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明
摘要:全域旅游是新時期的旅游發展戰略。長沙市望城區已被列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小學語文中有大量的旅游類詩歌散文。此選題將分兩大部分:一是解讀全域旅游的五“新”、五“全”、五“不”;二是以望城區為例,小學語文中的旅游散文和詩歌如何教學有意識地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這方面的教育,為全域旅游服務。文章將分為兩部分刊出,本期刊發的是第一部分。
關鍵詞:全域旅游 旅游發展戰略長沙市望城區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7-129-02
在2016年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提出將全域旅游作為新時期的旅游發展戰略,并明確指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以旅游業帶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發展理念和模式。2016年2月,長沙市望城區被列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現行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的與旅游有關的散文和詩歌,聯系當時當地實際進行教學??梢允谷蚵糜蔚慕ㄔO更有保障,更能持續。
全域旅游構建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游,是旅游發展理念、發展模式上的根本性變革。
一、全域旅游必須要體現五個“新”
1.新模式新戰略。我國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是建景區景點、飯店賓館,現在要從過去的點線到面的飛躍,全域按照景區理念、標準進行建設、管理和服務。抓新型城鎮化、抓美麗鄉村建設、抓生態文明建設、抓民生、抓特色產業培育融為一體。全域旅游更是一種新的區域發展模式,是新常態下的一種創新形態和模式。全域旅游要從戰略全局謀劃推動,全方位整體推進,從旅游部門抓旅游變成舉當地之合力抓旅游。
2.新形態新品牌。發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維方式謀劃新的發展方式,貢獻新的生活方式,培育優秀旅游目的地新品牌。全域旅游是全面動員、全面創新、全面滿足需求的目的地形態,是公共服務便捷、旅游產品豐富、處處是風景、環境優美、便于自助的優秀旅游目的地。
3.新平臺新載體。整個區域的管理體制機制都應有旅游理念和標準,圍繞旅游來統籌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探索發展新模式、新路徑。旅游管理全過程優化,建立旅游綜合協調管理、旅游綜合執法、旅游綜合統計監測、旅游綜合規劃管理、旅游社會參與的體制機制。
4.新時期新空間。生態、農業、文化、產業等其他功能和價值在得以繼續保持,附加旅游消費體驗等新功能,使得同一個區域成為一個多種功能疊加、多重價值衍生提升的復合型新空間。保護利用好生態、挖掘好文態、優美好形態、培育好業態、形成活態,生態、生產、生活、生命、生意完美結合。各種要素聚合、各種功能疊加、各種價值放大、各種利益共享、各種生態得以傳承弘揚,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全域輻射帶動。
5.新趨勢新方向。全域旅游是世界旅游發展的共同規律和總體趨勢,代表現代旅游發展的新方向。瑞士、新西蘭、澳大利亞等著名的旅游勝地,都是純凈的生態、優美的環境、風情濃郁的美麗小鎮和鄉村、高品質的旅游區、美麗風景道、特色旅游要素的集成。我國的桂林、張家界、九寨溝等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皆是風景、風情、風物、風尚、風氣在空間上的完美結合。
二、全域旅游必須具備五“全”覆蓋的特征
1.景觀全域優化。發展全域旅游,要形成處處是景觀,處處可以欣賞美、傳播美的優美景區環境。有吸引力的資源、產業、元素都轉化為旅游新產品和新的吸引物。城鎮建設要注重文化特色和對外來游客的服務。水利建設要為游客提供審美游憩價值和休閑度假功能。道路要建成風景道,完善自駕車旅游服務體系。林業生態建設要有形成特色景觀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務功能。農業發展應滿足采摘、休閑等需求。鄉村是當地農民的幸福家園,更是休閑度假樂園。
2.服務全域配套。旅游要素和服務全域覆蓋,隨處都有溫馨便捷服務。全域以游客體驗為中心,以提高游客滿意度為目標,整體優化旅游服務的全過程。全域旅游的旅游質量和形象由整個社會環境共同構成,旅游從業者不僅包括導游、服務員,整個區域的居民都是服務者、參與者。
3.治理全域覆蓋。發展全域旅游,需要構建大旅游綜合管理治理體制機制,整個區域圍繞旅游來統籌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推動新型城鎮、美麗鄉村的建設、探索出發展新模式、新路徑。按照全域景區的理念標準,管理全域化、全過程優化,實現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同步發展。
4.產業全域聯動。相關要素和產業在空間上集聚,構建新的產業生態系統;形成特色產品集群,推進各種產品、業態和產業的融合發展,發揮“旅游+”的帶動功能,各行業融入其中,產業鏈條全域化,形成全域化旅游產品和業態。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相容相立共生共榮,相關產業全域聯動。
5.成果全民共享。全域旅游是釋放旅游業綜合功能、共享旅游發展紅利的平臺和載體。打破圍墻、打破空間封閉,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發展大格局,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提高農業人口福祉。提升城市人口生活質量,并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游大市場。進一步增強居民和游客的參與度與共享度。
三、正確理解全域旅游。要防止五個認識誤區。避免成為全域破壞
1.不是全域開發。全域旅游是積極有效的開發性保護模式,要突出保護,通過全面優化旅游要素、基礎設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產業布局,更好地疏解和減輕核心景區承載壓力.更好保護核心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設施、要素、功能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要編制控制性規劃,使保護的地方保護更好。開發的地方開發更好。
2.不是全域景區。全域旅游不是到處建設景區景點,更不是到處建收門票的景區點。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關注建設適應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務體系,要打開圍墻建設無邊界的旅游區,到處都是風景,到處都有接待服務,千萬不能把增加景區景點數量等同于發展全域旅游。要通過開放式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更加便捷實惠的服務。讓游客與居民共享,增加全域綜合效益。
3.不是全域同質同步發展。公共服務一體化,品牌一體化,服務一體化,注重各地區、節點之間的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功能特色、產品特色、業態特色、服務特色。協調好景區、社區、風景道、產業區、生態區、文化區等的關系,發揮各自特色,差異化發展,實現相互的完美組合。注意突出重點,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惡性競爭。
4.不是全一模式。從實際出發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路徑,探索針對性舉措。既要推進頂層設計,研究創建指南標準,更要鼓勵各地原創首創。
5.不是全面開花。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地區,區域內有明確旅游主打產品,旅游資源稟賦高,旅游產業覆蓋度廣,旅游業有優勢成為該區域主導產業、主體功能、主打品牌。全域旅游在空間上也要多層次,可以市、縣、鎮、村,可以是跨行政區的旅游區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在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化的情況下,穩增長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在上述三個“五”的前提下發展全域旅游,確實成為解決旅游供給側不足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