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秀芳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特別是農村學生,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我們做教師的要在教學實踐中加強指導學生的朗讀,有的放矢地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使農村學生的朗讀能力有所提高。
一、從拼音抓起,使拼音“過關”
拼音是學生學習漢字的“音標”。農村學生信息量少,接觸的都是一些山林、樹木、雞、豬、鵝、鴨,從一年級學習拼音開始,每一個拼音都要“過關”,每一個音節都要會讀。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住每一個拼音的讀音、字形。能正確拼讀,讀準音調,能直呼音節。把聲母、韻母分別做成練習卡,分別裝在兩個小袋里,讓學生隨機抽兩張都能直呼,并把這個游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特殊的拼讀如“j、q、x”跟“ü”相拼時,編成兒歌的方式讓學生記住:小ü小ü真有禮,見了“j、q、x”趕快把帽取,取了帽還讀“ü”。利用游戲與兒歌的方式,學生能快速準確地讀出音節,即使是不學過的課文,只要注拼音,學生都能快速準確地讀起來。
二、從字、詞、句、段、篇的順序抓起,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分階段、分層次逐漸展開,按字、詞、句、段、篇的順序,逐步提高要求。
1、字
正確地朗讀,就是用普通話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讀清楚,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在朗讀中,有的學生容易讀錯字音,是受方言影響。我們這個地區,平舌音和翹舌音易混。如:“只”和“資”、“是”和“四”,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字的正確讀音,如:多音字,空(kōng)氣、有空(kòng),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多音字時很好的利用漢語拼音進行正音,使學生確實做到讀音準確。
2、詞
朗讀過程中讀好詞是朗讀課文的基礎。因為學生在接觸詞句時,會產生一字一頓的“念字”現象,如把“美麗公雞”讀成“美麗的公雞”,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按音節讀,在詞的訓練中,不僅要教給輕聲、兒化、變調等,特別要注意重音的讀法。在詞的訓練中,要仔細品味關鍵詞語,感受詞語在語言中的表意效果。
3、句
學生在初學讀句時,容易產生丟字、添字的現象,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養成一絲不茍的朗讀習慣。教師就要嚴格要求他們認真仔細地看課文,把每個字看在眼里,并準確地讀出來,也可以要求學生認真聽別人的朗讀,找出錯誤,這也有助于養成認真讀書好習慣的培養。在讀一些長句子時,學生不容易掌握長句的停頓、重音、感情色彩,教師就要進行范讀,讓學生反復練習,抓住句子主要部分及句中主要詞語進行指導。
4、段
文章由段組成,而段又表達了一定意思,蘊含了一定感情,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段的內容確定朗讀的基調。如:《十里長街送總理》,第一自然段人們等靈車的心情,要用緩慢而低沉的語氣讀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才能表現人們對總理的懷念之情。
5、篇
篇的朗讀訓練,就要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引讀、個別讀、全班齊讀、小組讀等各種形式的朗讀。對話部分還可以設計分角色朗讀,這種多形式的朗讀,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調動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語言的感悟,使學生的朗讀能力有所提高,對農村學生來說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朗讀訓練之路。
三、針對農村學生朗讀差的特點,有目的的進行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訓練
農村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要重點培養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正確是指朗讀時沒有錯字、丟字、添字的現象。流利是指朗讀時停頓正確、句與句、詞與詞之間銜接得當。
要想讓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的,學生需要有充足的時間去熟悉課文,掃除拼音、生字的障礙后,還要反復讀幾遍,從讀中初步了解課文大意,大致理解了意思后,還要再反復讀幾遍,才能把課文讀通。因此,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還要讓學生提前練習朗讀,因為課堂時間畢竟有限。
為了使學生將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教師的范讀是非常重要的。打開課本就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學生總是很少,特別是農村學生,他們朗讀時最大弊病是拉長聲音,好像唱讀一樣,教師在范讀時就要做到語音標準,抑揚頓挫,舒緩有致,繪聲繪色,這樣才能一下子將學生吸引住,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模仿朗讀的興趣。教師朗讀時的語氣、表情、輕重緩急,換氣停頓都會深深地印在他們的頭腦中,對于學生讀好課文是有很大幫助的。
教師除了范讀課文以外,還要加強指導。教師應讓學生知道遇到逗號應稍稍停頓,遇到句號停頓時間長一些,讓學生沒有標點時也會恰當換氣分開音節。
四、反復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復朗讀就會一點一點地感悟和領會文章的精髓,點燃理想的火花,以《題西林壁》為例,它在描寫廬山及其瀑布的美麗之中蘊含著:“當事者迷”的哲理,要體會這一哲理就可反復朗讀最末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帶有較強的美育功能,比如《月光曲》等,如何讓學生體會出美呢?就可鼓勵學生放開喉嚨高聲讀,一邊讀一邊思考,語速如潺潺流水,思緒如綿綿蠶絲,在廣闊的天空飄蕩,沐浴著大自然和諧的美,這樣使學生感悟美之所在和人生真諦,當這種反復朗讀成為學生自覺的行為,那它就會成為學生朗讀能力提高的階梯。
總之,農村學生信息量少,課外閱讀量小,又受不同區域方言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課堂這個大舞臺,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節課,使農村孩子拼音過關,從字、詞、句、段、篇抓起,有目的地進行朗讀訓練,養成反復朗讀的自覺習慣,認真感悟文章的精髓,從而提高農村學生的朗讀能力,夯實農村學生閱讀自學能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