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翔
【摘要】 本文以天津廣播電視臺農村廣播《戲曲60分》為例,分析戲曲節目要打造品牌活動、走出去辦廣播、節目內容突出服務性,并利用新媒體互動挖掘潛在聽眾,擔當起保護好、繼承好、傳承好優秀傳統藝術的義務和責任,并將其發揚光大。
【關鍵詞】 廣播戲曲 傳統藝術 新媒體 互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天津作為戲曲之鄉名副其實,如今街頭巷尾仍常能聽到絲竹悠揚,大小劇場不下幾十家,幾乎各村都有小劇團。比起種類繁多的現代藝術門類,戲曲畢竟“小眾”了一些,但它仍在緩步摸索前行。“九河下梢”自古是五方雜地,對藝術極具包容性,因此眾多藝術門類在天津生根發芽,以至于評劇、河北梆子這樣的劇種,最終在天津形成,并繁衍、壯大,在全國遍地開花。因此,對于戲曲藝術,天津有著一種天然的責任,作為媒體當然也是這責任的承擔者之一。
在天津,尤其是廣袤的津郊大地,如今仍有著大量戲曲的熱心觀眾和忠實戲迷。千百年來,燕趙之聲在這里久久回響。天津廣播電視臺農村廣播《戲曲60分》節目自2010年1月1日開播,面向戲迷、票友,尤其是農村的戲曲愛好者,以評劇和河北梆子為主打,同時播出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優秀劇目。六年多的時間得到了廣播和戲曲業內外以及廣大聽眾的認可和歡迎,并連續三年獲得天津市廣播電視學會授予的文藝類節目“十佳欄目”稱號。
天津農村廣播、天津區縣聯盟廣播一直以“立足三農、服務三農”為辦臺宗旨,各檔節目包括《戲曲60分》也在不斷努力做好“服務”。
一、打造品牌活動
從區縣聯盟廣播2006年12月30日開播,就設有《繽紛地方戲》等戲曲節目,當時是播出兄弟頻率制作的節目。到2010年,創辦了《戲曲30分》節目,節目一開播,便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節目開播前兩個月,頻率舉辦了“首屆農民評劇票友大賽”,為戲曲節目的開播積累了人氣。2011年增加了節目時長,改名為《戲曲60分》。以《戲曲60分》節目為依托,“評劇票友大賽”每年下半年舉辦一次,至今連續舉辦了七屆,成為了天津農村廣播的品牌活動,在票友中很有影響。
“評劇票友大賽”致力于服務聽眾、普及戲曲。由于參賽選手來自市區和周邊各區縣,甚至其他省市,為了方便選手參賽,最初的初賽環節是通過在直播節目中用電話連線的方式進行。從第三屆比賽開始,為了提高直播節目質量,初賽環節我們提前通過電話連線的方式對選手的演唱進行錄音,在直播節目中播出,然后由評委進行點評。從第六屆比賽開始,我們以海選的形式進行初賽,也就是把初賽地點安排在各區縣。這樣做,既方便參賽者,又保證了節目質量,同時還能讓評委更準確的對選手進行評判。線下活動擴大了賽事的影響,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走到聽眾身邊收獲也不小,我們發現濱海新區漢沽文化館培養了幾十名小票友,雖然年紀小,但學得像模像樣,所以這屆比賽還特別開辟了少兒專場。在每場海選結束后,我們邀請的兩位評委老師還會分別為票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示范,并介紹相關的戲曲知識。力爭讓大賽更加豐滿,在普及戲曲知識的同時突出了服務性。
從第二屆比賽開始,我們增加了頒獎演出的環節,能為參賽者搭建展示的舞臺,這對他們來說比其他物質獎勵更有吸引力。幾年來,我們先后在天津的中國大戲院、寧河蘆臺大劇院,以及寶坻大白莊鎮、寧河東棘坨鎮舉辦了頒獎演出。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小花玉蘭等,以及青年演員王曉凌、李宣捷等都曾擔任評委及頒獎嘉賓和助演的工作。天津評劇院的著名鼓師、著名琴師以及全體樂隊通力合作,為票友伴奏,既保證了演出質量,又大大提高了票友的演唱水平。
第二、三屆比賽還開通了短信平臺投票系統,各收到千余條投票信息。第四屆比賽在決賽環節增加了戲曲知識題的考核。第七屆比賽,在頒獎演出之前增加了巡回演出,這成了七屆比賽最大的亮點。我們組織獲獎選手分別在東麗區無瑕街、武清區前屯村小劇場、河北區新聞大廈和津南區大劇院舉辦了四場演出,最大限度地擴大了比賽的影響。
