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奇立

摘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要求,以供應鏈理論為基礎,從海事治理理念、海事治理體系和海事治理能力方面探討實現海事治理現代化的啟示。
關鍵詞:供應鏈理論;海事治理;現代化;啟示
中圖分類號:U6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6)06-0022-02
供應鏈作為一個從制造業界誕生后,被迅速推廣至各行各業的新興管理模式,因其高效快速反應、成本最低化、全過程系統設計等特點,經過較長時間實踐檢驗和理論研究,科學實用價值已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對推進海事治理現代化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1.供應鏈理論概述
供應鏈這一概念從擴大的生產概念發展而來,將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了前伸和后延,最早于20世紀80年代末被提出,同世紀90年代被引人中國,近年來隨著全球制造的出現,在制造業管理中得到普遍應用,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目前并無完全統一的定義。國家標準《物流術語》將供應鏈定義為:“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現代管理教育對供應鏈的定義為:“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如圖1)
無論各種定義如何描述,供應鏈都是圍繞最終顧客的需求或時尚的引導進行快速反應,用系統的觀點對供應鏈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設計、規劃和控制,并圍繞買賣雙方間實施信息共享和經營協調,進而調整產品內容與形式來滿足市場需求,以實現穩定、高效、柔性的供需關系,使供應鏈中的成員獲得相應利益的一種管理理念。供應鏈的核心目標就是增加供應鏈成員的銷售利潤(或降低成本)、增強其獲利能力與競爭優勢、提高運作效率、服務水平以及響應能力。
2.海事治理現代化內涵分析
國家治理中所強調的治理概念并不玄奧,早已有之。現代學者一般認為治理是相對于管理的一個概念,兩者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管理一般是指自上而下的縱向管理、單向管理、垂直管理;治理則是更高層次的管理,既包括各方面的科學管理,也包括法治、德治、共治等內涵,具有雙邊、互動等特點。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后提出治國理政、民族區域自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治黨治國治軍等相關概念,形成了一套與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制度體系,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是在鄧小平同志戰略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包括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治理體系是治理能力形成的基礎,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賴于治理體系的建構;另一方面,治理能力彰顯治理體系的功能,治理能力強大是治理體系完備的表現,只有不斷提升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治理體系的效能。
海事治理作為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一個基層單元,也毫不例外地應包含海事治理體系和海事治理能力兩部分內容。海事治理體系涵指與海事發展有關的制度體系,包括黨建創建、政風廉政、政務管理、行政執法、海事管理體系等各相關領域的體制機制,甚至是與海事相關的法律法規。海事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制度體系履行海事監管職責、展現海事服務能力,包括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護水域清潔、維護國家海上主權等方面的能力。推進海事治理現代化,一方面要不斷適應時代變化、政府人民要求,加強海事管理體制機制建設,使各項海事工作制度更加科學完善,確保有法可依、有制度可遵循;另一方面則要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建立良好的運行管理體系,善于運用制度、法律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把各方面的規范優勢轉化為管理效能,實現以最少成本達至最大效率。
3.供應鏈理論對海事治理現代化的啟示
供應鏈理論為如何推進海事治理現代化提供了一種全新視野。在供應鏈理論基礎上,如果將各級海事機構視作企業或賣家、將相對人視作客戶或買家、將海事監管服務視作物流、信息流等產品,一條清晰的海事監管服務供應鏈自然呈現在面前。筆者將海事監管服務供應鏈定義為:“各級海事機構在國家法律法規授權內,按照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海事業務辦理需求變化,系統規劃、改善海事監管服務設施、體制和隊伍素質,主動將更加優質的監管服務公平提供給相對人所形成的鏈網結構。”
(1)海事治理理念方面。供應鏈理論的最大特點是對最終顧客的需求或時尚的引導給予快速反應,及時調整產品來滿足市場需求,與中央在現代治理理念闡述中所反復強調的“適應時代變化”從根本上是一致的。推進海事治理現代化必須首先樹立現代治理理念,推動海事監管服務模式從被動適應向主動供應轉變,時刻保持對海事監管服務供應鏈內外的敏感度:一是要實現從傳統的自發式制度變遷向自覺式制度建設的轉變,著力避免傳統自下而上式的“摸著石頭過河”,更加強調自上而下式的頂層設計,更加注重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主動跟蹤研究和把握監管服務規律及需求變化,系統規劃和改善海事管理體制、設施和隊伍素質;二是要實現從簡單的制度模仿者向制度創新者的轉變,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謀劃海事工作,時刻關注國際海事最新發展動向,加強與國外知名檢驗機構、航運公司和海事機構的交流合作,在綜合履約、海上安保等方面做出更好成績,進一步提升在國家外事活動中的影響力和國際海事活動中的話語權,力爭在更大空間、更高層次上尋求發展。
(2)海事治理體系方面。供應鏈是鏈網式結構,供應鏈中任何一個鏈點出現的閃失都會導致整體的功能紊亂和成員的利益損失。海事治理體系作為海事監管服務供應鏈的主體架構和基本支撐也同樣如此,其中一個制度環節出現的缺失,都極易導致大量社會矛盾糾紛的產生。例如港口建設費征稽至今,部分貨種繳費標準仍然存在爭議,征稽工作時而遭受非議甚至投訴舉報,缺少明確的法律支撐,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潛藏廉政風險。因此,更加科學完善的海事治理體系是推進海事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海事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一是要健全依法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加強決策和制度規定的合法性審查,把風險評估、意見征求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必經程序,推動決策和制度建設從“結果公開”向“過程公開”轉變;二是要堅持完善制度體系,及時將海事工作中無章可循、無據可依的內容通過建立體系補充完善,注意吸收轉化各級各類行之有效、具有獨特優勢的即有成果,納入長效機制予以推進;三是要堅決破除有礙治理效率的落后制度,積極改革不適應海事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
(3)海事治理能力方面。參照供應鏈理論,就海事系統而言,海事監管服務供應鏈應以促進航運及沿江經濟發展,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能,實現政府放心人民滿意為首要目標。在海事治理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基礎上,只有不斷提升海事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其最大效能:一是要加強智能化監管服務設施建設,加快單兵移動執法終端、全視角監控系統、無人機等先進科技裝備配備,加大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信息技術運用,推進電子政務人機交互功能建設,打造完善的對外公共服務平臺和高效的內部綜合辦事平臺,實現巡航救助一體化、立體化和政務管理電子化、智慧化,推動海事監管服務完成從傳統柜臺式向電子智能式的轉型;二是要加強專業化人才隊伍培養,以公務員管理為準則,大力培養國家意識、忠誠意識、法治意識、制度意識、公仆意識,牢固樹立“對外管理靠法規、對內管理靠制度”理念,以重大建設和科研項目為依托,同步規劃拔尖型人才的評價發現、培養開發和選拔任用,以基層艱苦崗位為平臺,加強青年一線磨練和實踐鍛煉,著力培育青年英才。三是要加強海事業務的專業化建設。要圍繞“平安交通”要求,全面履行安全監管職責,進一步加強通航環境治理、強化現場動態管控、改進事故防控體系;全面履行危管防污職責,進一步強化散化船過程監控、提升港口防污染能力、健全危管防污協作機制;全面履行應急搜救職責,進一步完善搜救區域聯動機制、加強水上搜救隊伍建設、常態開展各類搜救演練。推動健全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生產工作機制,力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勢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