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說,不拘一格的“鳥巢”是現代中國符號的代表,那么,“90后”大學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出生成長的。“90后”大學生成長于中國快速發展的時代,其思想、素質、行為與心理特征同80后與70后相比,有著比較大的差距,本文對90后大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他們的素質、行為與心理特點進行一些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開展對90后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幾點思考,以希望更多的人關注他們的成長與成才。
【關鍵詞】90后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
90后大學生入學前后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他們的素質與心理特點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養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從抓實養成教育入手。優秀的道德素質和文明修養,對于正在學習“做人”的90后大學生而言意義尤其重大。抓好養成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是培養新時期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需要。
養成教育,已經有不少學者研究,也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如姬晨認為“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訓練活動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規范化,標準化的教育過程。”“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持續的有序管理和教育,使大學生自覺將學校的校風校紀內化為行為規范的過程,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認為養成教育就是要把行為從未開化培養為開化,從不文明行為培養為文明行為,由非道德性培養為道德性,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往往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大學生養成教育活動從內容上劃分,可包括人與人的養成教育、人與社會的養成教育、人與自然的養成教育、人與自我的養成教育;從培養目標上劃分,可包括基礎文明行為養成、人文素質養成、職業精神養成;從指導范圍上劃分,既包括對學生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對學生思想、語言等的鍛煉。采取以自我教育為主,學校教育為輔的方式,培養學生養成一種禮貌待人、團結協作,學會理財,遵紀守法,善于交際,樂于思考,勇于創新等良好的行為習慣,使校園逐步達到行為文明、儀表文明、語言文明、環境文明。
一、對90后大學生道德素質的要求
90后大學生正處于各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時代既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使大學生的成長面臨更多的艱難,因而高校必須重視和加強養成教育。它既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給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1、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90后大學生成長于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時代,容易受到市場經濟對文明與道德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正確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明素養,這對90后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它關系到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興旺與發達。
2、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培養的是具有優良道德素質的大學生。知識經濟時代是軟實力競爭的時代,對于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生,除了要求具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較強的運用知識的能力之外,更要求具有全面的、優良的道德品質。
3、信息網絡化的迅速發展需要具有優良道德素質的大學生。90后的大學生是網來網去的一代,他們伴隨著計算機信息網絡化的迅速發展而成長。網絡給他們帶來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使他們跨越了地域、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進行著自由互動式的溝通與交流,使人的思維意識進一步趨于完善與成熟,并正在改變著人的工作、生活及思維方式。但互聯網也給他們價值觀帶來了思想意識被西化、國家觀念和民族精神被淡化、道德失范以及自立創新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弱化等等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在此情況下,90后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二、90后大學生實施養成教育的路徑選擇
1、要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塑造人文精神,注意養成。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在高校已成為21世紀教學改革探索熱點。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修養休戚相關,二者相輔相成。把大學生的做人放在第一位置,把育人作為每一位教師與員工的天職。在人文素質教育中,要滲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成才道路、民族自尊、治學態度、工作作風、思想方法等內容,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從而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培育他們的文明素養。
2、要重視家長老師的教育引導,言傳身教,示范養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學生經常以所接觸的人為榜樣進行模仿、嘗試,并逐漸形成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對青年學生成長影響最大的外界因素,莫過于離他們生活最近、最值得他們信賴的父母和老師。教師的道德行為、價值標準、工作態度,言談舉止、衣著打扮等都會對學生有所引導,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養成起到熏陶作用。教育者的道德與文明意識、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學生的道德與文明養成教育中,老師、家長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作用,以身作則、積極引導,通過“言傳”和“身教”給學生以文明的教育、美的熏陶,影響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文明修養。
3、要嚴格規范教育與教學管理制度,管理育人,強化養成。俗話說: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不少因為沒有制度的約束而養成不良習慣和品質的例子。因此,當前我們的養成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以使學生從對規章制度等成文規則的敬畏開始,到對校園、社會上不成文習慣的敬畏,至對校園、社會上紛繁復雜的現象的背后的基礎性秩序的敬畏,最終在其內心生成一種對事物、他人、社會中的一些應然的制度、規則、習慣等基礎性秩序的敬畏為支撐點,重視校園基礎秩序,使學生言行習慣中體現此中包含的學生之為學生的品性,使一切的制度能真正的被遵守,一切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才能養成或才有養成之必要,讓他律轉化為自律。
4、要加強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活動,錘煉品質,培養養成。大學是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的場所,如果學生不接觸社會,就會與社會需求脫節。高校應組織大學生運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一技之長開展便民服務活動,他們在實踐中了解到社會對所學專業的需求,看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進一步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在實踐中提高技能,學會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其主觀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時提高道德水平、增強德育實效,最終實現自身人格的塑造,完成完整意義上的“人的現代化”。
5、要增強自我教育意識,凈化自身,促進養成。學校文明行為訓練目的是培養大學生各方面的文明習慣,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文明素質。它也是行為主體在正確教育思想指導下為使自身行為更符合社會規范而自覺進行的內在教育活動,是自我教育過程。實踐證明,對學生道德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培養不能只靠強制規范和一味灌輸,學校要始終注重把道德養成教育同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體驗、參與和實踐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真正做到知行統一。
三、小結
總之,在大學生校園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文明養成教育,讓90后大學生從中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是我們高校的教育培養的目標與宗旨,在此過程中要結合90后的學生特點,開展各種教育與實踐活動,讓大學生營造樹立正確的“三觀”與“三義”,使得他們終將成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級人才。
【作者簡介】
龍思,女,陜西漢中人,陜西師范大學2013級教育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