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象的失蹤》是村上春樹發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說,講述了一頭年邁的大象與同樣年邁的飼養員離奇失蹤,之后便被人們逐漸遺忘的故事。小說情節簡單而荒誕,充滿了非現實性,充分體現了村上作品的一貫風格。但這篇猶如童話般奇幻的作品,卻并非單單以其精彩的故事情節抓人心緒,更是因它極其深刻的寓意引人深思。
【關鍵詞】村上春樹;《象的失蹤》
《象的失蹤》是村上春樹發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說,講述了一頭年邁的大象與同樣年邁的飼養員離奇失蹤,之后便被人們逐漸遺忘的故事。小說情節簡單而荒誕,充滿了非現實性,充分體現了村上作品的一貫風格。但這篇猶如童話般奇幻的作品,卻并非單單以其精彩的故事情節抓人心緒,更是因它極其深刻的寓意引人深思。
之前曾經上過林少華老師的筆譯課,以此為契機拜讀過村上的一些作品,《象的失蹤》就在其列。然而慚愧的是,當時我只顧沉迷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并沒有深入思考探究作品的主旨及其中隱含的寓意。時隔兩年,我才重新研讀這篇小說,并決定在參考林老師對《象的失蹤》的翻譯及解讀的基礎上,淺析一下我自身對這篇小說的理解。
要理解好這篇小說,我認為至少要弄清楚三點,即象、消失、尋找,具體解釋來說就是象為何物、為何消失、是否尋找或如何尋找。
首先,關于象。村上的作品中時常會出現各類動物,象也是其中的常客。要讀懂村上的小說,不搞清楚這些動物的指代意象是不行的。因此,在解讀《象的失蹤》這篇小說時,象究竟指代何物便成為首要解決的課題。關于這一問題可謂是眾說紛紜。有人說象征著日本的老人問題,有人說象征著青春與死亡,甚至有人說象征著社會政治問題。盡管百家之說各有其理,但我最認同的是林老師的“精神家園”之說——“大象代表著一個溫馨、美妙、地老天荒的世界,是人類精神家園的象征。而象的失蹤,意味著一個美妙世界的消失,意味著精神家園的失落”。這是與我自己的理解最為相近的解釋,同時相信也是眾多讀者最容易接受與信服的解釋。
那么為什么說大象象征著人類美好的精神家園呢?證據有三。
第一,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世界極其豐富,然而精神世界卻日漸缺失、貧乏。而大象的溫和安詳與善良正是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急功近利的人們所缺失掉的部分,而且毫無疑問,那是一個美好得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盡管它似乎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第二,村上在《且聽風吟》中將大象與“解脫了的自己”聯系在一起,在《象的失蹤》中又說道“大象這種動物身上有一種撥動我心弦的東西”。在物質充足的時代中,或者說某種意義上在任何一個時代中,真正能夠使人解脫、真正能夠撥人心弦的,必然不可能是物質,而只能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因為物質只能填滿欲望,卻不可能充盈靈魂,只有精神信仰才能溢滿靈魂和內心這種虛幻而真實的容器。
第三,在《象的失蹤》中有一個關鍵性的暗示,能夠證明象的象征意義。在探討是否要收留大象時,在野黨提出過,與其收留大象,不如將經費花在整治下水道和購置消防車等物質性問題上。但最終辯論結果,比起那些物質性措施,大家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收留大象的提議,因為大象能夠帶給人們精神上的享受與滿足,即與物質相對,象代表了精神。
其次,關于消失。比起“失蹤”,我更傾向于選擇以“消失”來形容大象的結局。雖說意思上幾乎沒有區別,但若說失蹤,仿佛還有“蹤”可尋一般,但事實上,人們既弄不清楚象是如何消失的,也完全找不到尋找它的頭緒與方向,仿佛大象的消失連“憑空”都沒有,就那么沒有一絲痕跡地不見了。
那為什么象會消失呢?因為象無法成為商品?!霸谶@急功近利的世界上,成不了商品的因素幾乎不具有任何意義”。于是象就消失了,而且這種消失并不是象主觀上的意愿,而是這個“追求功能性(即經濟效益)和協調性的急功近利的社會具有一種迫使象消失的力——種壓制可能擾亂功能性與協調性的過剩的異質之物的力”(和田敦彥語),在這種力的作用下,象“被”消失了。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的運轉不需要象的存在,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已然沒有了象的容身之所,因此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便將它像胃里多余的氣泡一樣擠了出去。
