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冰
近年來,師范專業報考熱度逐年減弱,而與之相對應的金融經濟專業則呈熱門態勢。對此,我就高中生對報考師范院校的態度和看法做了實地調研,本次調查共有70人參加訪談并且245人完成了問卷,回收率為87%.有效問卷占91.4%。我們主要針對學生,被調查的對象主要高中學生,輔以家長和老師的訪談,針對關于高中生對報考師范的態度及看法進行數據統計,通過數據分析找到師范招生癥結所在,從而促進師范院校招生工作的更好進行。
首先,學校對外宣傳以及校內培養時,多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展示學校的多元化。雖然大部分師范類學校已經是綜合性大學,但是學校的氛圍實際上限制了學生對其他職業的了解和規劃,就業時容易對其他職業產生恐慌。另外很多用人單位看到師大的學生,先入為主的認為他們的首選職業是教師,從而降低了師范學生從事其他職業的概率。而且師范學校的環境和課程設置。師大的課偏重師范教育,學校日常宣傳傾向于用教師的標準要求學生,就業選擇做老師的學生占很大比例。從而給外界特別是學生和家長以誤解,認為學師范沒前途,進了師范學校畢業只能當老師。
目前師范專業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令學生和家長對報考師范沒有太大信心。社會對師范專業的評價還是比較好的,對師范專業的關注度不像師范類院校那么高。公正的評價一下教師這個職業:職業基本穩定,收入中等,清苦但踏實。需要不斷地進修學習更新補充知識,豐富思想,忙碌但充實。教師這個職業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些什么?說起來,教師這職業到底給了我們很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態,一種相對安定的生活。社會現狀是見面往往會問:“你干什么工作?薪水高嗎?待遇不錯吧?”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現在的高中生,個性張揚,崇尚前衛的生活,酒吧,歌廳是他們熱衷的場所。如今在中小學校里確實“表演課”很多,也有一部分老師為了沽名釣譽,評定職稱,在學校里爾虞我詐,不好好教書,教案東拼西湊南借北挪以應付學校或者上級單位的檢查。另外我覺得師范教育缺乏足夠的硬件平臺支持;優秀的生源;踏實做事的心態;足夠的實習經歷;良好的教學氛圍。師范畢業生缺乏寬廣的視野;扎實的知識基礎;對教育事業的熱情;開放的思想。這些都有待解決,才能給廣大的高中生及家長信心和期望。
很多師范類綜合性高校由于一直以來太過于強調“師范”的頭銜,使得外界忽略了其屬于綜合類大學的性質。中國有一個很有有意思的現象,大家報考志愿的時候都偏愛看中國大學排名榜,而且學生很多進入所謂的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學就是為了就業時增加優勢,因此地域因素,學科強弱,校友力量,專業熱門度等多重因素都會影響他們的選擇。但因為學科和規模還是其他因素的影響,在中國大學綜合排名中,以財經類著稱的高校大多排名不是很高,但是卻與其就業火爆程度相差甚大,因此該排名對學生填報志愿選填該校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大家更多的是關注該校在該領域中的名氣,比方說上財、東財的火爆程度。但是師范類院校就不怎么幸運了,就好比瘸腿的跟健康的人賽跑一樣,其他瘸腿的都在賽場邊休息,但是一個叫師范的瘸腿的人卻要跟那些叫綜合型高校的人一起賽跑,這個結果可想而知。從對比的角度講,師范類院校很吃虧。并且學校的原先基礎較好,文化積淀及學科完善度都有一定的基礎,在側重發展其他非師范專業加強綜合型大學發展困難不大.因此,從必要性角度講,師范類院校完善科系向綜合型方向發展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就從學生及家長對師范的態度及看法來看,適當的正確輿論導向也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國師范生并沒有像財經類的學生那樣搶手,甚至當高中初中老師被看成一種只求平穩,不求上進的學生的代名詞。當然,由于職業上面的認同的差異也導致師范類院校的生源水平跟其他專業性院校的生源上也存在了弱勢。師范生,由于其雇主是地方性高中或初中,一方面其收入并沒有辦法很好的幫助其母校更快的發展,另外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的緣故,還會造成教學實力跟就業情況并不成正比,地方性的師范類院校可能比著名的師范類院校在地方上就業更好。并且一直以來,社會輿論傳遞一種過時的,甚至說是不正確的價值導向:老師就是要犧牲自己成就廣大學生,是犧牲奉獻的代名詞。過多的美化抬高了教師的神圣地位,空洞的神圣化的頌揚卻給學生們以反作用,給家長以反作用。
學生對教師職業的歧視與質疑警示我們師范類院校在做好本職的師范生的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一定要重視教師素養的培養。切實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與人和諧相處的資質和智慧,更多的去探討人性,探討與各色人等交流和相處的方式和技巧,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也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感染學生,并尊重、信任、激勵學生,在友好寬松的師生關系和氛圍中完成傳授與接受的互動過程。要傳遞給師范生一種信念:教師沒有那么神圣,他跟其他職業一樣,平凡而偉大,不管在什么職業上都會經歷人生的巔峰和衰退,不是因為職業的種類,規律使然。懷著普適的心態,不居功不自傲,不自卑不輕賤。
最后,推進深化改革免費師范制度。十年簽約期嚇退學生,當然目前中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缺乏教師資源,使得國家不得不在教師教育這方面利用免費師范生的定向培養協議手段來加以扶持貧困地方教育,出發點固然有理,但方法稍有欠妥。針對教育資源不公平的現象,國家應當做的是優化教育資源、提高教師待遇、發展教師職業教育、實現教育公平,而不是單純指望依靠在中國的六所教育部直屬的師范大學開展免費師范生政策。
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師范生的培養再次面臨新一輪的挑戰。師范類院校如何響應國家的政策指向更好的發展,仍值得我們繼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