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國 康美權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國家電視劇發行許可證》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生產完成并獲得發行許可的電視劇總量為429部15983集,而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僅有27部862集,部數和集數分別占總量的6.29%和5.39%;2015年全年生產完成并獲得發行許可的電視劇總量為394部16540集,而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僅有15部490集,部數和集數分別占總量的3.81%和2.96%。審視這些數據便可明白,為何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抱怨:電視上的節目越來越多了,可適合農民看的內容卻越來越少了。農村題材電視劇似乎越來越被邊緣化,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筆者是從農村出來的一名地方臺記者,幾乎每天都要和基層農村打交道,深感現在的農民在面臨發展新問題的同時,同樣面臨著文化貧瘠。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起步的,總結農村改革對我們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以及今后的深化改革都有益處。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經歷了“山鄉巨變”之后的農村逐漸淡出社會熱烈關注的視野,媒介競爭也使農村題材藝術創作的市場接受度不斷下降。不僅數量少,質量也有待提高。雖然近幾年出現了像《平凡的世界》《老農民》等深入挖掘農村的歷史文化積淀,表現中國農民真實生命狀態的優秀作品,但可謂鳳毛麟角。另外,近五年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呈現東北、陜、魯三足鼎立的態勢,其劇中人物、臺詞、場景等都帶有鮮明的地區印記。南方地區的電視觀眾對于“東北風”的農村劇接受有限。當下很多農村題材電視劇不是表現老弱病殘、天災人禍的“苦情戲”,就是談情說愛、滑稽逗樂式的輕喜劇。農村變得膚淺化,農民形象也失去了現實深度和人性深度,農村改革中不可避免的深層次矛盾難見蹤跡,農村題材電視劇缺乏了應有的思想厚度。
無論是從市場需求、文化責任還是社會擔當考慮,電視劇創作和制作方都不應該遺忘農村劇。中國的文化之根在農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要守護好我們的文化根脈,保存鄉土味道與民俗風情,要留住“鄉韻”,記住“鄉愁”。需要廣大電視劇創作者深入農村生產生活前沿,尋找新的創作視角,使反映農村現實的農村劇活起來、傳下去,農村題材電視劇才會具有可視性和審美性,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存在價值,才會真正的破繭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