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松

摘 要:通過對高職院校美術教育專業中國畫課程的教學實踐現狀作出闡述,以及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等幾個層面進行調查、分析,指出目前該校美術教育專業中國畫課程的設置、課時比重、藝術實踐、教育實習、畢業創作(設計)等存在諸多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以期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課程建設有所借鑒與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美術教育專業;中國畫課程;教學實踐;研究
中國畫的教學,始于1902年建立的南京兩江師范學堂。由此,從過去的師徒制正式轉變為近代學校制教學,可視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教育教學的獨立,表明了西方學院式教學體制取代了傳統中國畫教學這一古老的本土藝術體系。中國畫學科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學思想和哲學觀念。高職院校美術教育專業開設中國畫課程,無論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審美能力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畫課程是高職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高職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小學教師職業技能課),也是其他課程無法代替的。其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使學生掌握中國畫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中國畫教學的規律,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以利于將來從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工作。因此,由于培養目標、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等差異,高職院校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美術學院人才培養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職院校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模式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小學美術教師,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例如,一是知識目標的培養,掌握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二是能力目標的培養,具備較強的美術與設計技能,能從亊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班級管理,教學改革與研究工作;三是素質目標的培養,具備身心健康素質、政治思想素質、職業行為素質及道德法律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人師表,并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小學美術教師。按廣東客家人常說的一句話,即“萬金油”式人才,意思是小學美術學科的通才教師。因此,中國畫課程教育教學,無疑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作為未來的小學美術教師,掌握中國畫課程教育教學具有十分必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深入,高職院校在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建設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并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成績可喜。但縱觀近幾年高職院校在美術教育專業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課程的設置不科學、課時比重分配不合理、藝術實踐課落入了單一化、與教育實踐課脫節、畢業創作(設計)缺少深度和作品內涵等諸多方面問題,對課程實施者美術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已成為近年來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就此種現象,筆者認為,它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和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成敗。因此,高職院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改革,首先,要解決專業課程設置、課時比重等問題。本文以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中國畫課程教學實踐現狀調查為例: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職能是為社會輸送所需要的合格的小學美術人才。是廣東地區小學美術師資的搖籃,是美術教育教學星火相傳的重要場所。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是2001年由原廣東老隆師范學校升格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7年底通過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2010年成為廣東省15所中高職對口自主招生的職業院校之一。該院下設7個教學院部,設有48個專業。建院十六年來,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筆者調查發現在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中出現課程設置不科學、課時比重分配不合理、藝術實踐課單一化、中國畫課程在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環節中出現嚴重脫節現象、畢業創作缺少深度和作品內涵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這表明缺乏對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深入研究,還沒有足夠引起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已成為制約該院美術教育專業發展的瓶頸。
一、目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畫課程的
教學實踐現狀
