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
摘 要: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唐代是銅鏡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而瑞獸葡萄鏡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鏡型,以瑞獸和葡萄枝蔓組合為裝飾主題,本文以唐代瑞獸葡萄鏡的裝飾題材為立足點,分析了其裝飾的藝術風格及特色。
關鍵詞:瑞獸;葡萄紋;銅鏡;裝飾藝術
中圖分類號:K8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1-068-01
一、瑞獸葡萄鏡的興起
銅鏡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發明創造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期,上古時期,其原型為“監”,意指用監取水照型,秦朝時期由監發展為銅鏡,直至清代玻璃鏡出現以取代銅鏡。在銅鏡的發展衍變過程中,唐代社會政治、經濟繁榮,礦冶鑄業、瓷器制造業以及其它手工業都非常發達,統治者對制作銅鏡十分重視,使銅鏡制造業成為當時重要的手工業之一,是中國古代銅鏡藝術的頂峰。銅鏡工藝,富麗堂皇,獨樹一幟,種類繁多、紋飾精美、做工細致、鏡體厚重, 并因錫的成分增多, 形成使鏡面潔凈如銀,微向外凸的獨特風格。其中,瑞獸葡萄紋銅鏡是最具代表性和時代性的。
二、瑞獸葡萄鏡的紋飾題材
“海獸葡萄鏡”之名出自清代梁詩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鑒》;另外一種常見叫法“海馬葡萄鏡”,出自宋代徽宗敕撰,王黼編纂的《宣和博古圖》。魯迅在《看鏡有感》中也曾提到“海馬葡萄鏡”,此外,如今還存在著“葡萄瑞獸鏡”“葡萄海獸鏡”“葡萄天馬鏡”“葡萄鸞獸鏡”“瑞獸葡萄鏡”等其他稱謂。其海馬形象似獅非獅、似馬非馬,繞鈕奔馳嬉戲,給人以一種神秘感。早年某德國學者認為“海馬”是古代伊朗一種與祭祀有關的植物“Haoma”,后音譯轉化變為“海馬”。還有人認為“海馬”是海外的馬。因為傳說中國青海有日行千里的“青海驄”,所以有的學者認為“海馬”便是這種“青海之馬”的簡稱。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丁孟對此曾發表其觀點:“此處的‘海字意義并不指它們是海中所產之物,而是指我國古代的一種地域觀念。鏡上所配動物是西域傳來的,故在名稱前加‘海字……據觀察和考究,這些海獸多為頭部大而圓的動物形象,其實就是古代的獅子,古人稱‘狻猊。《爾雅·釋獸》:‘狻猊如彪貓,食虎豹。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后,獅子等珍貴動物被相繼引進中國內地,并廣設獸圈,供貴族享樂。唐鏡圖案中的獅子形象,由于畫域狹小,不能細膩地描繪,便采用了粗略的浮雕手法,緊抓獅子特點,夸張頭部,造型生動。”
而瑞獸葡萄鏡中對葡萄紋的由來也是眾說紛紜,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葡萄的國家和地區之一,但其實對于我國來說,葡萄卻是一種“舶來品”。 葡萄又稱葡桃,原產于歐美和中亞,漢朝時經由絲綢之路從西域傳來。葡萄紋飾曾在古波斯、拜占庭帝國廣為流行,是西域的象征。我國早在東漢時期就有紡織品采用葡萄紋飾的記載,在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中早期,葡萄紋飾盛極一時,普遍運用于紡織、雕刻、鑄造的裝飾。在文化史上葡萄和石榴相仿,具有“多子多福”的含義。工匠們把中國傳統的瑞獸紋與葡萄紋結合起來,大量地運用到鑄鏡紋飾中,這是唐文化兼收并蓄特點的一個寫照。
三、瑞獸葡萄鏡的裝飾藝術特色
瑞獸葡萄鏡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大體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銅鏡中心為圓鈕,用連珠圈及高線圈將鏡子背面分割為同心圓狀的內外兩區,各種裝飾圖案按照一定的規律分布于所在區域,葡萄紋樣被均勻整齊地刻畫于瑞獸之間,所有圖案的刻畫都被限制在同心圓的圈界內。這類形式的紋樣風格大多規矩整齊,用平面分割手法布置畫面,使銅鏡紋飾趨于僵硬和古板,受到傳統漢鏡風格的影響。然而唐代銅鏡也只是借鑒了漢人的構圖布局方式,在細節的處理上跳出窠臼,以柔美流線的植物枝椏、靈動活潑的瑞獸造型與同心圓的規整圈界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構圖具有理性之美,它剛柔并濟、動靜結合,設計上充分體現出唐代早期樸素嚴謹的社會風氣以及審美意趣。然而與盛唐時期極具華麗張揚裝飾風格的過梁葡萄紋鏡飾相比,這種平面分割畫面處理手法略顯單調和拘謹。
第二種鏡被稱為瑞獸葡萄鏡的典型。與第一種相比,其形態和構圖有一定區別,最明顯的是出現了“過梁葡萄紋”。所謂“過梁葡萄”是指鏡內區的葡萄枝蔓實葉伸展到鏡外區,騎跨于連珠紋高圈的分界線之上。在這樣的構圖中瑞獸以不同的姿態攀援于葡萄的枝蔓之上,或游戲于葡萄葉實之間,形象飽滿,富有動態;而葡萄也仿佛具有無窮的生命力,極力舒展枝椏,打破了圓形框架的束縛,從內區爬越過界梁伸展到外區,同外區的葡萄蔓枝糾葛交纏,并與外區裝飾的鸞禽或蜂蝶連成一片。柔長的枝條、舒展的花葉、豐碩的果碩與生動活潑的瑞獸、紛飛的禽鳥構成了一幅幅妙趣橫生的畫面,象征著人間吉祥、如意、富貴、歡樂、美好景象。鏡鈕由圓形轉變為生動的瑞獸形。這種瑞獸葡萄鏡,整個鏡飾雖有分區,紋飾圖案卻又渾然一體,由中央向外圍放射和纏繞。中央的瑞獸鏡鈕呈靜態匍匐狀,看上去結實、穩定,而鏡紋中的瑞獸奔跑跳躍,再加上外圍出現的鸞鳥或蜂蝶的輕盈姿態。
四、結語
瑞獸葡萄鏡是中國銅鏡史上的一個重要鏡型,也是現今出土最多的唐鏡類型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漢代銅鏡的裝飾手法,但又在造型風格上突破了傳統的束縛,構圖又規整嚴謹變為開放活潑,反映了唐代藝術家高超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參考文獻:
[1]曾甘霖.銅鏡史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2]郭兵.中國古代銅鏡鑒賞[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