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花 呂學藝
【摘要】:陜北干旱地區的生態問題一直是各界關注的重點,榆林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條件十分惡劣,水土流失嚴重,為了緩解這一生態問題,加強抗旱造林很有必要。本文分析了陜北榆林干旱地區抗旱造林的各種技術措施以及成效,為其他干旱地區造林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具有較高的實踐應用價值。
【關鍵詞】:陜北榆林;抗旱造林;技術
1、針對榆林干旱區進行地表考察處理
在陜北榆林干旱區進行造林,首先必須深入了解當地的地表情況,才能順利開展后續造林準備工作。根據對地形的觀察發現,陜西榆林屬于干旱黃土丘陵,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造林的存活率,必須對不同的地表進行相應的處理。
如:面對坡度不同的地表,其進行處理的方式各不相同,<15度的地方需要進行反坡梯田處理,且角度控制在5-8度;位于15-20度間的地區,側重選擇大魚鱗坑整地進行造林,而>25度的地方則要使用小魚鱗坑整地。同時還需要結合地表的實際進行處理,正如沙區、土石溝等采用的處理技術也不盡相同。
對造林地區的地表進行處理,主要是為了改變原有土壤的化學物理性質,促使土壤容重發生變化,增加土壤的濕度和孔隙度,能很好地呈現出節流效果,對于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具有積極作用。通過實驗數據對比發現,陜西榆林采用了整地技術后,對比沒有整地的地區,土壤容重從1.318g/cm3變為1.18g/cm3,土壤的濕度和孔隙度分別由12.2%增加至16.4%,49%增加至56%,成為最宜進行造林的地表土壤條件,造林成活率也提高了35%左右,成效相當顯著。
2、選擇適宜種植存活的樹種
在陜北榆林干旱區進行抗旱造林除了改變地表,提高造林成活率以外,樹種的選擇也是相當關鍵的一個環節。眾所周知,不同的樹種其最佳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各不相同,因此必須結合陜北榆林干旱區的環境條件選擇造林的樹種。榆林由于雨水少,氣候惡劣,使得其干旱成為常態,為了適宜干旱地區,在進行造林時應當選取耐寒性強的樹種,例如:棗樹、側柏、樟子松等都比較適合用于陜北榆林干旱區造林。而相反水杉、竹子、檜柏等對土壤水分要求較高的樹種就不宜用作榆林造林。同時整個榆林的環境條件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在確定造林樹種時,必須充分結合當地的實際環境條件進行篩選,并最大程度地配合當地區域,才能真正地實現“綠色榆林”的造林目標。
在造林過程中,樹種的挑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有選擇適宜的樹種,才能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水土流失嚴重、風沙肆虐、干旱突出等生態問題。
3、充分應用榆林干旱區地表覆膜技術
造林最主要的要素,除了地表土壤、樹種外,水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對地表進行覆膜也常見的一種農用技術。該技術主要是利用略寬的農用地膜將其覆蓋在造林種植的樹種坑穴處,并在地膜的中心處打孔,讓樹干與其相隔一定的間距,再把周圍部分用土壤進行壓蓋,整體形成一個漏斗形狀,能大大增加雨水收集能力,確保樹苗充足的水分需求。
通過在榆林干旱區用樟子松進行造林的實驗發現,使用地表覆膜技術后,樟子松的成活率普遍提高了10%左右,黃土地區的更是高達12%。同時該地的溫度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為樟子松的成活提供了適宜的溫度條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得到了提高。在黃土地區和沙土地區分別提高2%、3%,使得樟子松享受到了充足的水分滋養,成活率提高理所當然。
4、巧選榆林干旱區造林的時機和技術
樹種的選擇對于造林質量與成活率影響很大,除了選擇適宜的優質樹種外,也需要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栽種,并利用一定的栽種技術,以提高造林效果。造林使用的樹種從苗圃起出到種植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期間,樹種所需的水分都來自身體內的蘊藏,當樹種體內水分流失嚴重,就會讓成活率大打折扣。因此,為了確保榆林造林樹種的高成活率,對樹種進行保鮮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在進行造林時,也要根據環境氣候以及樹種適宜種植的季節等進行綜合考量,據分析陜北地區造林的最佳季節是春季、夏季與秋季,同時還需要根據樹種的再生能力、造林處的土壤環境來把握造林栽種的最佳時機,才能從根本上確保高成活率。根據相關干旱地區造林經驗分析可知,一些闊葉樹采用截干的方式進行栽種,其存活率更高,主要在于其減少了樹種體內水分的流失,確保了正常的新陳代謝,對于增加造林綠量作用重大。
5、容器大樹苗造林技術實踐應用
這里提到的大容器樹苗造林技術,是比較適用于陜北榆林干旱地區的一種抗旱造林技術。其主要通過對針葉樹苗(側柏、樟子松、油松等)的利用,當其高度超過60cm后,在進行栽種前將用于保鮮的土壤濕潤,在種植時從保鮮袋底部進行撕裂。土壤達到一定的濕潤程度時,就能將土壤全部去除,放置在栽種的坑內,再進行澆水,直到與樹苗的母土持平時停止,等待所有的水分充分滲透土壤后,再回填壓實。
通過實驗發現,相對于一般帶土的樹苗,容器苗木的造林成活率更高,在周遭環境相同的情況下,保存率超過60%,且在樹苗成長過程中也能普遍高出20%,其抗旱造林成效可見一斑。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陜北榆林干旱區進行大范圍的造林,對于緩解當地的生態問題,提高經濟收入都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有效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必須最大化地結合當地實際環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達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并將其嫻熟的抗旱造林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利于推動我國整體改善生態環境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張亞菊.陜北榆林干旱區抗旱造林技術對策及成效分析[J].現代園藝,2014,20.
[2]高瑞.陜北地區抗旱造林技術及應用成效分析[J].現代園藝,2016,7.
作者簡介:吳鳳花(1983年9月-),女,漢族,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人,本科,現助理工程師,從事林業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