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以及資源產業的發展,由于資源枯竭、技術落后、生態環境惡化、人才缺乏、資源綜合利用率低、公司制度不完善等各種原因,很多資源類企業發展而臨嚴峻挑戰。根據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實施多元化發展;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引進先進管理制度;加大人才引進;提升科技含量;礦區的再利用。
關鍵詞:內蒙古資源類上市公司;發展方向;轉換
一、內蒙古資源類上市公司發展現狀
截止到2012年,內蒙古上市公司有22家,其中資源類上市公司有10家,占內蒙古上市公司總數目的45.45%。資源類上市公司有:內蒙古興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興業礦業)、內蒙古遠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遠興能源)、內蒙古平莊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平莊能源)、內蒙古霍林河露天煤業股份有限公司(露天煤業)、內蒙古包鋼鋼聯股份有限公司(包鋼股份)、內蒙古包鋼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鋼稀土)、內蒙古鄂爾多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鄂爾多斯)、內蒙古蒙電華能熱電股份有限公司(內蒙華電)、內蒙古君正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君正)、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伊泰B股)、內蒙古蘭太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蘭太實業)。
在十家內蒙古資源類上市公司中,主營業務為煤炭的所占比例最大,一共有4家:平莊能源、伊泰B股、露天煤業、內蒙君正;主營業務為供熱供電的有兩家:興業礦業和內蒙華電;主營業務為石化的有兩家:遠興能源和蘭太實業;主營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的各有一家,分別為鄂爾多斯和包鋼稀土。
在10家內蒙古資源類上市公司2011年度財務分析中,伊泰B股2011年度主營業收入最高,其次為鄂爾多斯和包鋼稀土,最低的為興業礦業和平莊能源。2011年度每股收益最高的是伊泰B股,其次為包鋼稀土,最低的是遠興能源和蘭太實業。2011年度每股凈資產最高的是伊泰B股,超出第二名內蒙君正47.19%,最低的是內蒙華電,伊泰B股的每股凈資產是內蒙華電的4.8倍。2011年度凈資產收益率最高的是包鋼稀土,是第二名伊泰B股的1.9倍,最低的是蘭太實業,僅為包鋼稀土的6.77%。2011年度凈利潤最高的是伊泰B股和包鋼稀土,最低的是蘭太實業,僅為伊泰B股的0.87%。
二、內蒙古資源類上市公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枯竭
資源是資源類上市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但隨著資源的不斷的開發和利用,煤炭、金屬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將越來越嚴重。企業資源開采過程中,資源利用率低,大部分原料被棄置。由于企業對資源長期掠奪式的過度開采,導致資源逐步枯竭。以稀土為例,2008年底,我國稀土儲量規模為8389萬噸,約占世界探明儲量的56%,到2010年底,該數字已經降至33%左右。位于內蒙古包頭的白云鄂博稀土礦,現存儲量都已較原有儲量減少了近一半,可開采年限僅為二三十年。
(二)技術落后
21世紀的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十分發達的信息社會。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在資源類上市公司的廣泛應用,可以加強企業的競爭力,搶占未來能源發展的制高點。
內蒙古資源類上市公司主要的生產經營活動都局限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產品的初級加工,以廉價的出賣自然資源為獲取利潤的途徑。內蒙古包頭的白云鄂博稀土礦,稀土的開發利用率僅在50%~70%,資源大量流失,浪費現象嚴重。資源類上市公司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相比,技術水平比較低,核心技術不足,公司設備、優秀人才比例、管理水平等均存在較大差距,進而導致公司效率不高,資源的再利用率低,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制約了企業和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環境惡化
資源類企業除了一般企業所具有的“三廢”污染以外,還存在一些特殊的生態環境問題:地面沉陷,固體廢棄物的堆放、空氣污染、水體酸化、土壤質量下降、水資源破壞,很多礦區空氣污濁,可吸入顆粒物嚴重超標、生物多樣性喪失、自然景觀破壞等,并威脅到人體健康。并且,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占用與破壞大量土地。多數資源類企業為了求得快速發展,不惜以自然資源的流失、環境的污染、生態的惡化為代價,進行自然資源的亂開采,結果導致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內蒙古地廣人稀,與其他地區相比,企業所處地區生態環境更加脆弱,資源類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對環境的影響較我國其他省份更加明顯。以烏海地區為例,煤炭在開采、洗選加工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的煤矸石,烏海市幾十年的煤炭開采在行政區內留下了大量的煤矸石。
