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文
【摘 要】在高等院校中,計算機網絡課程是計算機專業以及物聯網專業的基礎課程。通過教學,學生熟悉了OSI 參考模型及TCP/IP 協議,掌握了一些概念,但在真正的網絡應用中卻無所適從,教學質量及效果并不太好。本文針對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方面對這門課程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實驗教學;教學模式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生長起來的一個新的科學技術領域, 計算機網絡也成為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開設的核心課程之一, 計算機網絡課程在整個學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是, 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著教學內容與現實的脫離、教學模式不適應課程特點、實驗教學環節薄弱等方面的問題。因此, 對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目前計算機網絡教學過程中的存在的一些問題
1.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的矛盾
傳統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活動中, 多以OSI參考模型為基礎, 講述網絡層次結構、協議和計算機網絡原理, 而目前廣泛應用的則是TCP/IP網絡協議。這樣在計算機網絡領域中存在著理論內容與實際應用的矛盾, 即在理論方面的OSI/RM的七層協議和實際廣泛應用的TCP/IP協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將學到的抽象理論知識與實際網絡應用聯系起來。
2.教學模式不合理
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是教師教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靠機械地重復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片面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在不同程度上壓抑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擴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3.知識體系結構陳舊.跟不上網絡技術的發展
目前絕大部分的教材內容陳舊,不符合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要求,學生難以接受到較新的計算機網絡方面的知識與技術。同時教師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對計算機網絡方面新知識、新設備缺乏必要的學習和了解,專業知識、教學觀念和手段落后于技術的發展,這導致學生難以接觸到較新的網絡知識與軟件,所學知識滯后于社會的需求,導致計算機網絡教學水平難以達到教學目標。
4.實驗教學環節薄弱
對計算機網絡實驗的認識不足。一直以來, 人們觀念中的計算機網絡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實驗, 實驗課依附于理論教學, 實驗內容不系統, 隨意性大, 形式松散, 結果使學生普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 不少學生修完了課程, 拿到了高分, 但對于計算機網絡的理論知識認識并不深刻, 尤其在實際應用中不能學以致用。
二、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進探討
1.參考先進的課程教學模式
《計算機網絡技術》被列為計算機專業和信息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目標是培養未來的網絡設計人員和高級治理、維護人員。創建一種學生可以向教師提出問題和提交作業,教師也可以在線為學生答疑和批改作業的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自主性學習計算機網絡課程,傳送電子化作業提供了條件。
教學模式方面,以”教”為中心的”網絡體系結構”,這一章的內容理論性很強,可以以生活中常見的快遞這一事例類比講解。在講TCP 協議中,可以以平常的郵件傳送事例教學。在以”學”為中心的Internet 應用方面,可以穿插請學生演示講解,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敢于展示自我的能力,又體現高等院校的培養理念。
2.教學手段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整個模式結構中總是起到導學的作用,教師的作用就是盡量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方向,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網上協作學習、上機練習,最后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評講,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中應當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如OSI 模型中的數據流是本課的關鍵點,可以制作或下載多媒體教學資源,將抽象內容,形象直觀地表示出來。在網絡互連內容上,可采用虛擬實驗軟件,進行教學演示。如果能夠開發網上學習系統,充分利用網上資源教學進行教學,則效果會更好。
3.創設情境
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計算機網絡課程雖然都是圍繞網絡在進行介紹,但是課程內容概念比較多,抽象的介紹往往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作為教師結合計算機網絡知識結合實際就是很重要工作了,整個教材的內容實際上可以以網絡體系結構為框架進行展開。教學中直接給學生一個概念可能是晦澀難懂的,因此需要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情景將抽象的框架結構,變成學生腦海的印象和日常中相似的情境。
4.增強網絡實驗室的建設
實驗室應有課程專用服務器、路由器、交換機、工作站等硬件設備,以及合適的模擬實驗軟件、網絡治理軟件及不同的操作系統軟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大屏幕投影、網絡等先進的教育手段代替傳統的粉筆和黑板,提高教學質量,建設校園網教育信息系統,全面實現學校教育技術現代化,方便教育信息的獲取。通過Internet網,擴大教育信息交流。建立校園網信息系統為學校多媒體課件制作、管理、點播演示、學習、練習、考試和評價的各個教學環節提供了理想的網絡信息環境。
5.考核方式上改革
建立科學、嚴格的課程質量控制措施。在質量監控中主要實施兩個對象(學生、教師)的監控。在考核方法,建議加大過程考核,項目考核,減少期末考試份量,重在平時,重在整個教學過程,這可以改進我們的整體教學效果。調整試卷中考題的類型和分值,使課程的教學與治理規范化,知識條理化;采取課程的最終成績由期末、實驗課分數合成的辦法,治理課堂教學和實驗環節,如根據學生情況靈活采分,如課程設計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免除筆試。除筆試外,還采取機試綜合大作業、小組課題設計等考試形式,客觀地反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把握程度。
6.實習教學擴充課堂教學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新的計算機網絡概念、原理、應用不斷出現,單靠書本知識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除了結合教師科研給學生介紹本課程的前沿知識外,還需在教學中增加實習環節,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將課堂知識外延,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三、結束語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融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性的交叉學科, 是一門理論性、系統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另外新的技術不斷涌現。在這種情況下, 如何搞好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 提高教學質量, 為社會培養出既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 又具有較高的分析、設計、開發、管理與應用開發技能的網絡人才,是一個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博.計算機網絡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于鵬,丁喜綱.計算機網絡技術項目化教程(計算機網絡管理員級).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3]向勝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分類教學法.計算機教育,2011
[4]李晏,陳志國,杜海順,等.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計算機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