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方
【摘 要】“十二五”以來,淮安高度重視科技進步與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創新驅動在全市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逐步確立,科技綜合實力得到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間,淮安科技發展站上新的歷史起點,面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江蘇更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新要求,淮安如何解決科技發展中的核心問題,進一步提升科技發展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本文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科技 創新 路徑 探討
1 全面優化創新布局,完善區域創新體系
建設有競爭力的創新型科技園區。積極推動淮安高新區向國家級高新區升級,推動人才、資金等要素向園區匯聚,努力把淮安高新區建設成為蘇北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先導區。積極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建設,探索和完善載體建設的運行機制,嘗試“政府主導、合作共建、民營運作”等多元孵化器建設模式,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孵化器建設,對投資孵化器的各種投資行為給予政策支持。推進科技人才居住載體建設,為國內高科技人才以及留學海外的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提供綜合服務的發展空間,提升孵化器服務功能。以“智慧谷”為核心區域,圍繞鹽化工、特鋼、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產學研聯合創新載體,同時結合各縣區的主導產業及特色產業,通過分中心、研發分支的建設,充分實現對縣區的全輻射。
強化技術創新節點功能。著眼于淮安打造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著力打造蘇北地區重要的創新資源集聚地。拓展淮安市與中科院及國內知名院校的合作,引導企業與高校開展長期戰略合作,大力建設校企聯盟,促進校企聯合共建研發機構。發揮各類園區主體作用,重點建設一批支撐產業升級的研發設計、試驗驗證、中試放大、檢驗檢測等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發展一批信息咨詢、管理咨詢、評估評價、知識產權服務領域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以市科教產業園、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加快引進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企業孵化器,形成孵化器孵化種子企業、加速器扶持企業成長、高新區支持企業發展壯大的企業孵化體系,打響淮安市科技創業高端陣地品牌。
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面向大眾創新創業和區域產業集群發展需求,依托主城區、高新區創新核心區等優勢科教資源,推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集聚發展,集聚一批科技服務骨干機構、專業人員和品牌業務,打造一批以區域為核心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培育科技服務骨干機構,支持創業孵化、技術轉移等領域,打造若干連鎖型、平臺型科技服務集團。支持“互聯網+科技服務業”融合發展,引導科技服務中小微機構向高成長、新模式與新業態轉型。進一步推動政府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科技服務業市場法規和監管體制,充分借助產業技術聯盟、行業協會等第三方行業組織和機構,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科技服務市場體系。
推進協同與開放創新。緊緊圍繞鹽化工新材料、特鋼、電子信息、食品和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發展的產業,依托高新區等淮安產業發展高地,面向國內國外兩類創新資源,加快引進國際研發機構、中科院研究所、高等院校研究所、長三角地區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和技術服務單位以委托開發、合作開發、技術入股等各種形式與高等學校、省內外科研機構建立雙邊、多邊技術協作機制,共建研發機構、中試基地,建立緊密型的技術合作關系。吸引中央企業、跨國公司、世界500強企業、知名上市公司等到淮安設立合資合作研發機構。積極承接長三角或江蘇省范圍內整體搬遷意向或新設分支機構的科研院所、高校落戶,使淮安成為蘇中地區科研機構的重要聚集地。
2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形成創新型企業集群
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支持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建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鼓勵具有較強創新實力的企業集團與高校院所聯合建設企業研究院。集聚各級資金,支持現有企業研發機構提檔升級,鼓勵市級以上研發機構進一步加大高層次研發人才、研發團隊等創新資源的招引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力度,努力實現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水平和企業創新發展能力“雙提升”。培育扶持新生研發機構,引進吸納國內外有實力的科研機構落戶或建立分支機構。
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在全市特色、優勢產業領域,遴選較大規模優勢、較強創新實力、較好發展潛質的骨干企業,采取“一企一策”支持方式,制定培育方案,落實關鍵措施,加大集成扶持力度,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引領領域發展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實施科技企業“小升高”計劃,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選擇特色產業、主導產業、新興產業中科技型優勢企業,培育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建設孵化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科技創業園,推動服務內容和運行機制創新,促進高成長性科技企業持續涌現,催生一批高科技產業新業態。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圍繞主業集團,通過聯合、兼并、重組擴大規模影響,加強產業高端技術研發、整體方案解決、國際品牌創建、多元化發展,促進高層次人才集聚型龍頭骨干企業高端發展、全球發展。支持龍頭骨干企業承擔更多的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制(修)訂,為提升企業產品質量,推進品牌高端化提供技術保障。探索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舉措,對創建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研發中心的企業給予不同獎勵,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政策,制定“一企一策”個性化的支持措施。
3 加強產業技術創新與升級,推動產業中高端邁進
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繼續提升“中國新鹽都”品牌影響力,發揮鹽硝產品規模優勢,建設中國東部重要的鹽、元明粉生產和出口基地。充分發揮現有的鹽、硝、鹵水等資源優勢,積極向下游拓展,發展洗衣粉、洗滌劑、白炭黑、聯堿等產業,增加整個產業鏈的附加值。著力培育特鋼棒材產業鏈,發展制造用特鋼、管材鋼以及高級無縫鋼管、大型鑄鍛件、金屬制品等延伸加工產品;加速發展以計算機產業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擴大產品門類,培育電子元器件、應用電子等特色產業和平板顯示、LED等潛在產業增長點。依托雙匯食品、民康油脂、三得利啤酒、新象面粉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實施農產品資源深加工、精度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農副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
培育孵化新興產業。重點在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發展金屬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為主的新材料產業,打造“中國凹土之都”,建設全省最大的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依托骨干企業,大力促進化學藥制劑、中藥制劑、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的研發、中試和產業化,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建成全國重要的心腦血管類、抗腫瘤類、精神系統類、消化類新藥研發生產基地;加強與國內一流科研院所合作,加大項目招引力度,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形成核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風電等新能源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力爭在生物質能利用方面形成淮安特色。
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服務業優化提升戰略,以科技服務、現代物流、金融商務、研發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推動高技術服務業與高技術制造業的融合創新,細化專業分工,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中高端發展。發展科技服務業。依托高新科技園區等平臺,大力發展技術實驗、技術檢測、技術交易、知識產權、專利代理、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充分發揮科技服務對區域創新的支撐作用,構筑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環環相扣的服務產業鏈,打造為蘇北地區的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發展現代物流。依托現有的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載體資源,大力發展特色專業市場進和現代產業物流、區域樞紐物流,打造高效率的生產流通網絡體系。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接淮安市和沿江沿海地區的區域發展需求,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契機,以價值鏈提升為目的,重點發展創意設計、廣告、會展、廣播電視、休閑旅游等產業。
4 構筑人才支撐體系,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打造創新創業人才梯隊。根據全市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大力引進和培養科技領軍人才、拔尖人才、緊缺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注重集聚既熟悉科技又了解市場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加快培養一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人才。在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創業投資、金融、法律、財務、工業設計、知識產權、管理咨詢、專業培訓、獵頭等領域聚集、培育一批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和服務團隊。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隊伍。
大力支持眾創空間建設。著力構建適應大眾創新創業需求和特點,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發展一批新型創業服務機構,為大眾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提供投資路演、交流推介、技術轉移等增值服務,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在線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加強創業主體培育,重點做好青年和大學生、大企業高管、科技人員和留學歸國人員等為代表的創新創業主體的培育工作,推動更多群體投身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