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梅
摘 要:經濟法課程在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中職會計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性質特點,并對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中職會計 經濟法 教學模式
一、經濟法課程對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要具有從事本行業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會計是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從業人員要熟悉與會計相關的方針、政策、法規和慣例。中職會計專業開設經濟法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強化學生的法律責任,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會計人員的權限及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中職會計專業教學應突出經濟法在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職會計專業加強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1.中職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加強實踐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這是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認識的深化和創新。通過對現實情況的模擬重現,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正是實踐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2.經濟法的課程性質要求加強實踐教學
經濟法屬于法律范疇,體系龐大,知識點豐富,但中職學生接觸社會不多,閱歷尚淺,各方面知識儲備不夠,實踐機會又少,面對體系龐大而又抽象的法律知識,接受起來相對困難。實踐性教學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便于學生理清復雜案例的基本脈絡,從而達到觸類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必須加強實踐教學
實踐能力不僅是指動手操作和社會實踐能力,還包括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變革的能力等。實踐教學是一個開放性學習的過程,可以通過教學情境設計,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思維碰撞的氛圍,讓學生為了論證自身的觀點主動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整理資料,并對之進行論證,在不斷的否定再否定、論證再論證中獲得對知識綜合應用的能力。這樣的實踐學習過程既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論證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得以迅速提升。另外,實踐教學是對真實工作情境的模擬,有助于學生熟悉工作流程,盡快進入真實的工作狀態。
三、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的實施措施
1.制定實踐教學大綱
經濟法課程的實踐教學應當結合法律類學科教學的特征,考慮中職學生缺乏法律知識的實際情況,邀請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會計人員或管理人員參與實踐教學大綱的制定。一是要保證將教學內容限定在教材所涵蓋的章節內,突出重點章節、重要知識點;二是要與最新的經濟法規、政策等同步更新,突出實用性;三是利用企業資源,通過深入行業企業調研,了解行業需求與崗位責任,結合會計從業資格相關考試要求,編寫適合中職學生學習水平的實踐指導用書,實現教學資源的充分整合。這樣才能保證實踐教學大綱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學目標與實際操作的需求,從而科學指導實踐教學的開展。
2.建立實踐教學案例資源庫,實時更新案例
案例教學法是法律課程實踐教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因此,在經濟法的實踐教學中應根據中職學生特點,精選最具典型性與代表性的案例組成案例庫。此外,還應選擇一些現時的、爭議較大的案例,讓學生緊跟案例進展,在爭議中激發學習興趣、拓展思維、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為教師與學生創造更大的發揮空間。同時,應注重對案例庫的實時更新,新出現的案例可以通過電子案例庫的方式,將其即時補充到實踐教學中,以提高學生對時事的敏感性和參與的積極性。
3.開展任務驅動式教學
充分發揮任務驅動式教學與實際工作直接銜接的優勢,對學生的實踐課進行任務驅動引領。學校可以與合作企業進行協商,將企業在現實經濟活動中遇到的涉及經濟法方面的問題以任務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要求學生解決問題,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成立工作小組,分工合作,負責對客戶相關法律問題的咨詢、解答及相關法律業務的代理。最后,由教師、企業、學生三方共同對整個任務解決過程進行評價,得出考核評價成績。
實踐教學是提高中職學生對經濟法課程理解度與應用度的一種重要方法,是培養中職學生掌握會計專業技能的一種有效方式。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整合學校、企業及各方資源,創新方式方法及評價體系,保證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的效果,這樣才能滿足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的現實需求。
(作者單位:重慶機械電子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