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閱讀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會識字,就存在閱讀。接收、編輯一則短信離不開閱讀,商場購物離不開閱讀,各種便民設施的宣傳普及使用更是離不開閱讀……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閱讀教學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必須將閱讀教學引向積累應用,將課內閱讀指向課外閱讀,以有限的課堂閱讀教學為學生架起通向廣闊的課外閱讀的橋梁。
一、一般性的閱讀與走向積累的閱讀
從人類思維過程的角度分析,閱讀是信息的輸入和理解,積累是信息的整理和儲存,寫作則是信息的重組和運用。閱讀與積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無法割裂開來的。閱讀是邁向積累的大門,只有推開閱讀之門,邁向積累,坐擁積累,才能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那種忽視積累的閱讀,那種在離開教師和家長外界因素作用下就失去閱讀愿望的閱讀教學,都是流于表面的淺層次閱讀(簡稱表層閱讀),也可以稱之為“一般性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追求的是致力于走向積累,不斷內化,為應用做鋪墊的深層次的閱讀教學(簡稱深層閱讀)。當然,表層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初級階段,經歷了表層閱讀才有向深層閱讀晉級的可能。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有意識地將閱讀教學引向積累,引導學生從表層閱讀向深層次的閱讀教學邁進。
二、讓閱讀邁向積累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向倡導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邁向積累的課堂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出發,展開積累:第一,積累字詞句、修辭方法、說明方法等構建語言的材料,以摘抄法、品讀法為宜;第二,積累文章的選材、篇章結構、獨特的寫作手法等構建文章框架的方法,以摘抄法、品評法為宜;第三,積累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給予作品人文感召力量的內在精髓,以感悟法、品評法為宜。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北京亮起來了》為例。若從“角度一”出發,可以抓住課后所安排的“讀讀記記”中“夜幕降臨”“華燈高照”“金碧輝煌”等9個四字成語,采用說一說、寫一寫、用一用的方式,幫助學生積累。從“角度二”考慮,課文首段“每當夜幕降臨,北京就亮起來了。整個北京城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與尾段“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輝煌!”首尾呼應,中間的二至五自然段分別從長安街、環形路、王府井、西單商業街、故宮等不同的角度寫出了各具特色的絢麗多姿的夜景。可以引領學生找一找、讀一讀、說一說,幫助積累。從“角度三”挖掘,結合課后“我知道”中所介紹的北京的公園、古代建筑、現代建筑等情況,讓學生了解北京天天都在變,越變越美麗。激發學生猜一猜: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情感寫文章的,你是否從文章中感受到了這種情感?再結合整個單元組的課文(《日月潭》《葡萄溝》《難忘的潑水節》),說一說自己的家鄉是什么樣的。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就不再是一般性(表層)的閱讀,而是不斷積累的閱讀,也就是向深層次邁進的閱讀。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讓學生積累大量鮮活有趣的語匯,激活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閱讀的能力。也就是說,積累既是閱讀的提煉和升華,又反過來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和飛躍。閱讀和積累,相互交織,相輔相成,就好似兩條腿走路,互為支撐,勇往直前,因此,絕不能將二者機械地割裂開來。
三、將課堂指向課外
如果說課堂教學是閱讀教學精心培植的名貴盆栽,那么課外閱讀就是轉向生命閱讀的百花園了。只有將有限的課堂閱讀教學引向學生廣闊的課外空間,實現“教,是為了達到不用教”的理想境界,閱讀教學才能煥發出蓬勃的活力與生機。
首先,要承認客觀存在的閱讀差異性。曾經有人說,閱讀是為了找到書中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是天地間獨一無二的。因為年齡、個性、家庭影響等的不同,學生對閱讀的選擇就會存在差異性。有的學生喜歡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如,《神奇樹屋》《笨狼的故事》《14只老鼠》系列等;有的學生熱愛動植物奇趣百科的,如,《中國兒童動植物百科》系列和《神奇校車》系列等;也有的熱衷于地理歷史,如《美國國家地理——環球少年地理》《上下五千年》等;……這一差異性就決定了教師在學生剛剛開始起步的課外閱讀的讀物推薦中,激趣形式要富有吸引力,范圍力求豐富多彩,要求要簡單易達且具有開放性。例如,可以在班級里征集《小豬唏哩呼嚕》小主播,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3~5分鐘的片段進行現場誦讀,其他同學為最佳小主播投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請家長用音頻錄制下來,在家長群中展示。時刻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和熱情,充分尊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差異性,全力保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其次,是“1+N”模式的探索。這里的“1”是指符合閱讀主體自身本能意愿的閱讀;“N”是指閱讀主體在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以后,在其他閱讀區域的開疆拓土。實施“1+N”模式,教師的主導優勢和學生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就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老人與海鷗》《跑進家來的松鼠》《最后一頭戰象》《金色的腳印》的課堂教學后,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主題閱讀。1. 辨題:本單元組作品是以動物為主題的作品還是以人和動物為主題的作品?2. 你知道哪些書籍也是此類作品?3. 向同學們推薦一部這樣的作品。這樣,通過“1+N”模式,就把課堂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指導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教學的生機與活力就充分地展示出來。當然,在實際教學中,落實“1+N”模式的具體方法方式有很多。比如,教學《少年閏土》時,可以開展“我所知道的魯迅作品”介紹會;教學神話故事的課文時,可以穿插安排“神話故事的奇幻之旅”……讓課堂閱讀教學真正將學生的視野引向廣闊的課外閱讀空間,呈現出生機勃勃、異趣橫生的妙境來。
盧梭說:“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網絡上有人曾將閱讀的年齡段分出了黃金期、白銀期,其實不然。每一個人閱讀靜默期(大量閱讀信息輸入積淀)的長短也不盡相同,對于任何一個閱讀主體而言,任何時候都可以是最佳的閱讀起跑線。作為執教者,對待任何閱讀水平起跑的學生都不要灰心,你的熱情與期待就是他生命閱讀之旅的陽光雨露。閱讀積累是學生終身學習之本,沒有任何一種高效的學習可以脫離閱讀積累。要想方設法將閱讀教學引向積累應用,將課堂閱讀指向課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方法,學習積累;在課外閱讀中運用方法,進一步豐厚積累,并通過運用,將積累轉化為能力,內化為語文的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金城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