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祖慶 周繼和 辛海峰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通過采用運動學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世界優秀網球運動員科維托娃的雙手反拍擊球技術特點及運動學規律,從后擺引拍、揮拍擊球和隨揮動作三個階段分析了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和技術細節。研究結果顯示,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的角度和速度,身體重心的高度以及身體的扭轉幅度等是影響網球雙手反拍擊球技術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 網球 科維托娃 雙手反拍 運動學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三維錄像解析法:在中國網球公開賽的比賽現場運用兩臺JVC9800攝像機(50fps)對運動員科維托娃反手擊球技術動作進行三維定點拍攝,主光軸夾角約60°。選取三次成功的反手擊球動作錄像片段,采用北京森淼鑫公司開發研制的3-DSignalTec解析系統對錄像進行解析,解析時采取逐幅解析,人體模型選用選用歐洲Dempster女子人體模型(16個環節,21個關節點參數)。為研究需要,解析時添加了拍頭點和球點兩個測量點。所得數據采用低通數字化濾波法進行平滑,截斷頻率為8赫茲。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動作階段的劃分
為研究需要,本文把科維托娃的雙手反拍擊球過程分為三個階段:(1)后擺引拍階段:運動員在判斷來球后,做分腿墊步時刻(準備結束時刻)到球拍擺至離軀干最遠的時刻(引拍結束時刻)的過程;(2)揮拍擊球階段:從引拍結束時刻到球拍接觸球時刻的過程;(3)隨揮動作階段:從球拍觸球時刻到球拍揮至左肩離軀干最遠時刻(隨揮結束時刻)的過程。
(二)后擺引拍階段的運動學分析
通過運動學解析顯示,在向后引拍結束時刻,科維托娃的左、右膝關節角度為132.5°、154.4°,左、右髖關節角度為112.4°、146.1°,左、右肩關節角度為102.5°、114.60°,左、右肘關節角度為109.2°、125.4°。通過對比發現科維托娃的左膝關節角小于右髖關節角、左髖關節角小于右膝關節角,說明其在引拍過程中,身體重心向后引動的幅度比較小。從肩關節角度和肘關節角度參數可以看出,肘關節上抬角度比較大,動作較為舒展,手臂伸展較為充分,符合現代網球引拍的原則。在引拍結束時刻的左、右肩關節速度分別為0.78m/s、0.74m/s,左、右肘關節速度為1.71m/s、1.37m/s,左、右碗關節速度為1.47m/s、1.65m/s,拍頭速度為4.03m/s。說明其各關節都保持著較快的線速度。
(三)揮拍擊球階段運動學分析
在球拍觸球時刻,科維托娃的左、右膝關節角度為168.1°、141.4°,左、右髖關節角度為149.8°、165.5°,左、右肩關節角度為158.1°、131.7°,左、右肘關節角度為156.3°、149.3°。在這一時刻,科維托娃膝關節、髖關節的角度都比較大,說明其重心較高,但是從肩關節、肘關節的角度可以看出,擊球時手臂伸得較直,有助于增加擊球的力量。在此階段左肩關節角逐漸增大,球拍觸球時刻達到最大值,右肩關節角逐漸減小,球拍觸球時刻達到最小值,左、右肘關節角度呈遞增趨勢,說明運動員在擊球時,動作較為舒展、流暢,一氣呵成。
肩髖角的大小反映了腰腹部,胸部和肩部的相關肌肉進行充分拉伸的程度,角度越大,說明儲備了更多的勢能??凭S托娃在這一階段身體扭轉幅度只有28.5°,說明轉體不夠充分。在球拍觸球時刻的左、右肩關節速度為1.78m/s、1.67m/s,左、右肘關節速度為2.72m/s、2.26m/s,左、右碗關節速度為5.03m/s、6.15m/s,左、右手速度為6.07m/s、 6.79m/s,拍頭速度為15.43m/s。拍頭速度達到了最大值,其次是手和腕關節的速度,說明運動員在用力向前揮拍擊球的同時,通過小臂帶動手腕迅速向上轉動的動作,使球產生更多的旋轉,增加了擊球的穩定性。
(四)雙手反拍隨揮階段運動學分析
在隨揮結束時刻科維托娃的左、右肩關節的夾角分別是127.6°、54.6°,左、右肘關節的角度分別為42.1°、90.4°。肩關節角度的變化幅度充分反映了其抬肘較明顯,肘關節角度較小,說明手臂有明顯往前送的動作,增大了球拍對球的作用時間,符合隨揮時幅度大,距離長的原則。
三、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科維托娃在利用雙手反拍擊球技術時,從整體上來看,其整體動作比較流暢、舒展,動作技術較為合理、規范,各個階段的動作技術符合運動生物力學原理,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細節部分。運動員在后擺引拍階段轉體不夠充分,應該加大身體扭轉幅度,以便增加彈性勢能;在擊球階段,身體重心較高,應適當降低重心,減小膝關節的角度,充分利用下肢蹬伸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潘晟,張宏成.兩種網球底線擊球技術特點及其生物力學特征的比較分[J].蘇州大學學報.2002年10月第4期第18卷.
[2] 林鋒.網球雙手反拍擊上旋球技術動作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8(5):77-78.
[3] 潘晟,張宏成.兩種網球底線擊球技術特點及其生物力學特征的比較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