(四)人才缺乏
人才是制約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一個地處西部地區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內蒙古人才的外流和缺乏現象相對嚴重,本區資源類上市公司人員多為本地區人才,既不利于信息交流,也對企業向外擴展不利。內蒙古資源類上市公司尤其是缺乏高層次科技創新、優秀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以清華大學為例,2008年3月5日才第一家內蒙古企業來清華招聘,直至2011年,來自內蒙古的招聘信息不超過40條。從公務員考試的情況來看,內蒙古自治區幾乎所有的公務員職位只要大專以上即可,對學士、碩士以及博士的需求比例是全國最低的。
(五)資源綜合利用率低
資源類上市公司的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較低,繃渣、粉煤灰、煤砰石和石油化工廢渣、尾礦的利用率和回收率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30個百分點。就煤炭開采而言,大多數企業仍采用傳統的長壁開采設備,規模以上的大礦回采率可達到60%左右,而一些小煤礦回采率只有10%至15%。而美國的短壁采煤設備,采取長壁和短壁結合的方式生產煤炭,回采率高達80%。內蒙古棋盤井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采用先進的采煤工藝,建設煤礦綜采機械化礦井,工作面回采率在 90%左右。內蒙古包頭市白云鄂博稀土礦回收率僅為7%左右。因此,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資源類上市公司更應該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才能走上集約化、高產高效之路。
三、內蒙古資源類上市公司發展方向轉換策略
(一)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實施多元化發展
產業結構轉型可以有以下兩種方式:通過支柱產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從縱向延長產業鏈條,發展接續產業,即挖掘外部資源替代企業自身資源,如德國魯爾區的“轉型型”模式;其次是跳出原產業的范疇,另辟蹊徑,發展替代產業,即放棄以前的原材料,尋找新型原材料,如美國匹茲堡區的“復興型”模式、法國洛林區的“告別型”模式。
(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資源產品價格受政府管制,長期價格管制的結果是,地價低,水價低,煤、油、電等能源價格偏低,礦產品價格低,大量高能耗產品爭相出口。“資源的低價,已成為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的重大障礙”李京文院士說,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徹底改變,市場自身就不能對粗放增長進行有效抑制。在我國15萬個礦山企業中,僅有2萬個是付費取得礦山開產權的,其他大都通過行政手段授予無償占有,導致有關人員可以低價獲取資源的使用權,客觀上鼓勵人們濫用和浪費礦產資源。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雖然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快速的發展,但由于它是一種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的線性工業模式,因而也導致了資源的大量浪費和環境的不斷惡化。
(三)加大人才引進
眾所周知,人才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要充分利用內蒙古的各種資源,決定性的因素在人才。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統籌抓好以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在做好固本強基,努力加強本地人才培養、挖掘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加大從外地引進人才的力度。首先,要留住人才,留住公司內部的高級知識分子或優秀科技人員;其次,要制定相關的人才吸引計劃,使企業人員達到地區結構的平衡;再次,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引人競爭機制,依托區人才培訓基地,對專業技術人才進行培訓,制定職業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李燁,張毅,郭繼輝,彭璐.資源型企業產業轉型的相關研究綜述[J].資源與產業,2009(08).
[2]何永剛,周宇.淺論資源型企業轉型的動力機制及基本思路[J].價格月刊,2009(10).
[3]于立.資源枯竭型國有企業的退出研究[M].北京:經濟出版社,2004.
[4]孫明明.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戰略重點及對策研究[D].大慶:大慶石油學院,2006.
[5]李燁,張毅.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型企業產業轉型模式選擇[J].資源與產業,2009(4).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計劃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