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晴文
摘要:懷舊影視劇在集體記憶的塑造和建構方面較為典型,本文以韓劇《請回答1988》為例,從符號、儀式和敘事三個方面闡明該劇建構和呈現集體記憶的方式。
關鍵字:集體記憶 懷舊 電視劇
集體記憶是法國學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在其《論集體記憶》中提出的概念,指群體共享、傳承、建構的事或物。懷舊電視劇因為承載了大量與過去相關的文本和場景,且飽含緬懷過去的情感,故在集體記憶的塑造和建構方面較為典型。由tvN制作的《請回答》系列電視劇在韓國乃至在中國都有良好的口碑和收視率,曾多次提名并獲得韓國的演技大獎和觀眾最喜愛的電視劇票選冠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該系列劇所塑造的對韓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場景的再現得到了受眾的認同。《請回答1988》作為《請回答》系列三部曲之一(另兩部分別為《請回答1997》和《請回答1994》)于2015年11月6日首播起就大受好評,僅播了5集,收視率就突破了10%。該劇主要講述了1988年生活在首爾市雙門洞五個家庭的故事,圍繞親情、友情和青澀的愛情,展現上世紀80年代韓國民眾的傳統生活。那么,該劇是如何建構和呈現集體記憶的呢?
符號:喚醒集體記憶的鑰匙
該劇制作團隊為盡可能地再現上世紀80年代的生活風貌,走遍韓國尋找80年代的各種物件,通過大量符號的應用,呈現出1988年韓國人的生活景象。這些日常生活符號的反復出現,觸發了觀眾對以往共享的生活體驗的記憶,通過對這種體驗的認同來喚醒集體記憶。依照集體記憶的相關理論,記憶不只停留在語言與文本中,還可以被具象的事物承載,該劇懷舊主題的呈現就是通過大量具象事物來凝聚起人們抽象的記憶。通過對上世紀80年代衣、食、住、玩等多個方面常用的具體事物的再現,來喚醒觀眾對成長于那個年代的群體的成長記憶。
物品、場景或活動都帶有時代的印記,不僅是劇情塑造的需要,也是引起觀眾認同感的必要手段。因為這些具體的日常符號,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所特有的,這些符號的再現,其實是喚醒集體記憶的鑰匙,喚醒觀眾對于那個年代或社會的追思,傳達了置身其中的自我形象。每個個體的追思中摻雜了自我的人生經歷,對電視劇呈現的生活既有認同,又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經歷,因此電視劇中呈現的符號成為了群體認同和個體意識的載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該劇運用了大量上世紀80年代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音樂成為該劇建構集體記憶的一個重要手段。對于歷史性的大型活動的再現,歌曲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主題曲《手拉手》和其他背景音樂的應用,《消防車》《惠化洞》和《紫色香氣》等不僅歌詞與劇情貼切,較好地凸顯了人物的內心和暗示劇情發展,還對集體記憶的喚醒起到關鍵作用。音樂作為超越語言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能夠比文字或者臺詞更有力的喚醒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此外,上世紀80年代正火的韓國歌手李文世、申海澈和野菊花樂隊在劇中的出現不僅凸顯了時代感,而且能夠助推劇情的發展。如德善去看李文世的演唱會被放鴿子,正煥得知后手忙腳亂地趕去找德善后發現阿澤已領先一步到達,這一幕讓他開始反思自己以往多次的猶豫不決最終導致自己與德善錯失初戀。
儀式:建構集體記憶的場域
傳播的儀式觀由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凱瑞提出。凱瑞認為傳播是一個制造、保持、修補和轉換現實的象征性過程,通過傳播一定群體的人們共享民族、階級、性別、身份、信仰等。
觀眾觀看電視劇的過程,可以被視為一個封閉的傳播場域,同一時段收看該劇這一儀式化的行為可以激發場域內群體的集體記憶,引發集體對過去的追緬。觀眾被電視劇所建構的世界所吸引,通過符號的再現和強調,電視劇營造出一種讓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觀眾所體驗到的是影視作品所建構的“社會現實”。正如凱瑞所說,傳播儀式觀的特別之處在于對傳播過程的理解不是“分享信息”而是“共享信息或信仰”。共享的前提需要群體經歷過某種共同體驗,用傳播儀式觀來說的話,就是群體要在傳播場域內共同經歷過某種儀式的場景。
傳播場域是實現儀式觀傳播中建構社會現實的重要條件。影視傳播的場域是影視作品的創作者描述的社會現實,讓觀眾個體參與到這種社會現實中來,而創作者所建構的社會現實很多時候并非客觀,容易受影視劇創作者的主觀意圖的左右,因此可以被看做是創作者在觀眾心目中重塑出來的“現實”景象。這種傳播不但是“再現或描述”,也是對現實世界的“塑形與建構”。
以《請回答1988》為例,故事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開始,女主角成德善被選作此屆奧運會參賽國馬達加斯加的舉牌小姐,奧運會場、奧運吉祥物和奧運口號的鏡頭反復出現,加之背景音樂“hand in hand”的氛圍烘托,容易將觀眾代入奧運會即將舉辦的期待氛圍之中。此時奧運會這一盛典是典型的儀式化傳播,在奧運會場奔跑的選手和練習的德善都是場域中的個體。
