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煤炭生態工業園是煤炭產區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作為園區基礎與核心的產業鏈構建對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產業鏈構建的必要性出發,討論了產業鏈構建的模式,分析了制約產業鏈構建的因素,針對這些因素提出了產業鏈構建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工業園 產業鏈 煤炭
中圖分類號:F41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7-035-02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資源、環境約束逐漸增大,煤炭行業成為產能過剩的部門,傳統的煤炭產業發展方式由于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產業單一而不可持續,這就為我國煤炭產區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煤炭生態工業園建設提供了契機。煤炭生態工業園作為一種新型的煤炭資源利用方式和煤炭工業組織方式,是在煤炭產區以一個或幾個煤炭企業為核心,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代謝過程,與更多同類企業或相關行業企業(包括制造業和服務業)間形成共生關系,建立工業系統的類似“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物質循環,使上游企業的“廢物”(產出)成為下游企業的“食物”(投入品),達到物質和能量的最大化利用。其中產業鏈的合理構建是園區的基礎和核心,它不僅是工業園區穩定發展的前提,而且是解決當前煤炭產業發展困境的有效途徑。
一、煤炭生態工業園產業鏈構建的必要性
(一)產業鏈的合理構建能夠促進園區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優化
傳統的煤炭資源利用遵循“資源—產品—污染物”的線性單向流動,即開采出來的煤炭資源在滿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后,產生的廢棄物被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煤炭開采、加工過程中的伴生物由于利用不足,成為地區主要的污染源,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環境的破壞。而煤炭生態工業園區產業鏈的構建在資源投入減量、產品再利用、廢棄物再循環的“3R”原則下,遵循“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閉路循環路線,將煤炭企業的廢棄物和副產品如粉煤灰、煤矸石等作為下游企業的原材料,加以循環利用。這一方面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減輕了環境壓力,另一方面又延長了產業鏈條,對資源進行深度加工,在相互關聯的產業環節中充分利用資源的各種潛在效用,實現價值的不斷增值,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
(二)產業鏈的合理構建能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提高產業競爭力
生態工業園內的各企業主體,通過產業鏈的構建進行物料和能量的傳遞,形成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副產品交換和能量梯級利用的產業共生體。企業在空間上的集中首先帶來基礎設施、人才、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的大量集聚,共生體中的企業可以就近獲取所需的專門化的機器設備、原料、商務服務等投入資源,從而節約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馮薇,2006)。其次,產業鏈條連接起來的各企業,由于交易的對象比較穩定,能夠形成彼此信任的關系,極大地降低了交易費用,使企業間的深度分工得以順利進行(王虹等,2005)。第三,相關企業在生產中的合作和交流產生知識外溢,有利于企業迅速地獲取信息和知識,并聯合進行技術攻關,共同承擔技術創新風險,實現園區企業的協同進化。由此會具有較高的生產力而產生外部經濟性,這會促使企業集群的形成和不斷擴張,產生集聚經濟效應,從而使單個企業的優勢轉化為產業鏈條上各企業的整體優勢和產業優勢,進而使共生體獲得競爭優勢,進一步形成區域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產業鏈的合理構建能夠促進煤炭產業結構升級和地區經濟轉型
