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蓉
摘 要
近代中國文化可稱得上是一部中國有識之士對西方文化進行學習、引入及再篩選的西學東漸史,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大力傳播,并深深植入了民眾心中,進而不斷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直至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以西學東漸為背景來進行研究與探討,則更有助于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史進程。
【關鍵詞】西學東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從近代開始,中國對待西方學說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由以往的排斥到接納直至引進和研究,而馬克思主義能夠得以在中國傳播也正得益于此,此時便奠定了馬克思主義開始中國化的重要基礎。毋庸置疑,西學東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間具有密切關系,而進一步研究西學東漸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則更具現實意義。
1 西學東漸提供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基礎
西學東漸開始于17世紀,以利瑪竇和湯若望為代表的傳教士將西方書籍帶至我國為標志。為了進一步了解西方,一些中國學者開始翻譯外文書籍,鴉片戰爭更是促使一些思想先進的中國人去關注、學習和研究西學,不經意間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19世紀70年代,國內一些學者已在自己的著作中以不同方式提及社會主義。十九世紀末,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譯著中,第一次出現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名詞以及《共產黨宣言》中的一部分內容,指出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目標是安民新學。二十世紀初,留日中國學生創辦的《譯書匯編》曾連載了有賀長雄翻譯的《近世政治史》,便提到了馬克思和萬國工人總會,這是社會主義和第一國際第一次出現在華人創辦的報刊上。康有為在《大同書》中對其構建的大同理想進行闡述時,吸收了社會主義相關思想并對其進行了簡單介紹;而梁啟超在多篇文章中也對馬克思及其思想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和討論,埋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種子。同期,很多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也在作品中嘗試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引用和闡述。五四運動前后,一批進步學者更是借助刊物來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唯物史觀。通過西學東漸及新文化運動,很多學者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推崇者,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化的關注和研究為人們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歷史基礎。
2 西學東漸有利于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人的思想的一種深沉積淀,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中西在這方面有明顯區別。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使得小農經濟意識滲透于中國人的思想中,同時深受儒家文化的長期影響,使得中國文化歷來重視社會倫理道德,關注個人的內心體驗和感受,有“重道輕器”的特點,然而卻不太重視科學技術。西方文化則以理性思維為主,看重人和自然的關系,很多學說也與自然科學有著密切聯系。鴉片戰爭后,進入中國的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思想發生了劇烈碰撞,并慢慢出現了交融,中國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發展上逐漸拓寬了道路。這一過程中人們通過探索中發現,必須要建立一種扎根傳統、融匯東西、洋為中用、取長補短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這樣才能夠與西方思想文化產生共鳴,西學東漸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產生于西方思維背景下的馬克思主義,正是借助著西學東漸開啟的這一思想模式,邁開了探索和推進其中國化的歷史步伐。通過有識之士的不斷嘗試,使得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來自西方的先進思想,同時也是探索中國社會發展的理論武器。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及不斷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際進行有效結合,便一步步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直至最終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
3 西學東漸擴大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社會效應
縱觀西學東漸這段歷史,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利用西方科學、政治、文化學說改造中國社會,體現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對思想武器進行選擇的內在需要。這其中引進了對近代中國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科學和民主意識,成為當時中國反帝反封建時期先進知識分子的重要追求。而國人思想的啟蒙正是得益于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宣傳,幫助人們沖破了專制主義的鉗制,社會歷史進步的價值觀也就深入人心,這一切都在社會效應上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力鋪墊,推動著人們去追求和信仰這一“安民新學”。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使得更多先進知識分子受到感召,并引起他們極大關注和研究,也讓更多中國人看到了這一引領全人類獲得自由和解放的偉大思想的勝利,意識到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不斷深入人心,并為中國社會的變革指明了方向。
4 西學東漸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順應中國革命的內在要求
西學東漸時期是中國社會變革尤為激烈的時期,近代中國社會一直在尋找“去何處”的問題,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找到真正的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敲醒了一些中國知識分子盲目崇拜西學的美夢,辛亥革命后民國社會的混亂局面及民主共和的名存實亡,又讓他們陷入了對中國前途命運的思考之中。受十月革命的感召,李大釗公開宣稱自己信奉馬克思主義,并帶動了陳獨秀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西學東漸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它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最終成為了中華民族進行自救的唯一出路,中國急需符合自己革命道路的指導思想。以李大釗、陳獨秀以及后來的毛澤東等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經過艱苦卓絕的探索后,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之路,才是真正能夠指導中國革命、解救中國人民的強大思想武器,而西學東漸作為中國思潮的轉型期,更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順應中國社會革命實際的偉大思想變革。
5 西學東漸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理性選擇
西學東漸不僅是中國思想界發展和變化的“除舊納新”過程,同時也是我國對西方學說進行驗證的過程。很多西學理論被帶到了我國,一時間中國思想界成為了實踐西方學說的場所。通過這一時期的思想碰撞,讓中國諸多有識之士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深刻了解并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并領略到了這一思想的先進性。他們逐漸意識到很多西方學說其實無法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西方民主也救不了中國,他們先后摒棄了曾經迷信的西方文化,在鑒于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自覺而理性地傾向了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的勝利直接影響到了近鄰中國,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讓人們明白了馬克思主義才是中國的正確選擇,這極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十月革命勝利的實踐,也鼓舞和激勵著中國有識之士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奮勇前進。它不僅救贖了全世界,更是挽救了我國大多數的文化知識分子,使得這些學者轉向了無產階級宇宙觀與社會歷史觀,馬克思主義成為了當時我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理性選擇。五四運動之后,我國便開始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和研究中國社會走向的理論工具。
6 西學東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不同的目的及社會意義
盡管西學東漸在近代中國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對其應給與客觀的分析和評價,更要明確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本質不同不同。就真實歷史而言,西學東漸并非一個絕對美好的文化傳播歷程,它帶有濃厚的文化殖民性質,可視為是西方國家實施文化殖民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愚昧和蒙騙廣大民眾。但是,從另一角度上來看,西學東漸是中國廣大有識之士為解決中華民族危難而學習西方文化的一段進程,這其中西方列強的文化殖民只是外因,中華民族面對的危機才是其內在誘因,因此其具有西方國家文化入侵和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雙重特質,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進入并影響中國。而具有博大精深理論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它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其目標就是建立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就是指導中華民族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不斷走向勝利和輝煌的歷史進程,與西學東漸具有完全不同的目的和社會意義。
7 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對西學東漸的文化殖民性質,還是西學東漸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具有的影響,都必須站在客觀角度上進行辯證的分析。西學東漸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并深入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它拉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帷幕,并推動了這一偉大理論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最終促使中國革命和建設實現了深遠而巨大的歷史改革。
參考文獻
[1]張金榮.近代西學東漸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推動作用[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04):30.
[2]汪信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辨誤[J].哲學研究,2008(10):35.
[3]陶德麟,何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史與反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65.
[4]何萍.新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兩個基本問題[J].江蘇社會科學,2011(05):48.
[5]余向紅.試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前進方向[D].武漢:武漢大學,2008:18.
[6]劉谷.“西學東漸”說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嚴重誤讀[J].人民論壇,2009(08):61.
[7]何中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反思[J].青海社會科學,1994(01):25.
[8]謝地坤.再論西學東漸與現代中國哲學[J].哲學動態,2014(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