作的進行,對漁業生產的現代化和規范化造成阻礙。另外,一些漁政管理機構為了減少支出,對于管理人員的聘用標準也隨之降低,導致管理人員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識淡薄、執法不規范,這都會對漁政管理能力的提高造成負面影響。
3.執法方式單一
由于科技的發展,違法捕魚的手段也隨之產生了多種變化,利用超聲波設備、核能量設備違法捕魚的現象層出不窮。而我國對于這類現象的處理方式比較單一,沒有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調整,這導致我國漁政管理部門在處理違法捕魚等問題上處于被動地位,執法缺少創新性和實效性。
4.市場秩序混亂
我國漁業市場的秩序相對混亂,大量有害農藥在市場上泛濫。很多農藥都含有劇毒,在水中不易發生分解,容易對水生動植物造成危害,破壞水域的生態體系。如果這些農藥進入魚類的體內,會危害食用者的身體健康。另外,一些違法捕魚者毫無節制地進行非法捕撈,破壞了漁業生產水域的生態平衡。這些都需要漁政管理部門對市場進行整頓和監督,對有害農藥和非法捕撈進行嚴厲打擊。
三、提高漁政管理能力的具體措施
1.加大宣傳力度
漁政管理工作想要得到落實,首先必須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群眾認識到漁政執法的重要性,自覺接受漁政執法的監督管理。漁政管理部門不僅要與媒體部門合作,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進行宣傳漁政執法的重要性,更要深入群眾,到集市和鄉鎮當中,利用宣傳車、橫幅標語、宣傳手冊等形式進行宣傳[3]。人民群眾了解漁業的法律法規和政府部門的政策之后,才會形成生態保護的意識,自覺響應漁政執法工作。
2.健全管理體系
漁政管理的體系必須隨著漁業生產的發展進行補充和完善。立法部門要根據產業結構的變化,修改或者摒棄《漁業法》當中不適用的條款,同時要深入群眾當中,聽取群眾和基層管理人員的意見對法律體系進行完善。另外,一支素質高、效率高的執法隊伍,是漁政執法工作能夠落實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漁政管理部門要對自身的規章制度進行完善,形成嚴格的標準,同時加強對執法人員的選拔和管理,提高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對執法人員的工作行為進行監督和規范。
3.推動信息化進程
為了提高漁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必須要推動漁政管理的信息化。漁政管理的信息化不僅僅是把數據和信息錄入信息化系統當中,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對漁政管理工作的指揮作用,通過數據信息的搜集、分析和處理發現漁政管理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改進。我國要積極更新漁政管理的設備和技術,利用通信衛星、移動通信、監控視頻等手段形成漁業生產的監控和預警體系,保障漁業生產的安全。
結論:漁業是我國沿海地區的重要產業之一,同時與食品、農藥、畜牧、化工等行業具有緊密的聯系。為了適應漁業生產的發展變化,建設現代的漁業生態文明,優化漁業的生產結構,必須要提高漁政管理能力,整頓市場秩序,加強漁政執法宣傳,健全漁政執法體系,創新執法手段,嚴厲打擊非法捕魚、有害農藥等現象。漁政管理機構要對管理制度進行調整和補充,建立綜合素質高、執法嚴謹的人員隊伍,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漁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準確性,促進我國與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小遠.漁業生產穩定發展轉型升級加速推進——2015年前三季度漁業經濟形勢分析[J].漁業致富指南,2015,22:15-17.
[2]蔡亞軍,陳旻,伍媛媛.“智慧漁政”管理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02:78-81+93.
[3]楊子江,姜秉國,韓楊.加快推進現代漁業建設的七大政策亮點[J].中國農村科技,2013,0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