傳統的煤炭工業是以煤炭資源的開采和洗選初加工為主,煤炭產業鏈較短,產業結構單一。而對傳統產業鏈的延伸與拓展,能夠帶來新的市場機遇,意味著一批新產業的成長。據研究,煤炭資源中包含80多種化學元素,許多元素用途很廣,對煤炭進行深加工,可以精制出醫藥、合成染料、炭黑、表面活性劑等,這些原料和中間產品是高新技術領域開發必不可少的,利用這些中間產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可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多樣化(李潔,2015)。而對煤炭開采導致的礦區塌陷地進行填充復墾,可以發展農業、畜牧業,休閑旅游業和房地產業,不僅增加了煤炭產業中的從業人員,帶動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優化了煤炭工業的產業結構,同時增強區域整體產業競爭實力,促進地區經濟的轉型發展。
二、煤炭生態工業園產業鏈的構建模式
(一)縱向產業鏈的構建
煤炭生態工業園區縱向產業鏈的構建是以煤炭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為主線,通過創造新的價值來延伸的。圍繞主導的煤炭企業,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有以下的路徑:煤炭—電力—市場;煤炭—焦化—焦炭、焦油—市場;煤炭—氣化、液化—煤化工—市場;煤炭—電力—電解鋁—市場;煤炭—建材—市場等。園區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情況,結合自身的特點,可以選擇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主導產業鏈。
(二)橫向產業鏈的構建
園區橫向產業鏈的構建是以煤炭生產中的伴生資源(包括煤矸石、粉煤灰、礦井水、伴生礦物)的利用為主線,通過加入補鏈企業拓展產業鏈條。對于煤矸石的綜合利用可以衍生出如下產業鏈條:煤矸石—電廠—煤化工;煤矸石—電廠—供熱;煤矸石—建材廠—建材產品;煤矸石—填充復墾—地資源—房地產、農業等。對粉煤灰的利用可構建粉煤灰—水泥;粉煤灰—復合肥料;粉煤灰—筑路;粉煤灰—建筑用磚等產業鏈條。對礦井水的利用途徑為:礦井水—農業用水;礦井水—工業用水;礦井水—建筑供暖等。煤炭開采中的伴生礦產主要有硅藻土、高嶺土、石墨、硫化鐵等,對這些礦產的利用可延伸有:硅藻土—催化劑;高嶺土—造紙;石墨—陶瓷;硫化鐵—硫磺、工業硫酸。針對煤炭開采引起的土地塌陷,可發展:土地塌陷—濕地—水產養殖等產業鏈。園區橫向產業鏈條的構建不僅能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排放,而且有利于非煤產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三、煤炭生態工業園產業鏈構建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經濟風險影響產業鏈的穩定
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盈利性,對利潤的追求是其主要目標。因此產業鏈構建的前提是能夠獲得經濟利益,如果產業鏈條存在較大的經濟風險,那么產業鏈條就有斷裂的可能。一是投資風險,有些煤炭產業鏈延伸或擴展的前期投資較大,比如煤炭液化項目,根據專家研究:每建設1萬噸的生產能力,將需要0.6~1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在此過程中,不僅替代品如石油的市場價格會影響煤炭液化產品的競爭力,而且煤炭市場價格的上浮與煤炭開采成本的上升,都會增加煤炭液化的成本,從而削弱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產生較大的投資風險。(孫順利等2007)二是成本風險,比如在煤炭—甲醇—食品級CO2產業鏈構建過程中,要收集園區甲醇制造排放的尾氣,之后通入食品級CO2生產單元進行加工,此過程需要引入尾氣CO2捕集與封存技術,但由于CO2收集排放裝置的投資和運行費用較大,使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熊宇,2011)。如果這條產業鏈中的生產成本得不到消化,也無法通過其他途徑或措施,諸如補貼、稅費減免等予以轉移,那么產業鏈就面臨崩潰的風險(孫順利等,2007)。
(二)專項技術不成熟,對產業鏈的支持有困難
煤炭生態工業園區產業鏈的構建,無論是縱向產業鏈的延伸,還是橫向產業鏈的藕合,都要以技術作為支撐。這些技術包括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煤炭工業關鍵鏈接設計技術、煤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生態環境治理技術、礦區地表復墾技術等方面(黃少鵬,2006)。但從目前看,某些產業鏈延伸項目的技術開發尚不成熟,貿然運用此類技術構建產業鏈條,將面臨較大的技術風險和不確定性。以榆林市錦界工業園的煤炭—煤焦油—輕質煤焦油鏈為例,首先煤炭進入立爐干餾生產出煤焦油、焦爐煤氣;接著對焦爐煤氣進行處理,制取高純氫氣;通過二段加氫等專利技術工藝,催化加氫裂解煤焦油,最終分餾出石腦油、柴油、液化氣等高附加值產品。此技術工藝在國內雖屬首創,但生產系統不夠穩定,導致產量不足,對園區發展延伸下游項目增加了難度(熊宇,2011)。
(三)資源枯竭影響產業鏈的持續發展
