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英
【摘要】寫作對于學生來講一直是一個需要攻克的難點,作文在語文卷面分數上占了很多,非常重要。本文首先針對微寫作的定義和概念作了介紹,分析了其進行教學的基本原則,最后就具體教學方法展開了闡述,希望可以對初中語文教師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 微寫作 教學方法
隨著微時代的來臨,微寫作更加廣泛地進入初中語文的教學實踐,教師在進行微寫作教學的時候,要根據微寫作的特點,通過科學的教學方式和原則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寫作能力的提升。
一、微寫作定義及概念
微寫作是一種用簡練的語言文字表達出豐富內容的寫作方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繁瑣的表達方式已經被許多人拋棄。要在快速的生活節奏里挑選出有用的信息,也需要眼疾手快。為了提供給人們閱讀上的便利,微寫作方式應運而生。微寫作最初起源于微博,微小說、微影評、微劇本等都是微寫作,如今,微寫作已經漸漸成為一種全民寫作文學樣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逐步滲透。
二、微寫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原則
第一,精微性。微寫作的精微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寫作目標要集中;二是寫作過程要簡潔;三是寫作批改要精細。由于微寫作應用文字是“以短見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其特點有的放矢進行教學。微寫作教學不是面面俱到,僅集中于一個方面,例如議論、記敘、抒情,就針對一個點進行發散。同時,教師對于學生的指導不可一概而論,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順勢而為。最后教師及時反饋,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微寫作訓練的速度和質量。
第二,生活化。再次強調,微寫作要從實際出發,在現實生活中找尋題材。要將微寫作的教學同課本以外的世界相聯系,課外實踐、興趣活動等都值得一寫。當然,不能跳過課堂的訓練,課堂學習、學校經歷,通過對細微的觀察培養學生敏感度和觀察能力。
三、初中語文微寫作的教學方法
(一)打破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微寫作拋開了固定的寫作模式,崇尚自由寫作。不論是隨筆、詩歌還是小說、議論,都可以將學生的個人體驗和情感表達出來,體現出學生的個人特點和文學積累。當學生把思維中最想寫的、最想說的在微作文中呈現出來后,一定是令人驚艷和矚目的。因為他們用了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性格闡述,里面包含著他們真實的情感。例如,用《偶像》為題目寫一篇100-200字的微作文:“在這個幾乎人人追星的時代,我也有我自己的偶像。她不是歌手,也不是演員,但她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她是一名人民警察。她,是我的媽媽。她是我的英雄,她任勞任怨、她的一言一行將永遠影響著我。”這個微作文雖然短小,但是體現了作者對“媽媽”的敬佩,也告知了讀者“媽媽”的身份,是一篇完整的微作文。學生打破了固定思維,將自己的感受寫了下來,這樣的文字不管是多還是少,都是值得鼓勵的。
(二)開展微寫作實踐活動
寫作與其他科目不同的地方在于,寫作更加注重實踐,只有在實際操作中才可能進步。許多學生握著筆不知道該寫什么,無從下手。原因在于積累太少,思維太狹窄,總認為生活中沒有什么可記錄的,缺乏實踐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創造可寫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發散思維,積極創新。也就是說,開展擬題微寫作實踐活動,從而引導學生對生活產生感悟,進而學會觀察記錄生活。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當季的季節《夏》為題,作一篇100-300字的微作文。學生可以根據題目聯想到自己夏日的生活,“夏”可以是季節,可以是一種感受,可以是任何能夠想到的一種心情,學生可以由多種聯想寫出微作文:1:“春、夏、秋、冬,我獨愛夏天。夏日的炎熱總是讓我汗流浹背,但正是有了火熱的夏天,才能讓我體會到冰水淌進喉嚨那一刻的舒爽。我獨愛夏天,因為它將它的溫度全都獻給了我們。”2:“夏,有著婀娜的身姿。夏,跳著火熱的舞蹈。夏是什么顏色的?夏是火紅色,它染紅了天空。夏是翠綠色的,它染綠了荷葉和柳枝。夏天,你為什么哭泣呢?一顆顆晶瑩的淚珠點綴在草地上,停下你的抽泣吧,來,讓我們一起迎接碩果累累的秋。”第一個微作文是學生的個人感受,描述了夏天對于學生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第二個微作文則是一篇贊美夏天的詩歌。由此可見,一個題目是可以有多種形式的,不同的學生可以寫出不同的形式和內容。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多擬題,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開闊的同時,能夠結合自身實際對題目進行詮釋和寫作。
結束語:
在這個寫作教學模式化的時代,微寫作的寫作方式仿佛一股清流,讓寫作這件事也變得輕松、有趣了起來。不必在意字數的多少,不拘泥于題目中心思想必須要表達什么,甚至可以不局限在課堂上,不用必須寫在紙上,這些開放性都是讓學生愛上寫作的原因。在微寫作教學被大力推廣的同時,也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們更加完善的輔導。微寫作是創新的寫作方式,但不是沒有規章、胡亂雜寫,教師需系統、完善地指引學生進行寫作,促使學生寫作能力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鐘翠莉.淺談初中語文微寫作的教學策略[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17:7.
[2]房承山.“微寫作”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