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蘇琛
摘 要
本教學案列新穎別致,這是作者根據多年以來教學實踐科學總結出來的,希望通過本案例和同行交流與切磋。
【關鍵詞】幼教;自然角;案例
1 背景分析
1.1 前期問題
位置不佳 陽光不足:盛菊影幼兒園大六班位于三樓西北方向教室:觀賞為主 無法操作:自然角完全成為了靜態的觀賞角。
1.2 創設問題
陽光照射時間短:2016開學伊始,天氣逐漸轉暖,隨著《我們在春天里》主題開展,班級植物角應運而生,創設之前,遵循“關注幼兒需要”《指南》理念,最首孩子們自己設計調查表進行“我想要的植物角”問卷調查,,從而引發幼兒對班級自然角創設地點的大討論,對陽光照射到班級的時間進行了觀察和記錄:夏季9:00-14:00,陽光直接照射時間為教室西角約1小時。
2 創設目標
(1 )引導幼兒關注自然角,自主參與管理自然角,親近自然,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2) 幼兒在探究中嘗試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分析,對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和連續觀察,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
(3) 運用多種形式,支持幼兒接觸自然,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積累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
3 具體策略
3.1 自主—自然角里我做主
自主管理自然角:“讓孩子真正成為自然角的主人”在班級自然角的創設中,鼓勵每個孩子參與種植管理活動,每天早上先到的小朋友,進入自然角,把水滴、泥土、枯萎的葉子都整理干凈,把擺放的柜子擦的干干凈凈。
自主操作工具箱:孩子對低結構材料的使用已經“得心應手”,自然角材料的選擇,和其他區域一樣,與班級“聚寶箱”低結構材料有效結合,在自然角創設一個月后,逐步發現一些小小的低結構材料使用頻率比較高:繩子、盒子、管子等,于是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制作了屬于“自然角”的流動工具箱。
自主發現解疑惑:收集孩子們對于種植的各種問題。以植物澆水為例-植物角創設一周后,孩子們發現了澆水的問題,植物多,不知哪些沒有澆,幾天澆一次。孩子們經過討論,首先解決了澆水混亂的問題:首先將花卉和植物進行分類,哪些需要三到四天,哪些是半個月,然后將盆進行標注序號,按序號記錄。
3.2 追趣—幼兒視角融課程
3.2.1 靈動的空間—回歸自然
伴隨著自然角逐步的創設起來,孩子們根據里面的種植種類分成花卉區、多肉區、實驗區,多層次的呈現;自然角的立體墻面上孩子們創作了線描稻草人趣味十足;在自然角的地上擺放了實驗蛋蛋,幼兒在僅有四平方米的自然角中,處于一種抬頭可見低頭可觀的環境中三維空間的合理使用,隨時都讓孩子們發生有趣的互動。
移動小菜園 無意識交談— 孩子們在自然角活動中,越來約感覺到地方太小,每次都只能2-3個人,移動小菜園在每天的早操時間9:50搬下來曬太陽,在中午散步結束后送回教室,并在小小的植物角創設了“移動小菜園”,孩子們自制記錄本進行相關記錄。
多肉大本營 有意識交談—各種各樣的多肉需要陽光的照射,然而植物角空間比較小,通風不暢,孩子們在大討論中提出:“大七班的平臺適合種植多肉,并且都在三樓,搬送方便,而且陽臺上,有陰的地方也有太陽多的地方。”于是,就有了回歸大自然的“多肉大本營”,孩子們還進行了自主分組合作,每天有人專門負責“接送多肉寶寶”。
3.2.2 一草一木—皆課程
比較觀察—胡蘿卜追蹤記
《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觀察實物的能力,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從而獲得直接經驗。在“流動工具箱”提供不同質地的材料:沙、棉花、石頭、紙巾等共七種,在其中種上橫切面的胡蘿卜,利用豎面的柜子作為記錄的墻面,合理利用空間,孩子們自己制作記錄墻,進行連續觀察。在連續觀察一個月后發現:泥土質地的胡蘿卜葉子長的最快,從而獲得實驗的直接經驗。
連續觀察—蛋蛋里的奧秘
(1)找一顆種子,只有自己知道種的是什么種子;
(2)制作蛋寶寶,家長和孩子們種在洗干凈的蛋殼里面,裝飾成自己的蛋寶寶,拍照留念;
(3)護蛋行動,將蛋寶寶順利護送到自然角,進行猜想、觀察、記錄。
(4)猜想、觀察、記錄—連連看,每一個蛋寶寶仿佛就是自己的寶寶,當小芽從里面發出來的時候,孩子們欣喜不已,觀察到自己的芽和別人的芽的區別,找到相同的連一連,從而認識了很多不同的芽。
(5)找找相同的芽,在一系列的觀察后,孩子們發現麥子的長出來的生長周期是7天,豆豆發芽需要7-10天,由此在植物角中進行大討論,最后進行了一次集體教學中的討論,由此將此活動轉變成課程。
3.2.3 區域游戲的融合
自然角的創設為班級的環境增添了一抹綠色,這個小小的“微生態環境”帶領幼兒走進了自然世界的“國度”—一切新奇的想法從小腦袋里一個個迸發出來:他們在美術角寫生畫、把收集到的蠶豆做數學游戲;幼兒園種植園采集到的油菜種子進行去殼、篩油菜籽,并創作油菜籽畫;發揮想象創作趣味十足的毛豆旅行記,進行講述。
4 探究—動手實驗見真知
盤活資源:以楊梅實驗為例—在《我們在春天里》主題開始前,曾進行過一公里資源調查,發現在幼兒園的南門處有一棵桑樹,約10米高,在入夏的季節開始結出很多桑葚,掉得滿地都是。
引發關注:由此,孩子們關注到了春天的果實、入夏的果實——楊梅,孩子們對楊梅好奇從一張幼兒自己設計調查表開始—進行了楊梅去蟲實驗、楊梅酒制作、楊梅染色去污實驗系列活動。
調查表:孩子們自制關于楊梅的調查表,包括楊梅的吃法、作用等。在此基礎上鼓勵孩子們學會歸納、整理收集到的相關信息,進行統計歸類,找尋最感興趣的問題。
基于主題教學背景的自然角,是科學區域戶外的延伸,又是引發集體科學探究教學的媒介 從中獲得滋養生命成長的豐富經驗,通過記錄、匯總最后再進行結果的展示是將實驗的動態過程凝固化,有效幫助幼兒感知和了解實驗的過程。
5 創設成效
對于孩子:孩子是自然人,最真實的想法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他們的了解他們的關注點,捕捉自然角中的教育資源,這本學期中,幼兒的觀察周圍事物、探究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逐步提升,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對于教師: 引發我們對自身角色的轉變的現實思考,課程游戲化理念下自然角創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作為我們一線教師角色的轉變,首先是要順應孩子們得想法,問詢他們的訴求,追隨幼兒的腳步,創設真正屬于孩子的自然角。
對于課程:自然角的創設,基于孩子的視角,然而又不僅僅是跟隨,理論引領、觀察分析孩子的發展需求,課程執行力是推進的關鍵,這對我們教師課程執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讀孩子,立足孩子,提升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