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雙利 薛家駒



摘要: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生產和消費大國。隨著化肥廣泛運用,農業生產和糧食產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然而大量使用化肥對農產品質量、環境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均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我國化肥利用的績效情況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文章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此問題進行討論,結果表明:我國的化肥利用水平不高,處在四級水平,既低于歐美國家的二級水平,也低于亞洲的三級水平。并依據該結果提出提高中國糧食可持續發展生產力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糧食 持續生產能力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30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7-045-03
一、引言
民以食為天,人類生存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我國人多地少,糧食問題歷來為人們所關注。根據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部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15]80號),其中第五條考核內容包括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保護種糧積極性、增強地方糧食儲備能力、保障糧食市場供應、確保糧食質量安全、落實保障措施等6方面,增強糧食的可持續生產能力居于首位。但是我國糧食的可持續生產力卻因耕地減少、土壤肥力下降等原因受到嚴峻挑戰,同時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化肥的普遍施用,糧食產量大幅提高,使人們認為增加化肥使用可以提高產量,從而不斷加大化肥投入,以此作為增產的主要手段。但是有人認為施用化肥會污染環境,并且不斷增加化肥使用量真的能使糧食產量持續提高嗎?關于如何正確評估我國化肥使用量與糧食產量的關系以及我國目前化肥使用程度如何的實證研究并不多,本文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二、文獻述評
糧食生產關系糧食安全,大量研究表明:糧食價格、耕地面積、農業技術投入以及政府支農政策等因素對糧食生產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些研究中有不少文獻考慮了化肥使用量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認為化肥投入增長是影響糧食產量的重要因素,但大量使用化肥也會產生農業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制約我國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與農業生產投入相關的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吳小慶、徐春陽和陸根法運用數據包絡方法,評估了氮肥的利用效率;李靜和李晶瑜對我國糧食主產區化肥使用效率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曹芳萍和沈小波對我國東、中、西部全要素化肥使用效率進行了比較;曾希柏和李菊梅發現隨著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化肥利用率會相對下降,但我國化肥施用量仍有上升的空間。這些文獻多方面考察了化肥使用對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但都沒有將中國的化肥使用效率與亞洲其他國家以及發達國家進行對比分析,本文正是在此前提下展開論述的。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上述計算結果可知:第一,復合肥在中國糧食產量中起到較好的作用,是目前解決化肥、環境和糧食產量之間矛盾沖突的有效途徑之一;第二,從中國大陸化肥使用情況看,糧食產量對化肥使用總量具有很高的依賴性;第三,歐洲使用化肥水平優于亞洲和中國,并且亞洲總體平均水平高于中國大陸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雖然中國糧食總產量12年連增是以過度使用化肥和透支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是不可持續的;第四,盡管歐洲在化肥使用上也沒有達到最優水平,但從灰色關聯值上可以看出,各指標相對集中,離散度小,說明各被比較序列對參考數列的貢獻相對均衡,表明化肥使用結構相對合理。
結合本文結論,建議如下:
首先,當前我國糧食庫存較多、倉儲補貼負擔較重,同時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走低,國內外市場糧價倒掛明顯,可利用當前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于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又有利于耕地休養生息、減少對化肥的過度依賴。
其次,推廣生態平衡施肥,加強農業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技術開發和應用:如秸稈還田機械的應用。綜合利用作物秸稈,不僅能有效降低化肥使用總量,減少生產成本,還能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堅持有機、無機相結合的生態平衡施肥將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第三,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網絡平臺,拓展農村信息服務領域,使之成為遍布縣、鎮、村的三農信息服務站。將農產品定制與交易、農村物流、農技服務、農村金融等領域融合成一體化的綜合服務,為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提供指導,建立現代化的產業鏈服務生態圈,把農業生產領域的有型技術進步和無型技術進步有機結合,在不增加化肥投入情況下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成為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