每年賽事進行中,我們會在《戲曲60分》節目中制作一系列專題講座和名家教唱節目,搭建票友和演員之間的橋梁,“戲迷學校”板塊也逐漸形成了品牌。幾年間,評劇名家小花玉蘭等都先后參與了“戲迷學校”的錄制。同時,我們也邀請了京劇、河北梆子名家,以及天津市藝術研究所的老師等二十多人錄制了六十多期節目。由天津市藝術研究所和天津市藝術職業學院的老師錄制系列專題節目《談河北梆子五桿大旗》與《評劇流派藝術賞析》共二十多期節目,也成為珍貴資料。這類節目不僅能為農民朋友普及戲曲知識,還能潛移默化地引導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這對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至關重要。
每屆比賽除了在節目中播出錄音資料外,我們還會錄制視頻資料,做成專題片通過新媒體方式發布。這些資料在網絡上被大量轉載,成為了提升大賽影響力新的增長點。
隨著大賽影響力不斷提升,參賽人數也逐年走高。天津市內各區、周邊每個區縣都有聽眾報名參賽,甚至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唐山以及北京、廣東、內蒙古等地也有聽眾參與。
通過舉辦評劇票友大賽,我們和藝術家/票友、票房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戲曲60分》節目曾多次和專業院團及知名票房聯合舉辦多場大型戲曲演出,反響強烈。
二、走出去辦廣播
戲曲是綜合藝術,廣播傳播不能展現其全貌,在這個層面上講,我們有必要走出去辦廣播;在天津最受歡迎的評劇和河北梆子來源于農村,它最肥沃的土壤仍舊在農村,但農村地處偏遠、演出條件差,很多農民常年看不到戲,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更應該走出去辦廣播;坐在辦公室、直播間我們無法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不能知道聽眾最真切的感受和需求,所以這也要求我們應該走出去辦廣播。
《戲曲60分》節目曾組織天津評劇院、天津河北梆子劇院一團及小百花劇團的老中青幾代藝術家,在天津市區及周邊各區縣舉辦了多場送戲下鄉專場演出,受到農民朋友熱烈歡迎。戲迷們總是會提前幾個小時就坐在臺下等著開戲,散場后還久久不愿離去。頻率舉辦的每一場綜合演出,基本也都會安排戲曲板塊。《戲曲60分》節目還多次走進養老院舉辦戲曲演出,收到良好的社會反響。《戲曲60分》節目還邀請戲曲專家在市區及津南區、濱海新區等地舉辦過多場系列公益講座,為普及戲曲知識做出了努力。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和演員成了朋友,和聽眾成了知己。曾有聽眾下早班不回家睡覺,騎自行車十幾公里專程來看演出,讓我們備受鼓舞。
三、節目內容突出服務性
廣播戲曲節目不該只具備欣賞功能,也該突出服務性。天津是戲曲之鄉,這里的戲迷不僅會聽、能評,還愛唱。所以我們就要不斷豐富節目內容,滿足聽眾的多元需求。
廣播節目歷來追求“好聽、實用、看得見”,戲曲藝術本身具備了“好聽”的屬性,舉辦演出等活動也能解決“看得見”的問題,而作為文藝節目如何“實用”需要我們突破思維。
契合聽眾需求,是節目實現“實用”功能的方法。作為戲曲節目聽眾,無非分為以下幾個類型:第一類,曾經接觸過戲曲,可以接受,聽聽而已;第二類,比較喜歡聽,僅僅是聽;第三類,酷愛戲曲,熱衷演唱,經常參與票友活動。“欣賞類”和“點播類”欄目可以滿足第二類聽眾群的需求,而“欣賞+知識類”欄目可以滿足第一類聽眾群的需求。對第三類聽眾群而言,一般常設欄目不足以對他們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而他們卻又是最活躍的一批聽眾,這就要求我們的節目與他們“互動”起來,讓他們從被動收聽變為主動參與。“戲迷學校”欄目播出后得到聽眾一致好評,并吸引了很多新聽眾,而這批新聽眾,便是第三類聽眾群。
此外,幾年來“聽眾點播”電話達到幾千個;錄制了幾十期“戲迷說戲”欄目,戲迷說、戲迷聽,參與性強、在聽眾中影響大;“戲迷舞臺”欄目先后有50余名戲迷參與節目,進行展示;節目中播講了《芳菲永駐·小白玉霜》《小花玉蘭評傳》《一代名伶·蓮小君傳》《尚長榮的故事》《天津河北梆子五桿大旗》《天津老戲園》等,以及大批戲曲故事,并邀請評劇藝術家新鳳霞的親傳弟子郭美美演播《新鳳霞自述》。
我們常說“內容為王、形式制勝”,而“好聽、實用”就是“內容”,只有內容精彩、讓聽眾滿意,才能留住老聽眾,讓新聽眾駐足;而“看得見”就是“形式”,只有形式不斷創新,讓聽眾在“聽得美”的同時“看得見”,他才會更加依賴你、信任你,和你成為知心朋友,當我們和聽眾水乳交融的時候,我們的節目便成功了。
