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恬
摘 要:杭州市蕭山區樓塔鎮流行一種細十番音樂,當地成立有“樓塔細十番協會”,其任務是保護和傳承細十番。這種音樂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細十番已成為樓塔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近年來,細十番的發展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視,為積極助推細十番的傳承和保護,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星火燎原暑期實踐隊走進樓塔鎮,對細十番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實地考察,此文為調研考察之所得。
關鍵詞:樓塔細十番;傳承、保護
尋根問祖,工大學子走進千年古鎮
自周武王賜“木”為“樓”,如今在浙江聚集了全國98%的樓姓后人,蕭山樓塔成為了樓氏聚集地之一,其最有名的先人為跨元明兩朝的醫學大家樓英,被人們譽為“神仙太公”。他正是樓塔細十番的創始人。7月3日,浙江工業大學星火燎原暑期實踐隊開啟了他們對樓塔細十番進行為期一周的實地考察。首站便是樓塔鎮東樓宗祠,去那里了解樓塔細十番的起源。
一進宗祠,十分醒目的“樓英紀念堂”牌匾懸掛在正中間的梁柱上,兩邊的紅色木柱上立著一列列長幅對聯,傳遞出莊嚴和濃厚的歷史底蘊。里堂供奉的便是當地村民所說的“祖先”——樓英。據說在公元1377年,名醫樓英回到故鄉樓塔,將明朝宮廷的一套歌頌大禹治水功績的樂曲帶到樓塔,將一批比較有文化的、酷愛音樂的人們組織起來以琴會友,共磋琴藝,共同演奏各種古典套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宮廷之樂從此流落凡間,成了老百姓耳邊的“家常菜肴”,樓塔的細十番便由此運應而生。
祠堂上方懸掛“走進千年古鎮,聆聽十番音樂”的橫幅也格外引人注目。祠堂里一位年邁的村民告訴我們,樓塔人都很喜歡聽細十番,從小就聽,每逢過節過年,細十番都會來這里進行演出,祠堂里里外外擠滿了前來觀看的村民,場面非常熱鬧。事實上,即便到今天,娛樂方式已多不可勝數,到了佳節,沒聽到細十番的樂聲,樓塔人仍覺得少了什么。看來,細十番已經不再是一曲普通的民樂,仿佛樓塔的山,樓塔的水,細十番已然成為樓塔人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
躬身前行,樓氏后人堅守藝術瑰寶
為了扶植與保護樓塔細十番,經蕭山區文化主管部門批準,2006年12月,“樓塔細十番協會”正式成立,成為杭州地區首個農村民間協會組織。頂著三伏天的烈日,星火燎原團隊一行人來到了樓塔細十番協會基地,拜訪現任協會會長樓正壽和副會長樓飛華。
在帶隊老師向二位會長說明了團隊的來意之后,為了能生動而詳細地呈現樓塔細十番的前世今生,大伙有幸先睹了題為《穿越600年的天籟——樓塔細十番》的專題視頻,而后由樓正壽會長向大家作一一介紹。樓塔細十番有“望莊臺”、“一條槍”、“八版”三個曲牌構成。目前,細十番樂器配置較齊全,由吹奏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等。細十番的演奏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行姿”,一種是“坐姿”。“坐姿”是在固定場所演的,如春節龍燈盛會的時候,坐在祠堂演奏細十番;“行姿”是指邊走邊演,每逢大年初一、十五的樓塔古鎮,十番隊舉著管、簫、笛、笙等家什,以紅燈籠引路,踏著古時士大夫的四方步,緩步前行,從村口出發,沿村中小巷,繞村一周,以行姿演奏細十番古典套曲,而這種習俗已延續了上百年。除此之外,協會也參與了國內大大小小各類演出和比賽。協會成員記憶猶新的便是2013年11月24日,樓塔細十番應邀赴臺,在臺北市蕭山同鄉會創會60周年慶祝大會上表演了多首曲目,之后又在士林官邸廣場演出。“那次演出令不少移居臺灣多年的老人感慨萬千,很多人都說幾十年沒聽到家鄉的樂曲了,希望我們能多表演幾場。”說到激動處,樓會長眼中閃爍著光芒,他說“那天中途天空下起了雨,觀眾們的熱情依舊高漲,這場演出被加時了半個小時之久。”
2008年,樓塔細十番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從小聽著父輩們吹拉彈撥長大的樓正壽對細十番有著深厚的感情,說起自己在最艱難的時代,他和老藝人們仍然沒有放棄細十番的那段經歷,他總是感慨萬千。如今樓正壽會長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樓塔細十番)的傳承人。“回想艱辛的申遺過程,自已出了好多錢,到處找路子,也碰過釘子,但總算是成功了。”為了保持水準,無論寒暑,細十番協會每周都安排練習。時至今日,樓塔細十番從不參與個人的婚喪、祝壽等紅白喜事,樓正壽會長說:“此樂只為共享,不為私用,數百年來,不管對方是民是官,一視同仁。”
