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一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滲透到我國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眾對政府及其人員的監督和問責越來越便捷,新媒體監督成為當前我國民眾對公權力進行監督的重要方式。然而新媒體監督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暢達民意的積極作用,也存在著種種監督失當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既有網絡自身特點方面的原因,又有新媒體主體和傳播方式方面的原因。
【關鍵詞】新媒體;政治監督;網絡監督
近年來,網絡越來越深地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論壇、網絡社交平臺等新媒體傳播媒介和社交工具紛紛出現,據《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占全部網民的88.9%;微博客用戶規模為2.04億,網民使用率為30.6%;手機端微博客用戶數為1.62億,使用率為27.3%,手機端微博客用戶占總體的79.4%。這些直觀的數據足以證明新媒體正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新媒體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影響著人們政治參與的方式。曾經看起來似乎頗有距離感的政治話題,在新媒體——特別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下,也自然地進入到公眾的視野中,引起了公眾對政治話題更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網民對政府及其人員的監督和問責越來越便捷,政府也正在嘗試通過新媒體的渠道進行響應。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政府對于政治信息和政治話語權的壟斷,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表達政治意見,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雖然新媒體的政治參與方式因其便捷性獲得廣泛好評,但是在其功能發揮過程中存在的公民政治監督失當的問題卻是不容忽視,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思考和剖析,如何使新媒體監督真正的納入制度化的監督體系還需要深入研究。
一、基于新媒體的我國政治監督現狀
對于新媒體概念的界定,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領域的專家持有不同的觀點。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在1967年最早提出New Media的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將它定義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但在學界,正如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所認為的,“新媒體”仍然是一個在發展中的、不斷變化的概念。
在新媒體不斷普及的背景下,我國政府2010年便在人民網開通了各級地方政府乃至中央的網絡溝通和監督渠道,近年來地方政府更是紛紛開設了自己的政務微博,可以看出,在政府改革和創新實踐的過程中,我國已經在積極響應新媒體環境下政治監督方式的改變,在推動政府網絡問政、推動政務公開和政治監督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嘗試。
在當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普及更讓網絡變成一種對公共權力的常態輿論監督,借助網絡輿論這一無形的公民參與的力量,新媒體成為民眾表達利益訴求和監督的最便捷的通道,民眾通過新媒體手段觀察公共事務、表達個人觀點、監督公共權力已經成為一種客觀存在且不可逆轉的社會趨勢。
二、新媒體監督中我國公民監督行為失當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互聯網的出現為公眾監督提供了較為便利和自由的空間,以網絡為依托的新媒體監督既有暢達民意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如網絡欺騙、暴力、侵權等現象。由于新媒體傳播的范圍廣、速度快,那些極富煽動性和強烈情緒色彩的言論很容易干擾普通網民的判斷力和分辨力,一件事件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被放大,甚至演變成公共危機事件。公眾通過新媒體參與政治監督可謂是一把雙刃劍,我國公民在新媒體監督中之所以存在種種失當,概括來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網民自律意識淡薄
根據《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4%。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4%,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大。與2014年底相比,20歲以下網民規模占比增長1.1個百分點,互聯網繼續向低齡群體滲透。整體網民中小學及以下學歷人群的占比為12.4%,較上年上升1.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大專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8個百分點。
從上述數據所反映的趨勢中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新媒體用戶的主力為低年齡段和初中以下的低學歷人群,并且有繼續向這部分人群擴散的趨勢。這部分低齡、低學歷人群價值觀尚未穩定,缺乏鑒別信息的能力及對價值的判斷力,又是新媒體的主力軍,較易受到多元化的新媒體的影響和煽動。不難看出,這一現狀是造成我國公民新媒體監督失當的重要原因。
(二)新媒體環境的特殊性
網絡空間真實存在但卻不易控制,網絡運行環境呈現其獨有的特殊性。新媒體環境中,網民可以通過匿名或者虛假身份進行網絡活動,網民言論的真實性難以判斷,網絡輿經常會出現一種非理性狀態,某種程度上,互聯網成為了謠言的發源地,這是由于網絡自身的特殊性決定的。
新媒體監督是網絡技術的產物,同時也不能不受制于網絡技術自身的限制,網絡信息真實性無法被辨別、超量的信息也很難整理和分析。開展多媒體監督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確保政治信息的真實性,而網絡恰恰存在信息準確性無法核實的缺陷。網絡的開放性導致了虛假信息的泛濫,很多帶有情緒性和攻擊性的言論也混雜在網絡輿論中,給政府機構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帶來了難題。
(三)新媒體監督中的群體極化現象
網絡上的群體不同于現實社會民眾,因為網絡這一平臺把分散的網民聚集在一起,而這些聚集在一起的網民本身具有高度的同質性,極易產生群體認同。某個網絡熱點事件曝光后,具有高度同質性的網絡討論群體容易產生極端化發展的態勢。
當網絡聚焦腐敗問題時,網民討論過程中更易出現偏激言辭,形成非理性和情緒化的群體極化現象。很多公民由于憎惡現實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和腐敗現象,選擇通過網絡來發泄內心的不滿,情緒性輿論迅速蔓延,負向評論的影響增大,非理性化情緒突出,當高度同質性的觀點聚集時更易極端化和非理性化。
總之,新媒體監督已經突破傳統監督方式成為當前我國對公權力進行監督和制約的重要監督方式,然而新媒體監督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還必須正確認識它在現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理性分析原因,推動新媒體監督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為雷,畢憲順:《Web 2.0時代新媒體慈善監督芻議》,《理論學刊》2015年第6期.
[2]慎海雄:《新媒體時代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幾點思考》,《中國記者》2012年第10期.
[3]姜雷. 網絡監督及其政府應對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4]李秋芳,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2013)[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5]宋超. 當代中國網絡政治參與研究[D].山東大學,2013.
[6]銳詞,《新周刊》,2010-2012,現代出版社,2013.03,第137頁。
[7]蔡穎雯:《隱私權保障三論》,《政法論叢》2011年第5期。
[8]朱海松,微博的碎片化傳播:網絡傳播的蝴蝶效應與路徑依賴,廣東經濟出版社,2013.05,第97頁。
[9]王梅芳,趙高輝. 新媒體生態下的輿論監督[J]. 南京社會科學,2011,05.
[10]陳思. 新媒體環境下公權力監督研究[J]. 湖北社會科學,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