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聰
【摘 要】工業革命開展以來,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由于環境的日益惡化,環境會計成為我國今后會計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企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時至今日我國工業企業發展現狀如何,今后的又將走向何方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需建立完整的法律法規以及正規的部門規章體系來應對。隨著國內外環境會計事業的發展,我國在此方面也應該有所創新。
【關鍵詞】工業企業;環境會計;可持續發展;制度創新
一、環境會計出現的背景
20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工業文明雖給人類帶來了大量的便利,但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首要考慮的問題,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惡化有甚于發達國家,我國現在的環境問題有土地荒漠化和鹽堿化、水土流失、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尤其是2013年以來愈發嚴重的霧霾成為影響國人身體健康的一枚隱形炸彈,有些剛剛誕生的新生命來到世界上就已經患病。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會議目的是讓各國首腦和人民注意人類的活動正在破壞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并給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環境保護工作成為重中之重,環境會計應運而生被廣泛提倡,環境會計又稱綠色會計,是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的發展革新,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計量、記錄環境污染、防治的成本費用,同時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合理報告,從而多方面評估企業績效的新興學科。它將會計學與環境經濟學相結合,在追求經濟目標的同時考慮環境承受能力,是我國未來會計事業的發展方向。
二、我國工業企業環境會計發展現狀
工業企業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比如像中國石油化工集團這樣的重工業企業,是世界500強,為我國GDP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廣州石化也曾被查出有固體廢物處置和大氣污染問題,罰款對于中石化這樣的企業來說算不了什么,所以還是要“治本”,建立權責明確的管理制度進行約束,不會出現問題就不用再去補救。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環保方面的法律,但沒有明確的環境會計規定,所以不管微小企業還是大中型企業都沒有范本來對照,但為立法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現在的絕大部分企業還是采用傳統會計,并不注重環境會計,沒有設置相應的專門賬簿、會計科目、報表。我國現僅有“管理費用”下的“排污費”、“綠化費”兩個二級科目,反映工業企業繳納用來排污的費用和對所轄區域綠化花費的費用。我國工業企業雖然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工作環境較差,工人工作長時間可能會有耳鳴、嘔吐等現象,居住在工廠周圍的民眾往往要飽受轟鳴的噪音污染和排放的大量廢氣污染,居民有些會患所謂的“怪病”。所以要系統發展環境會計,針對人們出現的問題購進設備、員工設施等等。
一味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并不是長遠之計,社會各界都應該對于自己的工作進行改進,使之在原有基礎上適應環境,改善環境而不是改造環境,做到又好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好地發展。
三、針對我國真實情況的應對建議
(一)政府出臺政策支持。在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工業企業才可以有堅定的保障調整自己的戰略布局。
(二)完善、建立法律法規。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地方性會計法規都應增加相應的環境會計的內容,《會計法》在會計法律中體系中地位最高,是其他會計法規的依據,是會計工作的最高準則,在《會計法》設置相關條例,使環境會計發揮核算、監督的職能。調整國務院發布的《總設計師條例》、《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使工業企業的會計工作人員有法可依,調整經濟生活中的會計關系。或者建立專門的《環境會計法規》,顯示出國家不僅對于會計學科更是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這樣經濟才可以永續發展。
(三)企業創新內部制度。企業進行改革看似繁冗,但作為會計主體卻受益無窮。管理會計針對企業內部,可以與面向外界的財務會計相結合。只有企業決策層和管理層深化了環境會計的想法,企業乃至社會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因為他們是企業的核心領導力量,是企業前進的方向。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使財務部和與之相關的部門嚴格遵守。對于企業的會計報告要與環境狀況相結合,
(四)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成果。例如荷蘭環境部規定了本國大型企業編制環境報告的強制性制度,強制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歐共體國家環境部長會議通過并發布了“環境管理與審計計劃(EMAS)”,EMAS被認為是有關環境管理體系的第一項國際性標準。通過學習其他國家的研究成果,開創中國的環境會計。
(五)提高會計人員專業素養。會計人員應精通會計專業知識,尤其對于自己在企業中負責的部分,培養專門的環境會計人才,加強培訓,參加繼續教育,使之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更新知識層次,擴展知識面,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六)設置詳盡的會計科目核算體系。在六大會計要素中設置相應的會計科目,反映企業用于環境會計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資產類設置“環境資產”,負債類設置“環境負債”,所有者權益類設置“環境資本”,收入類設置“環境收入”,費用類設置“收入費用”,所有者權益類設置“環境利潤”。
(七)社會輿論的正面影響。積極在社會上宣傳環境會計,凝聚一些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或者通過對外的財務報表使社會民眾了解企業環境會計的運作,使之透明化,輿論的壓力可以使企業認真貫徹實施環境會計的規章,購進一些高科技的機器設備,減輕環境壓力。
四、建立環境會計的意義
建立環境會計這一新興學科,從經濟學的角度治理環境,做到發展、持續兩不誤。順應了時代潮流,有利于我國同國際接軌。工業企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在經過改良后,有利于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企業披露的信息具有橫向可比性,有利于相關利益者的投資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有利于培養新式人才,為國家提供新鮮血液,國家的法律制度體系不斷修改完善。
【參考文獻】
[1]2014.李建軍.芻議工業企業環境會計.西部財會.
[2]1999.孟凡利.論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及其相關的理論問題.會計研究.
[3]2004.許家林.蔡傳里.中國環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