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姍
摘要:音樂與舞蹈雖然是兩個獨立的藝術門類,但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卻密不可分。師范類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廣大學生的舞蹈基礎知識與教學能力,則必須建構起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基于此,文章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在簡要論述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置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與教學評估等角度,建構起一套系統的教學體系,由此為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借鑒價值。
關鍵詞:師范類;音樂教育;舞蹈課程;設置與改革
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主要是以培養音樂教學人才為核心目標,但舞蹈又是其課程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面對知識內容、專業性強、實踐性突出的舞蹈課程,當前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存在明顯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不完善、教學計劃不合理與教學評估不嚴格等方面的問題,致使該課程教學流于形式,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舞蹈表演與教學能力。基于此,如何根據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現狀,在其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建構起一套系統化的教學體系成為諸多學者思考的一個關鍵問題。文章接下來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探討。
一、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目標定位
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主要是以培養音樂教學人才為核心目標,因此其舞蹈課程教學目標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舞蹈表演基本功,包括“站”、“立”、“直”、“行”、“韌”、“快”、“輕”、“穩”等方面的內容,由此既可以鍛煉學生良好的形象氣質,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舞蹈訓練與表演活動奠定基礎。其次則是要培養學生掌握特定類型舞蹈的舞姿形態、動作技巧以及完整舞蹈作品的表演活動,包括古典舞蹈、民族民間舞蹈、體育舞蹈等等,從而能夠進行特定類型、特定風格舞蹈作品的表演。三是要培養學生的舞蹈編排活動,也即是能夠根據特定的學習對象與活動目標,編排出完整的舞蹈作品。這是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所不可或缺的一項個人素質。四是要培養學生舞蹈課堂教學與管理能力,使學生可以獨立制定教學計劃、建構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以及實施教學評估等等,從而能夠承擔舞蹈課程教學任務。這是對于師范類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一項特殊要求。
二、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內容建構
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筆者認為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內容應分為三大塊:一是舞蹈理論教學內容,也即是培養學生對于舞蹈發展史、舞蹈流派、舞蹈欣賞、舞蹈編創與舞蹈教育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從而提高其舞蹈理論素養,由此既能夠為將來舞蹈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同時也能夠為當前的基本技能、舞蹈表演、舞蹈編創與舞蹈教學活動的學習提供有效的輔助作用,是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二是舞蹈專業技能方面的內容,也即是上文所提到的一方面包括“站”、“立”、“直”、“行”、“韌”、“快”、“輕”、“穩”基本功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身體條件;另一方面則涉及到民間舞蹈、古典舞、體育舞蹈舞姿形態、動作技巧與作品表演方面的訓練,使學生掌握這幾類大眾性舞蹈的表演方式,從而在將音樂教學過程中能夠從事一定的舞蹈表演活動。三是舞蹈實踐方面的內容,包括舞蹈表演實踐、舞蹈編創實踐、舞蹈教學實踐等等,從而將前期所掌握的舞蹈理論知識、舞蹈技巧知識與舞蹈編創知識加以綜合應用和實際訓練。這是實現音樂教育專業學生舞蹈知識升華所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既需要舞蹈教師在課堂上能夠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踐訓練的機會,同時也需要加強對課下舞蹈表演、編創與教學的引導,從而提高學生舞蹈綜合素養。
三、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方法選擇
目前,諸多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主要是采取常規性的示范法、語言講解法與影像觀看法等等,進行統一化、普及性的舞蹈教學活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在舞蹈理論課堂上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節省教學時間與教學資源,但在舞蹈技能課與實踐課堂上則明顯缺乏針對性,畢竟各個學生的舞蹈基礎水平、學習進度、學習目標與知識需求情況不一樣,由此要求舞蹈教師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基于此,文章建議師范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舞蹈理論課教學活動可以采取大班教學,進行統一化的教學活動;而舞蹈技能課教學則應以分班教學和模塊化教學為主,引入組合訓練法、啟發教學法與實踐表演教學法等等,也即是從大學四年、八個學期的角度出發,遵循由簡入易、循序漸進的原則,將特定的舞蹈課程內容設置成八個課程模塊,隨后由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舞蹈基礎水平、學習能力、學習目標與知識需求情況,選擇相關模塊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活動。這由此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提高其舞蹈課程學習質量和效率。
四、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計劃制定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活動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內容,因此教研室應制定系統的教學計劃,由此保障各項教學工作都能夠有序開展。結合上文提到的從大學四年、八個學期的角度建構模塊化教學內容的建議,文章認為各個學校應將舞蹈課程分布在大一上學期至大四下學期之間的各個學期內,每個學期38個課時,其中理論課8個課時,技巧課22個課時,實踐課8個課時,由此各個學期教學模塊的銜接性與系統性。具體來說,以民間舞為例,大一上學期可以將《中外舞蹈發展史》作為理論課教學內容,將基本功訓練作為技巧課和實踐課教學內容,使學生舞蹈知識有一個初步了解;大一下學期則可以將《舞蹈流派介紹》作為理論課教學內容,將基本功訓練和民間舞技巧訓練作為技巧課教學內容,將民間舞表演作為實踐課教學內容:大二上學期則可以將《舞蹈賞析》作為理論課教學內容,將基本功訓練和民間舞組合技巧作為技巧訓練內容,將民間舞表演作為實踐教學內容:大二下學期可以將《舞蹈欣賞》作為理論課教學內容,將基本功訓練好民間舞套路組合作為技巧訓練內容,將民間舞表演作為實踐教學內容;大三上學期可以將《舞蹈編創理論》作為理論課教學內容,將民間舞表演和民間舞編創作為技巧課訓練內容,將民間舞編創作為獨立的實踐教學內容:大三下學期可以將《舞蹈編創理論》作為理論教學內容,將民間舞編創作為技巧課教學內容,并將這一部分內容延展至實踐教學內容,由此提高學生對于民間舞的編創能力:大四上學期可以將《舞蹈教學》作為理論課教學內容,而將民間舞編創和民間舞教學作為技巧課教學內容,將民間舞教學設為實踐教學內容;而大四下學期則可以將《舞蹈教學》作為理論教學內容,而將民間舞教學作為技巧課和實踐課教學內容。包括古典舞、體育舞蹈在內的各類舞蹈課程也可以采用此種模式制定教學模塊,隨后由學生遵循著任一模塊只能選擇一次、下一次選擇的課程模塊難度要高于上一次選擇的課程模塊難度水平的原則,選擇相應的模塊進行學習。
五、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評估制定
制定系統、嚴格的課程成績評定方式,既能夠為學生的舞蹈學習活動提供必要的指導:同時也能夠提高其對這門課的重視程度,從而展開積極、主動的舞蹈課程學習活動。針對上文所提到的模塊教學計劃,文章建議各個教師應將課程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來綜合評定學生的課程成績。具體來說,各節課應以24%的技評、36%的效果、40%的課堂表現及考勤來計算其課程成績,而各課程模塊結課考核則應體現出綜合性的特征,可以是技評成績占30分、知識素養占10分、考勤20分、達標20分、課堂表現10分、學生間互評5分、學生自評5分、加分10分,由此獲得學生最終的課程模塊成績,決定其課程考核是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