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秀
摘 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逐漸加強,漢語作為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對外漢語成為漢語熱之下的產物。為了保證對外漢語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從語音、漢字、詞匯幾個角度對中國旅游飲食文化加以運用,從而不斷拉近對外漢語教學同生活實際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出更多的具備較高專業素養的對外漢語人才。
關鍵詞:中國旅游飲食文化;對外漢語;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H195;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1-0208-01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劇以及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對世界的影響在逐漸加劇,直帶動了漢語成為受到各國廣泛關注的語言,世界各地孔子學院林立,這就對對外漢語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對外漢語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旅游飲食文化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需要合理運用中國旅游飲食文化教學,從而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做到更好的傳承中國文化的精髓。
一、語音教學中旅游飲食文化的運用
對外漢語教學內容包含范圍廣泛,中國旅游飲食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將飲食文化融入語音教學之中,減少語音教學的枯燥性,幫助學生更為輕松靈活的掌握語音理論知識。語音是學好語言的基礎,傳統的講授法、標注法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以及學生的需求,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當對外漢語類學生步入工作崗位時,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外國學生進行教學,往往無法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融入旅游飲食文化的相關內容,減少學生單純誦讀語音的時間,為語音教學融入更多人文色彩。
例如可以在語音教學中將音標進行標注,并通過諧音、象形等形式與旅游飲食文化聯系起來,將理論化的語音學習變得形象化。特別是在學習韻部部分知識時,可以根據韻部的不同選取與之相對應的旅游飲食文化名詞,作為實例出現幫助學生理解韻部相關知識。在學生初步理解韻部知識之后,可以選擇介紹中國旅游飲食文化的文章,挑選出其中體現所學韻部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朗讀和分析。當學生學習語音出現疲憊感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練習繞口令,更為形象、明確的感知不同語音不同的發音方法和發音部位。將中國旅游飲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結合起來,提升語音教學的效果。
二、漢字教學中旅游飲食文化的運用
漢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橋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中國學生學習漢字相關知識相對容易,但學習其中更為細化的知識時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在學習漢字構形規律、演變過程、字義等內容時,由于其具備較強的理論性和系統性,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理解其中含義。對于外國學生來說,學習漢字更加困難,特別是一些字形相近、字義相近的漢字在辨析起來會更加不易。可以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可以加入旅游飲食文化,吸引學生注意力。
例如在學習漢字構形時,可以引入謎語,將謎面和謎底與旅游飲食文化相聯系,給學生熟悉感,在猜謎時能夠通過思考找出答案,并與漢字構形規律相結合,更輕松地接受理論知識。比如說,謎面為“一邊是紅,一邊是綠,一邊怕風,一邊怕雨”,謎底是“秋”。這個字為左右結構,在展示給學生時可以將謎底設置到季節范圍之內,學生會更容易猜出。再向學生介紹秋天這一收獲的季節,中國各地獨特的風景,加深學生對這一漢字的了解。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學會了一個個漢字的構形規律和其含義,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之中解決了學習漢字的難題。可以說中國旅游飲食文化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相互結合,豐富了學生學習對外漢語的內容,激發其學習興趣。
三、詞匯教學中旅游飲食文化的運用
旅游飲食文化是一個國家人文風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語言中能夠得以突出體現。中國也是如此,旅游飲食文化作為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種類豐富的文化更容易為大眾接受,這些旅游飲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詞匯,這些詞匯背后包含著中國的人文風情和傳統文化,學生對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能夠加深對中國的了解,促使其愿意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漢語學習之上。例如“饅頭”這一詞匯,在我國各地區有不同的稱呼,能夠給學生新奇之感。同時,傳說饅頭是由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在講解過程中可以引入我國的歷史和《三國演義》,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師還可以將旅游文化與飲食文化結合起來,整合成地圖,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風景名勝所特有的風情小吃,增加中國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讓更多外國學生喜歡中國。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更多國家開始關注中國,并學習我國的文化。對外漢語作為連接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外國友人的橋梁,在教學中,可以從語音、漢字、詞匯幾方面引入中國旅游飲食文化教學。拉近對外漢語這一學科與學生直接的距離,使學生更輕松的接受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鄭祎蘋,呂長鳳.論哈爾濱地區飲食文化及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3(11).
[2]于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飲食文化教學研究[J].亞太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