煤炭生產是園區產業鏈構建的源頭,作為“關鍵種”的煤炭生產企業,由于在產業鏈條中物質的傳輸和使用最多,能量流動的規模最大,對于維持產業系統群落的組成和產業多樣性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其削弱或消失,整個產業系統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孫順利,2007)。由于園區產業鏈構建和發展模式并不能脫離資源,但煤炭作為一種不可再生性資源,其產量的不斷減少是必然趨勢,隨著煤炭開采難度的增加,煤炭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產業鏈條上的相關企業的成本優勢會逐步喪失,進而影響到產業共生體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產業鏈條面臨斷裂的危險,這會進一步突出園區內資源、經濟、環境等方面的矛盾,使礦區經濟再次陷入困境。
四、煤炭生態工業園產業鏈構建的政策支持
(一)健全和完善各項法規、政策,為煤炭工業循環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首先,通過法律、法規的制定,正確反映資源利用和廢棄物回收的實際成本。一方面,資源利用過程中的負外部性難以計量,以煤炭為例,煤炭的開采和加工過程所產生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污染帶給社會的外部不經濟性在市場機制下不能得到正確的反映,甚至被忽略,這是導致煤炭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在廢棄物的回收過程中,由于廢棄物回收帶給社會的正外部性難以計量,其回收成本可能高于市場購買新原料的價格,從而影響廢物回收的順利開展,阻斷廢棄物的再資源化過程(陳林,2012)。只有通過立法將資源開發和廢棄物回收的外部成本“內部化”,由開采企業承擔所有成本,使廢棄物回收企業獲得應有收益,才能避免資源的浪費和低效使用,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其次,改革資源稅制。提高資源稅率水平,遏制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將資源稅的計稅依據由產量變為儲量征收,并與市場價格、回采率等指標掛鉤,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采用超額累進稅率,抑制企業浪費資源的行為。
(二)加大對煤炭生態工業園產業鏈構建中的技術支持
技術是園區企業間產業鏈構建的關鍵因素,在煤炭生態產業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政府應該提供必要的幫助。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組織科研機構開發、推廣新的生產技術,鼓勵企業內部進行技術創新、企業之間進行技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對企業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資源利用方面的技術項目資助總費用的一定比例。另一方面,在制訂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時,將資源、能源利用、廢棄物回收等方面的技術創新項目優先列入重點工程,或在政府的科技攻關體系中納入園區企業技術創新項目,通過轉移支付或直接資金支持,組織園區企業、大學、科研院所聯合攻關(楊貴彬,2007)。
大力發展技術中介機構,建立信息咨詢服務體系。政府的相關部門要發揮其技術信息獲取準確、及時、可靠的優勢,緊密聯系清潔生產中心、技術服務中心等機構,積極充當煤炭生態工業園區技術信息的咨詢中介,及時發布廢物回收、廢能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術、市場、政策等信息。
(三)提升園區產業鏈延伸、拓展的經濟動力,吸引企業加入
加大對煤炭產業循環發展的扶植力度。在產業鏈條構建初期,可能會由于物質流和能量流的不穩定,或由于原材料、成本、市場需求等方面的原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需要政府運用轉移支付等經濟手段對其進行扶植(陳林,2012)。對煤炭生態工業園區的關鍵節點企業,如電廠,在其出現運營困難時,通過適當的財政補貼,使其繼續運營,以免園區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受到干擾和影響。對那些在引進技術或技術創新中導致成本過高的企業,通過一定程度的補貼,彌補其產品在價格方面的劣勢,提高其經濟效益,使得產業鏈條上的經濟活動能順利開展。對那些經濟利潤較少、環境效益較高的廢物綜合利用企業,在獲得補貼的同時,還應在用地、用水、用電以及服務設施使用等方面享有一定的優惠條件。
制定有利于園區企業發展的金融、稅收政策。鼓勵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向園區企業的產品銷售、技術創新等項目提供貸款優惠,對園區企業實行綠色財稅政策,如對綠色產品實行所得稅和增值稅減免,刺激企業生產。推進政府綠色采購,園區產品有優先被選擇權,有利于園區企業樹立綠色、環保的企業形象,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有助于企業不斷開拓市場,獲得更多的收益,吸引園區外企業積極參與產業鏈條的構建和循環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