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紅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班集體不同于班級,班集體不是人員的簡單組合,而是相互間的有機融合,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好比是“由千萬條溪流匯合成的江河”。蘇氏在此所談的,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班級凝聚力。班級凝聚力是指同學之間在相互配合、團結協作的過程中產生的對班集體的心理歸屬感和共擔責任利益的氛圍。班級凝聚力是班級文化氛圍的深層內核,是推進班風建設的動力,也是展示班級生機與活力的體現。正因為有了較強的班級凝聚力,一個班集體才能夠把幾十個互不熟識、秉性各異的學生個體聯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并且產生強大的合力。一個班級若有了較高的凝聚力,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1]因此,探討如何增強班級凝聚力,對強化班級管理,提高全體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關注班級目標
班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是班集體的理想,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所以,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如此方能形成強大的班級凝聚力。作為班級組織者的班主任應結合本班的實際,制定出班級的奮斗目標。在實現班集體奮斗目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班集體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使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過程。每一集體目標的實現,都是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要讓他們分享集體的歡樂和幸福,從而形成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2]
執教四年級的時候,我發現班級凝聚力非常弱,班里的孩子拉幫結派,分化出許多小集體。于是,在一次班會課上,我請同學們寫一篇《我們這個大班級》的作文,真實表達自己對這個班集體的理解和感受,可以寫好人好事,也可以寫壞人壞事;可以寫自己喜歡的感受,也可以表達對班級的不滿,為班級建言獻策。經過這次作文,我了解了班級存在的問題,在班會課上與孩子們一起商量對策,共同討論并確定班級目標為:“問題,出現一個,消滅一個,做到最好”。有了共同的方向,孩子們力往一處使,像一股擰緊的繩,班級凝聚力大大提高。
二、關注“非正式群體”
在班級這個大家庭的組建、發展及成熟過程中,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學生。表面上看來,班級全體學生組成了班集體這個“正式群體”,但實際上,那些在家庭背景、個人情感、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共同利害關系等方面比較接近的,往往形成了“非正式群體”。在“非正式群體”的氛圍中,他們關系密切,時常游離于集體生活之外,彼此間相互影響,甚至可以制造有悖于班集體建設的輿論,致使班級凝聚力被削弱,其群體效應及影響力不可小覷。所以,正確引導班集體中的“非正式群體”,成為增強班級凝聚力的又一要務。[3]
“非正式群體”的特點:第一,成員間心理需要相互滿足?!胺钦饺后w”成員多是為了滿足各自的心理需要而自愿結合在一起的,他們之間或有共同的觀點,或由于性格互補,或愛好興趣相投,或有共同的利害關系等。因此,“非正式群體”的成員間情投意合,交往頻繁,對同伴的行為相互認可并支持。剛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班上甲、乙、丙三個孩子比較貪玩,課上課后總在一起玩耍,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非正式群體”。甲這個孩子打扮潮流、講義氣、大方,在這個群體里領導和煽動能力強,影響力大,有較高的威信。因此,班級在選舉小組長、出游活動組長時,我大膽讓他擔任組長。這個孩子很有責任心,出色地完成了組長的工作,將組員管得服服帖帖。以后,只要有活動,我都讓他擔任負責人,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他的積極性。他還影響了乙和丙兩個同學。另外,鑒于乙較聰明,鬼點子多的特點,我讓他負責組織班級學生開展課外學習及小發明等創造活動。丙,因為朗讀聲音響亮且有節奏,我長期讓他帶語文早讀,而且經常讓他在課堂上當“小老師”朗讀課文,大大提高了他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在這過程中,只要他們有一丁點兒的進步,我一定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一有機會,我就各個擊破,使他們不再游離于班集體外,從而瓦解“非正式群體”的“負作用”。
