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還可以優化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闭Z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做到語文素養的提高和思想教育雙豐收。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因此,教學應從生活走進語文,并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營造在真實、鮮活、具體的社會與生活背景之中,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從而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又從語文走向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感知得到真正的深化。
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更是一個基礎學科、是工具學科,其語文能力與人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為緊密,要讓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障礙,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生活化”,使學生生活“語文化”。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一直有意識地堅持讓語文走進生活,從生活中學習語文。這樣既給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又增添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信心。
一、識字寫字教學生活化
生活是最活的識字課本,社會是最活的識字課堂。為此,我以“大語文觀”為指導,打破只局限于課堂、課本的做法,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廣泛識字,讓他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有課堂,從而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更加主動地去尋找更多的識字渠道。只要肯留心,生活處處皆學問。社會上、生活中、家庭里到處都是語文的學習場所。一塊塊普普通通的公交車站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過是一種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當成識字的課本,也許孩子們會學得更加起勁。同樣是和孩子在菜市場,有的家長卻把它當成絕好的課堂。每種蔬菜、禽蛋的名稱,都是孩子們識字的機會。此外,飲料名稱,食品袋上說明,路旁的各色廣告,看電視時聽到播音員的發音,看到電視機上打出的字幕等,似乎是專為學生營造的一個良好的識字環境。他們不斷地看、不斷地問,就在不知不覺間把陌生的字符變得熟悉,進而成為自己所認識的字。學生在學會了拼音,認識了一部分漢字后,最讓他們高興的莫過于自己讀懂故事了。像這樣的識字,構成一個良性循環,教師省力省心,學生感興趣,所識的字又能及時鞏固,從而解決單純教識字、教寫字、教發音的隱痛。
二、閱讀教學生活化
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使課文內容和社會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抽象、復雜、虛擬的課本語言環境中解脫出來,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有發自內心的感受、有親身經歷的體驗、有直接交流的對話自然就有真切、真實、真情的語言情境,喚起生活體驗。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文教學就應從感知語言藝術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透過字句的表層意思去探究挖掘潛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層意味。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發現,一首詩,一篇意境優美的散文,學生讀之索然無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儲備不足,主要是感知能力差,不能全身心地融入那特有的氛圍中,當然也就不會領略到“風景這邊獨好”了。但是,當我們在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情趣后,情況就會大不相同。因此,閱讀教學,必須樹立大語文觀。打開課堂教學的大門,打破課內外的界限,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得以溝通,讓學生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如教《找春天》一課時,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孩子們走出教室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他們發現了小草、野花、嫩芽??回到教室他們捧起書興趣盎然地再讀課文,此時一個個鉛字與他們觀察到的實物很自然地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自己觀察、朗讀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事物的認識,使文字活起來,想像飛起來。
三、口語交際教學生活化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語言活動。生活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交際工具,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提供了源頭活水。創設特定的生活化的情境更能夠觸發學生的語言動機,產生急于表達的欲望。且真實的生活及其問題能有效地調動起孩子參與交際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真實的學習。因此,我們在創設情境時要從孩子現實的問題或熟悉的資源切入,再現孩子的生活情境,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促進體驗,激發起交際的欲望。生活中的交際情境很多,我們可以給低段孩子創設給遠方打工的父母打電話的情景;為過生日的小朋友進行祝賀等情景……讓孩子們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進行交際,既演繹生活,又達到了口語訓練的目的。在身臨其境的情景下,學生能夠深刻領悟到口語交際的作用,不知不覺間學到與人交際的方法、技巧。例如,可以給孩子創設同學、老師早晨相見的情景,讓孩子在表演的同時進行口語交際;還可以創設客人到我家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接待客人的;今天媽媽買菜,挎著籃子來到市場……讓學生分角色說一說買菜的情景。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實際,發揮大膽的想象,給學生創造了情境會話的空間,訓練都能收到可喜的效果。因此口語交際要打破封閉的局面,要面向社會,面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積極鍛煉,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四、實踐活動生活化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生活化正是以“生活即教育”為原則,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全面調動學習主體的心智技能、動作技能、語言技能、交往技能,在學生中形成普及性活動與提高性相結合、學科課外延伸活動與生活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從而提高整體素養。大自然對于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姹紫嫣紅的花朵,潺潺流動的小溪,清脆悅耳的鳥鳴……當然也存在著空氣的污染,水環境的惡化……在這個大課堂里,為學生的學習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廣闊的空間。因此,只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環境,就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問題。如《身邊的垃圾哪來的》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說說學校、街道、河邊的垃圾來源,提出整改方法。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生存的憂患意識。不僅突顯了主題,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做到語文素養的提高和思想教育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