而象無法成為商品的原因,林老師已經為我們分析得很透徹了。急功近利的現代社會所追求的簡潔性、功能性和協調性,象都不具備。第一,象缺乏簡潔性:象大而不當,連殺掉都麻煩,只能成為累贅,無緣簡潔性;第二,象缺乏功能性:象老得讓人擔心,除了消耗食物和資金一無所用,功能性為零;第三,象缺乏協調性:象無人收留,形單影只,且其慢吞吞的性子與周圍的氛圍格格不入,簡直可稱為協調性的反面教材。于是這樣的象,必然不可能成為商品。再于是,它就消失了。
這種消失是可怕的,因為不僅這種消失的本身和消失的原因無法得到人們的理解和重視,而且人們最終關于這種“消失”的記憶也會消失,就仿佛象從未出現、從未存在過。當消失被遺忘,消失之物自然是再也無法尋回,“大象和飼養員徹底失蹤,再不可能返回這里”。
村上在1979年的《且聽風吟》中尚期待大象“重返平原”,而在1985年的《象的失蹤》中卻斷言大象“不可能再返回”,僅僅5年時間,人們的精神家園便喪失地如此快速徹底,不可不說是極大的諷刺,同時也彌漫著極大的悲哀與絕望。
最后,當然是關于尋找。消失與尋覓一直是村上作品永恒的主題。自然,對于消失的東西,人總是會或憑本能或憑意志去尋找,否則便會有什么地方一直空著缺著,讓人感覺不踏實,不完整。雖然在《象的失蹤》中村上說過大象“不可能再返回”,其本人也在尋找挽留大象中屢屢受挫而最終放棄,以急功近利的態度融入了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但我認為這并不能代表他真正地放棄了尋找,更不能說這篇小說丟掉或缺少了“尋找”這一因素。
村上曾說過:“我的小說想要訴說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簡單概括一下。那便是:任何人一生當中都在尋找一個寶貴的東西,但能夠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實際找到的東西都已受到致命的損毀。盡管如此,我們仍然繼續尋找不止,因為若不這樣做,生之意義本身便不復存在?!庇纱丝梢姡迳系男≌f決不會在絕望與妥協中結束,決不會止于消失而在尋找之前結束。《象的失蹤》中“我”看似放棄尋找,看似妥協,但“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內部的某種平衡分崩離析”,“感到周圍正在失去其固有的平衡”。當然,失去平衡是因為精神家園的缺失,這一點自不必說。只要有這種心情在,渴望尋回的心情就必然不會散去。所謂尋找,未必一定要以實際行動證明,渴望本身便是尋找的前奏,便是某種意義上的一種尋找。
而且“尋找”這一行為不一定非要出現在小說中,也不一定非要出現在主人公的行動里。任何一部作品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在讀者身上,讀者感受到的,讀者理解到的,讀者領悟到的,我認為都可稱其為小說本身的一部分。因此,即便是小說中沒有尋找行為,但以小說的寓意和啟發力量使得讀者醍醐灌頂,激勵著讀者去尋找,也依舊算得上是小說內部的“尋找”因素了。可以說這是村上式“尋找”形式中的一種,又或者應該說,這種“尋找”才是村上的最終目的所在。
綜上,對于《象的失蹤》內容的概括,大致可將“因某種不明原因導致大象離奇消失,而且人們再也無法尋回”,解讀為“因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導致人類精神家園徹底喪失,而且人們再也無法挽回”。當然,這只是眾多解讀中的一種,也是我個人主觀作用下也許還不成熟不充分的解讀,存在偏頗不足是不可避免的。
《象的失蹤》樸實而離奇,充滿了矛盾與謎團,而解開這些矛盾與謎團之后,展示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村上光怪陸離的內心,丑陋而美好的現實,還有我們每個人遺忘在心靈角落里的“寶貴的東西”。而正如村上所說,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在“尋找著寶貴的東西”,有人尋找愛,有人尋找純真,有人尋找安穩,有人尋找刺激。無論尋找什么,只要我們還在尋找,我們的精神家園就不會失落,就不會像大象一樣消失不見不再回來。因為尋找,本身便是一種精神。
【參考文獻】
[1] 村上春樹, 林少華, 譯. 象的失蹤[M]. 漓江出版社, 1999.
[2] 林少華. 象的失蹤與海豚的失蹤[J]. 招商周刊, 2006.
[3] 于凌云. 《象的失蹤》中村上春樹的自療[J].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