三、關注班級細節
只有在細節中滲透,班級凝聚力建設才能事半功倍。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學生“成長信息”。如果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和提煉,班主任就會積累大量的一手資料,為班會的召開,班級事務的處理等提供了良好的輔助。同時,當班主任留心細節之時,也能發現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和教育。如果發現有些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班集體,或者對班級凝聚力的建設產生了負作用,就必須及時地進行引導,在學生個體層面上提高班級凝聚力建設的效用。
當然,抓細節并不是對學生的所有活動和正常的成長過程進行嚴密的監控和參與,而必須以尊重學生的獨立成長為前提,尤其要充分考慮到中學生逆反心理、自尊心較強的客觀事實,把抓細節和學生的健康成長有機結合起來。
四、關注班級活動
關注活動,就是要從學生的活動過程中,捕捉促進班級凝聚力的蛛絲馬跡,并將之轉換為班級凝聚力建設的有效素材。小學的學校與班級活動較為豐富,在這一點上尤其大有作為。
首先,班主任要深度參與到組織活動中。在不干擾學生獨立發揮自身作用的前提下,班主任要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比如學校的校運會,在運動會召開前,老師可以利用體育課、大課間活動的機會與孩子們一起訓練比賽項目,用自己的經驗指導學生。在比賽時,老師可以提供一些孩子需要的藥物、食品,站在賽場上為選手吶喊助威,寫通訊稿,為班級選手的成績而歡呼,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也在積極參與,并且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成為堅強的后盾。班主任的有效參與,一方面能夠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讓學生之間更加協調,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其次,班主任要適度參與到學生的個人日常活動之中。比如班上孩子喜歡踢足球、打籃球,我便給他們提供相應的比賽視頻,讓他們學習相關技巧。部分孩子喜歡下象棋,我就利用課間或放學時間與他們切磋。此外,我還有意識地組織相應的班級活動,比如課后與孩子一起踢足球、打籃球,組織班級內和年級內的足球比賽、拔河比賽等。班主任與學生打成一片,孩子們自然就會緊緊凝聚在以班主任為中心的班集體中。
五、關注評價激勵
建立多元激勵的評價機制,對于完善班級建設、增強班級凝聚力有著很好的推進作用。在班級建設中,筆者堅持不懈開展每天個人表現和一周個人表現的積分評比,如:語文課發言一次加2分,語文作業全對加3分;值日認真,受組長表揚加3分。根據一天中各個時間段的表現獲得加減分后,放學前落實在家校冊上計算總分;經過一周五天的累計,對5個分值進行統計,積分滿 20分即可獲得一枚獎章。以此類推,學生每周都將換獲相應數量的印章。獲獎名單及時公布在班級群上進行表彰,根據印章的數量可以兌換學習用品,也可以根據印章的數量來評選一周表現“優秀之星”。這樣的肯定和鼓勵,對學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我積極借鑒一些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有意識地在班級中組織小隊競賽,每個小隊設立固定的組名、口號、奮斗目標等。相關的班干部、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每天對6個小隊的在校表現進行評價,根據實際表現進行加減分,如:每位任課老師上完課后對班級學生的上課表現進行一個總評,按照分值加扣分,班主任對一天中各個時間段小隊的表現進行打分評價,并且張貼在消息欄中便于隊員查看,評比做到公正公開。一周五天進行總分統計,評比出優秀小隊和奮進小隊,及時張貼公布表彰。[3]通過構建靈動、高效的激勵體制,班級凝聚力大大增強。
實踐證明,增強班級凝聚力大有可為, 盡管落實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我們勇于創新, 不斷改進工作, 就一定能建立一個凝聚力強,同時又生氣勃勃、富有活力的班集體。
參考文獻:
[1]吳華英,《把班級凝聚成班集體》[J]. 教育旬刊,2014,(8)上:27.
[2] [3]曹金玲,《關注“非正式群體”增強班級凝聚力》[J].教學與管理,2011,(10):71-72.
[4]王須,《小學班主任如何培養班級凝聚力》[J].《教學研究》,2015,(5):193.
(作者單位:廣州市南國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