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 首先針對多媒體傳輸協議,即RTP以及RTCP的應用特征以及發展展開分析,而后就RTP數據包報頭結構進行討論,指出其相應的工作特征,希望對于深入了解實時協議有一定的積極價值。
關鍵詞 RTP;多媒體;傳輸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7-0019-01
對于當前網絡環境而言,多種媒體混合在網絡中并且共同實現傳輸,這種工作特征進一步呈現出兩個方面的重點表現,即以流媒體作為代表的新型數據格式開始出現,以及更強的實時性得到強調。雖然當前通信鏈路從物理層面實現了光網絡的支持,但是從協議的角度看,想要面向多種媒體在同一環境中的協調有效傳輸,仍然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學習。
1 多媒體傳輸協議分析
在多媒體傳輸體系之下,尤其是在當前以流媒體作為突出傳輸任務的環境中,帶寬和延遲都成為傳輸體系的關注重點,對應的服務質量QoS必須得到保證。然而互聯網從協議到工作機制,一直都在提供盡力而為的服務,在帶寬和延遲等方面保持了不確定性,成為傳統網絡環境中的大問題。而這種狀況,如果單純依賴傳統網絡協議,必然無法實現對于傳輸需求的全面滿足。
基于這樣的工作背景,國際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針對此種情況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更為高效的傳輸協議,其中以實時傳輸協議(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以及實時傳輸控制協議(RTCP,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作為主要內容,希望通過二者之間的合作搭建起一個強大的協議簇,最終能夠支撐起當前網絡,以解決多媒體傳輸工作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從發展和產生的角度看,1996年IETF的AVT工作組將RTP發展成為RFC正式文檔,編號RFC1889,專門用于實現語音視頻等實時交互式數據的傳輸,廣泛實現對于VoIP以及視頻傳輸等實時多媒體方面。從工作機制角度看,RTP更多利用UDP來實現數據的傳輸,但同時也能夠支持在TCP或者ATM等協議之上展開工作。當RTP會話被應用程序所觸發的時候,會使用兩個端口,分別分配給RTP以及RTCP。RTP本身并無法為數據包提供順序基礎之上的可靠傳輸機制,也無法實現對于流量的控制和對于擁塞的管理,在實際工作中,RTP會依賴RTCP來實現這些職能。在整個會話環境中,每一個參與者會依據一定的周期發送RTCP數據包,其中攜帶有已發送的數據包數量標志、丟失的數據包數量標志等,同時也包括包的延時抖動以及其他相關網絡狀況統計資料。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服務器能夠利用這些信息實現對于整個傳輸過程的動態調整和控制,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借由對有效載荷類型的調整,實現對于整個網絡傳輸環境的優化。
這種RTP以及RTCP相互配合工作的方式,能夠有效面向網絡開銷實現管理,并且對于傳輸效率的優化也同樣意義重大,因此相對而言在網絡環境的實時數據傳輸領域有著良好的應用。
2 RTP以及RTCP數據包結構分析
對于RTP而言,應用層分幀這一現代通信協議的設計思想在其工作中得到了良好的體現,并且能夠支持用戶了解、調整甚至于定制媒體的打包方案。通過RTP的深入實現,對應的應用層面能夠對數據內容有更為深入的掌握,因此可以依據RTP包頭中的順序號、時間戳等相關內容,結合流媒體編碼方式等特征來實現對于傳輸質量的影響和控制,同時還可以面向差錯展開管理,并且考慮網絡環境等因素的基礎上,選用最為恰當的方法靈活地完成擁塞以及同步等控制,以更好地滿足實時應用的要求。
因此,對于RTP協議而言,也會隨著其職能的實現分為2個部分,即負責實現數據傳輸的部分以及負責控制RTCP的部分。對應的RTP數據包結構參見圖1。
在這樣的RTP數據報頭結構中,留出的7位負載類型用于標識出數據包的負載類型以及編碼格式,方便數據包的接收端依據該字段數據實現對于數據包的解碼工作。而時間戳則負責提供RTP報文第一個字節的采樣時間,便于數據接收方據此來實現流媒體的數據同步,實現時間序列上多個數據包的重組。同時順序號則主要是針對時間戳相同的數據包,來進行深一步的區分。發送方為不同的報文分配不同的順序號,也能夠便于接受端來實現對于傳輸過程中是否存在丟失問題的確認。此外SSRC同步源主要用于標志數據來源,CSRC貢獻源用于標志混合報文的各個不同來源。
3 結論
對于以流媒體作為重要構成和特征的多媒體數據環境而言,如何實現具有一定質量保證的傳輸體系,對于當前信息網絡而言至關重要。實際工作中需要深入了解RTP以及RTCP協議組的特征,并且據此制定出對應的衡量標準,才能展開有效的分析,切實推動整體傳輸狀態的優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占軍,韓承德.多媒體實時傳輸協議RTP[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1,37(4):9-11.
[2]陶洪久,柳健,田金文.在網絡中的流媒體實時傳輸技術[J].系統仿真學報,2001(11):4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