辛苦練習的德善因為馬達加斯加退賽而以親身經歷的方式參與了歷史,因為德善大鬧一場而獲得替補機會使劇情有了反轉,而這也為德善究竟舉的是哪個國家的牌子設置了懸念。隨著奧運會音樂響起,代表隊入場,真實的歷史紀錄片的鏡頭剪輯使畫面更具真實感,德善像《阿甘正傳》里的阿甘一樣,成為歷史的參與者,而劇中其他家庭因為對德善的關注,從而通過德善的親身經歷間接地見證了歷史。
劇中五個家庭通過在家里收看電視來記錄德善出場的瞬間,這又形成了新的傳播場域。由此可以推論,1988年有成千上萬的家庭通過這種方式,建構了自身對于漢城奧運會的記憶。除此之外,該劇播出之時,在不同終端上收看的人群又處于新的不同的場域之中,因為該劇對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場景重現,又喚醒了觀眾對于這一盛大儀式的共同體驗感和記憶。因此,正如哈布瓦赫所說,集體記憶以各種典禮性、儀式性的英雄壯舉的形式出現,它們使記憶在除此之外的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的常規實踐中保持鮮活。
除了奧運會這種盛大的儀式之外,該劇中不乏日常生活的儀式體現,如韓國上下課時對老師的問候、德善奶奶的喪禮、德善家在每年年底時收看KBS的演技大賞等都可以看做是儀式化的活動,透過這些群體共有的生活經歷,建構起喚醒集體記憶的場域。
敘事:呈現集體記憶的邏輯
對影視作品來說,敘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邏輯清晰的敘事對劇情的展開不可或缺。常見的影視作品敘事視角有第一人稱視角、第三人稱視角和上帝視角,《請回答1988》的敘事視點主要運用了第一人稱視角。
第一人稱“我”的敘述,在劇中的“我”并不單單是德善。該劇圍繞五個家庭多對男女關系展開,每段關系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存在作為“我”的畫外音,由“我”去回憶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或進行旁白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我”是可以自由出入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的。
以德善來說,延續了《請回答》系列劇設置猜“老公是誰”懸念的傳統。德善的老公是誰需要觀眾進行猜測,而之所以會對1988年產生追憶是源自于在第一集的末尾出現了成年德善的正在2015年11月接受采訪,德善作為“我”多次穿梭于過去與現實之間,漸漸地透露出更多的有關“老公”的信息,并由此帶動整個劇情的發展。通過“我”的主體意識,把過去的記憶呈現為鮮活的影像故事。
哈布瓦赫指出集體記憶并不都是客觀實在的,我們關于過去的觀念,是受我們用來解決現在問題的心智影響的。因此,集體記憶在本質上是立足現在而對過去的一種重構。重構“集體記憶”的立足點是“現在”,而“我”作為記憶的主體,可以對記憶進行主體性的建構,人物的共同經歷是最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敘事方式。因此該劇創作者在建構集體記憶時,將上世紀80年代背景下韓國18歲左右的年輕男女復雜的心理集中設置在人物角色上,以達到個體記憶喚起集體記憶的效果。
嘮叨、喜歡八卦的媽媽,因為給別人做擔保而負債累累的爸爸,脾氣火爆的姐姐,多年復讀卻沉迷游戲的哥哥,人物接地氣的性格特征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因為打群架或是騎摩托車飆車被抓到派出所,每晚十一點下自習后的小聚,在讀書室里復習功課,找算命的算命等經歷都是通過劇中的角色個體來表現的。觀眾的經歷雖然不一定與劇中完全相同,但往往能夠因為內容的相似性而產生共鳴,形成共享回憶。
在主題為“再見,初戀”的第18集中,正煥夾在德善和阿澤之間,面臨愛情和友情的左右為難。他不得不在德善面前隱藏內心的愛意,內心苦楚卻又情不自禁地用愛慕的眼神看著德善。演員細膩的演技表現出那個年代男人對于“初戀”這兩個字的珍視,愛而不得的感受通過鏡頭敘事與演員細膩的表演,容易引起觀眾對于初戀的回憶。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欄目責編:曾 鳴
參考文獻:1.Maurice Halbwachs,Collective Memory,(New York:Harper-Colophon Books,1950)p.48.
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頁。
3.張小麗:《從皮爾斯符號學角度看電影符號》,《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2)。
4.[美]詹姆斯·w·凱瑞著,丁 未譯:《作為文化的傳播》,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7月版。
5.張方敏:《影視傳播對現實的建構及其實現場域——以詹姆斯·凱瑞的傳播儀式觀為研究取向》,《當代傳播》,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