四、新媒體互動挖掘潛在聽眾
2010年《戲曲60分》節目開播,那一年,中國互聯網發展最快的應用就是微博的開通,堪稱中國的“微博元年”。2010年10月23日筆者開始發微博,10月25日發布了第一條和戲曲有關的微博。幾年間,筆者發布了3000多條微博,大多和戲曲有關。2011年微信推出,《戲曲60分》也及時跟進。
在使用手機短信平臺、官方網站等傳統方式宣傳、互動的基礎上,通過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我們有了新的收獲。體現在兩方面:固有聽眾能更加及時、全面、多角度、深層次的了解節目;發現了大批潛在聽眾,并與之產生聯系。尤其是后者,對節目的豐富、完善和創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媒體受眾呈現出年齡低、學歷高的特點,他們對戲曲的癡迷程度不亞于固有受眾,而且具有較高的鑒賞水平并愿意主動宣傳戲曲、發表觀點。但他們可能無暇準時收聽節目,更無暇走進劇場看戲,所以對這部分人群的發現和正確分析,使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住了受眾的構成。于是,我們有針對性地制作了不同類型的節目、舉辦了不同類型的活動在線上線下分別進行,同時又使之得到有機結合。
比如,我們制作了《網友戲迷元宵節聯歡會》《紀念慶春平腔梆子班進津百年》《梅韻流長玖玖回響》《張德福專訪》《探秘“喜家班”》等形式新穎的節目,在廣播和新媒體中同步播出,并在新媒體配以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更符合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在新媒體還發布了《京劇與天津》《評劇與天津》《河北梆子與天津》等系列文章。
如今,很多微博、微信公眾號、音視頻網站、貼吧、論壇都會有聽眾經常發布、轉載《戲曲60分》節目的相關信息和節目錄音、錄像,擴大了節目影響。
五、擔負重任 不辱使命
翻閱著一本本老一輩戲曲編輯傾盡心血編寫的著作,查閱著一篇篇豐富的電臺資料庫的錄音目錄,作為一名青年戲曲編輯,每每在這個時候我總在思考:如何在新時期發揮我們的作用,我們該做些什么?好像戲曲節目和其他節目有著說不清的微妙區別,戲曲節目要做的不僅僅是服務聽眾、普及戲曲,還應該記錄戲曲藝術在這個時代留下的印記。
天津電臺的戲曲資料庫存是全國聞名的,這常常成為喜愛戲曲的愛好者尤其是外地聽眾熱議的話題。而由于種種原因,如今舞臺上四十歲以下演員的錄音,在電臺是幾乎找不到的,更不要說青年演員的了,而他們正是戲曲的頂梁柱和未來,所以我覺得媒體有義務宣傳他們,有義務為他們留下資料,作為“外力”助推他們的成長。
2013年天津農村廣播開播,并與天津評劇院、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成為了戰略合作伙伴。借此契機,《戲曲60分》推出了“天津市青年戲曲演員廣播展示月”活動。天津評劇院選送13名青年演員,天津河北梆子劇院選送小百花劇團的11名青年演員參加展播。我們組織演員在電臺錄音棚錄制了幾十個唱段,隨后制作了九期專題節目。很多聽眾朋友通過廣播第一次聽到這些青年演員的名字,聽了他們的演唱感覺很興奮,都想一睹他們的風采。于是我們分別于5月12日在天津體育館前廣場、6月13日在寶坻區周良莊鎮舉辦了聽眾見面會。活動吸引了大量聽眾和戲迷,在現場他們圍攏在演員面前不斷勉勵他們,并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如今的戲曲藝術已經是“挑水的回頭”——“過井(景)了”,夕日風采已經不在,變得越來越小眾化。但是,戲曲院團、戲曲雜志、廣播戲曲節目、電視戲曲節目依舊存在,并不斷變換著花樣,努力吸引更多圈內、圈外人的眼球。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它保護好、繼承好、傳承好,并將其發揚光大。
天津是戲曲之鄉,是戲曲重鎮、大碼頭,天津的戲曲院團、演員甚至戲迷在全國都叫得響。而天津的廣播、電視戲曲節目目前卻只有四檔。那么,有限的陣地如何發揮無限的作用,滿足廣大戲曲從業者和愛好者的需求,值得我們繼續共同探索和思考。
(作者系天津廣播電視臺農村廣播《戲曲60分》節目編輯、主持人)
(本文編輯:呂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