根據筆者調查,當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全日制學生有216人。其中三年制美術教育專業3個班,五年制美術教育專業2個班,2016屆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班1個。三年制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由美術簡史、中國畫、素描、色彩、油畫、圖案、設計基礎、綜合繪畫、兒童繪畫研究、設計軟件、立體構成、色彩風景寫生、小學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畢業實習、畢業創作(設計) 等必修課構成。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及對該院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調查總結,分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中國畫必修課與西畫必修課課時比重分配不科學
中國畫必修課程教學質量,近幾年來持續下降,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對中國畫課程失去興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有抵觸情緒。并出現重西畫課程、輕中國畫必修課程的現象特別突出。主要體現在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上不科學和課時比重分配不合理等環節,中國畫必修課程設置不科學,形成了學科地位滑落等諸多弊端。例如:三年制美術教育專業西畫必修課程分科設置過細(素描、色彩、油畫、色彩風景寫生),而中國畫必修課程分科設置過于簡單化(中國畫),其實中國畫分科設置應為(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因此,中國畫必修課程設置不科學,直接導致教學質量下滑。其二,課時比重不合理。例如:三年制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總學時為408節,西畫必修課程(素描、色彩、油畫、色彩風景寫生)學時為336節,中國畫課程學時為72節。通過中西繪畫課時的分配比較和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課時比重不合理的現象。過分渲染西畫必修課程教學實踐,只注重學生西畫知識和能力的提升,忽視了對學生國學知識和中國畫能力的培養。這不僅給中國畫課程教學實施者帶來了新的難題,而且,不利于高職院校中國畫課程的教育教學,對于中國畫知之甚少的學生而言,給學生造成了學習中國畫的誤導。因此,這些是導致中國畫教學質量近年下降因素之一(表1) 。
(二)中國畫課程在小學教學實踐環節中出現嚴重脫節
據筆者調查,發現該院學生所學中國畫課程在小學教學實踐環節中出現嚴重脫節現象。例如:小學美術課本(教育部審定2012嶺南版)從一年級第1冊到六年級第12冊教材中,出現古代、近現代名家中國畫作品欣賞60多幅。教學實踐課有:學畫中國畫寫意蔬果、寫意花卉、寫意動物(一)及寫意動物(二)。樹葉和樹干的畫法、水墨畫的畫法。學生在實習階段根本就沒有進行中國畫課程教學實踐。由于實習學校教學硬件設施條件差,指導教師缺乏對小學美術教材的研究,導致學生在實習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環節中出現中國畫課程嚴重脫節現象。教育實習課程目的是學生角色轉換的過程,由學生轉換成實習教師角色,是學生邁向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學生掌握知識和經驗積累的過程。如何實現高職院校中國畫課程與小學美術教材內容對接,關鍵在于導師對學生進行實習前的引導,對小學美術教材進行解讀與研究,學校應創造教學條件為學生實現中國畫課程與小學美術教材內容對接,防止學科單兵作戰的弊端。
(三)中國畫課程在藝術教學實踐中難于展開
據調查,目前中國畫課程在藝術實踐中難于展開的現象,已成為高職院校中國畫教學實踐的困惑問題。由于教師自身專業研究方向的差距等因素制約, 學生自然就是色彩風景寫生加風景攝影的主要實踐者。中國畫藝術實踐課對大三學生畢業創作來說具有關鍵性作用。藝術實踐課目的是學生通過“搜盡奇峰打草稿”,大膽探索,揭示人與自然物象的內在規律,也是評價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的標準。
(四)學生畢業作品缺少深度和作品內涵
筆者發現,展廳學生作品琳瑯滿目,西畫作品豐富多彩。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學生作品“千篇一律”,缺少深度和內涵。中國畫作品與水彩、水粉、油畫作品等相比,可以說是屈指可數。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與平日過分渲染西畫,忽視中國畫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有直接的關系。學生畢業作品缺少深度和作品內涵,是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創作實踐(設計)課中普遍存在現象。因此,筆者認為,從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學生的畢業作品是學生用藝術語言對生活真誠的情感傾訴,是師生互動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導師教育教學能力與價值的體現。
二、優化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結構、調整
和完善中國畫課程教學實踐
教育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中國畫教學實踐是美術教育專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如何提高中國畫的教學質量,解決當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課時比重、藝術實踐課、教育實習課、畢業創作(設計)課等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筆者認為,加大力度對課程改革、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設置和完善中國畫教學實踐課程。因此,課程的構建與完善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標志,它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持續與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高職院校課程的建設和發展角度而言,如何充分做到科學的課程設置、合理的課時比重、豐富的藝術實踐,以及完美的課程對接和使學生作品具有可讀性,都是需要我們教育者去不斷研究的課題。因此,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對推動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課程的改革和中國畫課程教學實踐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2012級專業人才培養實施計劃匯編.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編,2012,(04).
[2]2013級專業人才培養實施計劃匯編.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編,2013,(10).
[3]2014級專業人才培養實施計劃匯編.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編,2014,(05).
[4]2015級專業人才培養實施計劃匯編.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編,2015,(05).
[5]戴立德.主編小學美術第一冊至六年級十二冊[M]. 廣州: 嶺南美術出版社,2013.
[6]李桐.從私淑到學院——20世紀到30代中國畫教學的轉型分析[J].藝術探索,2005,(03).
作者單位: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