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一種緣分,在偶然中存在著必然。
與曉東的相遇,大概是2011年8月,他在騰訊微博給我轉(zhuǎn)來了鳳凰衛(wèi)視閭丘露薇的一個消息,她正在主持中文臺的《走讀大中華》欄目,準備做一期關于新教育的節(jié)目。我記住了這個年輕人的名字——郝曉東。
后來,從新教育實驗網(wǎng)絡師范學院的年度敘事中,讀到他的故事。知道他2009年邂逅新教育,接觸“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始了自己的新教育歷程。知道他從一名中學教師成長為大學教師,而且在海南的一個小島上帶著20多位師范生,用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指導他們支教實習。我記住了他的網(wǎng)名——青風竹簡。
去年夏天,曉東專程來北京,與我交流他的人生理想。他告訴我,自己出生于山西省武鄉(xiāng)縣的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附近小學的校長,姥姥、姑姑、妻子、弟媳、妹妹都是教師,他對教育有著特別的情結(jié)。他還告訴我,接觸新教育六年來,新教育喚醒了他的生命,點亮了他的心燈,引領了他的成長。新教育理念讓他切實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讓他真正皈依了教育。他希望能夠有機會跟我讀博士,在新教育方面深度學習并畢生為之盡微薄之力。
正是這樣,因為對教育的熱愛,對新教育的追尋,因為這些必然的條件,我們有了看似偶然的相遇。
時隔不久,我就收到他發(fā)來的書稿:《給青年教師的四十封信——一個新教育教師指導大學生支教的實踐與思考》,問我是否有出版的價值。他說,之所以想出版這本書,初衷有幾點:1. 對五年教育工作思考的一個整理;2. 以此感謝您,感謝新教育,并宣傳新教育;3. 給新教育基金會捐贈點稿費。
我仔細讀了書稿。書稿以成長、課堂、管理、閱讀、卓越、愛心等幾個主題,記錄了一位年輕教師的思考與行動。雖然書稿顯得還有些稚嫩,系統(tǒng)性邏輯性也有待完善,但是,這樣的文章,不僅對他自身的成長很有價值,對那些未來的教師,以及剛剛走進教育的年輕教師來說,也是一級非常方便的臺階,他們可以通過借鑒這些反思,繼續(xù)沿著閱讀的階梯攀登。我鼓勵他修訂,并且推薦給《新教育文庫》的出版統(tǒng)籌童喜喜老師。
現(xiàn)在,這本書就要與大家見面了。許多人會因為這本書與他相遇。我相信,無論是他的海島苦讀的故事,還是他與團隊共讀的故事;無論是他參加新教育網(wǎng)師研習的故事,還是他與師范生相互切磋的故事,讀者都能從中看到,一顆年輕的心如何蓬勃地跳動,一個昂揚的靈魂如何尋找方向。希望更多人也會像他一樣,最終在新教育里,遇見一個新的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