對于樓塔人來說,細十番不只是樂曲,更是一種精神,傳承它似乎是責無旁貸的事情。然而,老一輩藝人日漸年邁,新生代尚不能獨當一面;協會里的經費比較緊張,資金來源還沒有列入專項經費。在之后的單獨采訪交流中,會長們也都流露出了心中的擔憂。副會長樓飛華主要負責宣傳事務,一人主管三個公眾號,每天定期都會出稿件推送。他告訴我們:“其實搞搞文字做做宣傳這都是我的個人愛好,也想過請專業的團隊來幫忙,但是一方面因為資金緊缺的原因,另一方面呢我也擔心他們沒能夠像我一樣真正了解細十番。”目前協會里共有50多名會員,年齡跨度從19歲到90多歲,樓正壽會長坦言:“鎮里非常支持我們,雖然經費比較困難,但每年也會撥一、二萬給我們;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想辦法,向省里、企業尋求贊助。關于傳承人的培養,現在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將樓塔鎮中心小學作為細十番的傳承基地,在那里設課、建隊,傳承要從娃娃抓起。二是通過協會培養一批中青年,這批人主要是對演奏樂器有愛好的人或者是有音樂天賦的人,我們也非常歡迎他們參加協會。”
為了讓考察隊伍更好的了解樓塔細十番,欣賞一次原汁原味的樓塔細十番演奏,協會特意召集了老成員們進行了一場排練。幾百年的記憶,在一個簡樸的排練廳里復活——老班底們演奏的細十番曲,回旋曲折、快而不亂、慢而不拖。一曲氣勢恢宏的《上馬轎》是老藝人挖掘歷史民俗傳統文化,歷經多年創作而成,展示了大將樓晉出征時百姓們滿懷驕傲之情,熱烈歡送樓晉諸將的場面。再是一曲節奏歡快的《采茶舞曲》,樂聲悠揚,在琴弦與樂管之間徘徊,盤旋,上升。一曲終了,意猶未盡,這些散落在民間的“圣音”讓實踐隊的師生們沉醉其中,久醉不醒。
傳承大計,多方支持力促圣音燎原
“細十番”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樓塔的地位、作用與價值不言而喻。細十番的傳承與發展,不僅被政府和社會各界所高度關注,且列入了樓塔鎮黨委政府的十三五發展規劃。此次考察中,樓塔鎮黨委書記呂吉良在百忙中接受了實踐團的訪談,對樓塔細十番傳承與發展提出了主要構思。
1.成立基地,引進專業師資
師資力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的核心。樓塔中心小學把“細十番”作為了解家鄉風俗文化的校本教程,列入課程表,還聘請了老藝人進校授藝,聘請專業人士授課排演。10年后的今天,學校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開設了“細十番”民間藝術特色班。每隔一年就從二三年級中選拔組建校“細十番”民樂隊。今年6月,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與樓塔鎮人民政府簽訂校地文化合作事宜,此后每周藝校派遣8名優秀教師對細十番樂團成員進行專業、系統的訓練。
2.抓好基礎,創作宣傳新曲
一方面政府進行正確引導,在保持細十番原貌的基礎上補充改進。像“細十番”這樣流傳下來的古樂譜,要想傳承和讓現代人接受顯然有難度。但經過專業人員的整理,變成了通俗的曲譜,連孩子們也可以照譜學習了。同時,細十番若想受到更多人的青睞,那就必須融合“現代的或世界流行音樂”元素來延續其傳統的生命,將現代音樂和世界音樂形式與細十番傳統音樂有機結合,制作創新出新產品;開拓海外的市場,將細十番與世界音樂結合,創作出新的專輯,讓細十番以世界通行的音樂形式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足可遂行“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務;植入到現代電視電影等作品中,以主題曲、插曲、背景音樂等形式,借助新的載體將細十番影響力不斷擴大。
3.立足本土,整合旅游資源
在不斷融合現代和世界流行音樂元素的同時,應積極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與扶持作用,依托和開發當地山清水秀的旅游資源,發揮細十番獨特的作用和優勢,使之與當地旅游業協同發展,這對于細十番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開發式保護。
文化是溫暖,文化是魅力,文化是情懷,文化是源泉,文化是影響,文化是靈魂。一曲“圣音”翻越時光的“崇山峻嶺”,從明朝流傳至今。而守護這裊裊圣音的,除了“仙巖樓氏”,還應該有很多熱愛民族音樂的同仁,應該有熱愛民族文化的志士,應該有……因為,如果你來樓塔,親耳聽一聽細十番,一千個人,定會做出一千個不同的讓圣音燎原的美夢來。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