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創新人才與當今小學教育的需求直接影響著師范類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發展。文章結合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現狀研究了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模式;研究
近年來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漢文系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語文)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從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進行改革和創新,此次研究針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
一、探索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從目前就業渠道來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語文)學生畢業后主要面向小學教育,最終學院要培養出一批系統掌握現代教育理論知識和小學教育專業基礎知識、技能、并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和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語文)不是只注重培養學生對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應該同時培養學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能力。
“綜合培養、發展專長”一直是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語文)的培養目標,通過教師座談和去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調研,漢文系的領導和教師一致認為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模式上的探索勢在必行。希望此應用性教學模式的探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使學生不僅能夠扎實掌握課本知識,還能做到將所學的課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教育教學技能和教學管理能力。
二、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模式的總體設計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模式的根本,還是要落實在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上。在新時期,結合學院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語文)的特點,教學模式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扎實理論基礎,拓寬知識面
對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語文)的學生而言必須牢固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專業基礎課解決“教什么”的問題,語文教學法等課程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同時還要具備比較廣博的社會人文、歷史、自然和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在面對今后的小學教材中豐富多彩的課文時,不至于視野狹隘,影響對文本的解讀。另外也要具備社會交際方面的知識,能更好的與人交往,為今后更好地與小學生相處,為小學生授課以及與單位的同事和領導相處打下基礎。有了扎實的理論知識作支撐,進行應用型創新教學模式的改革會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革新教學程序,提高實踐力
小學教育本科(語文)專業在教學模式的創新中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包括教學技能、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技能和教師口語運用技能等等,這些技能的培養都應在設計教學程序時有所體現。教學程序就是在教學中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的問題,以往課堂的教學程序一般都是教師先講課,講完后再留習題練習,有時甚至一堂課都是教師在講授,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教學程序的創新就要充分體現應用性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改變以往的做法,不讓學生被動地去聽課,要讓他們時刻參與進來。應用性教學程序的設計可以有很多種,比如對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來說,在一堂課的開始先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尋找答案,當老師把一個問題講授完畢時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回答教師的問題,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和評價,更需要教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只要是合理正確的看法都可以,不設置唯一的答案,這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如此循環下去,保證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思維始終跟著老師在動。再如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像《教師口語》課程,在教師示范后可以讓學生馬上模仿練習,針對學生的不足和錯誤教師一定要及時糾正,對于這樣的課程教師要邊講邊讓學生練習,而且要讓學生反復練習。
教學程序的創新尤其體現在教學設計這一環節中,設計教學時要注意體現應用性,可以采取“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方式,先概括學生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然后舉例分析,也就是進行案例教學再提出要求,設計任務,讓學生分析或是完成任務,也就是讓學生應用所學到的知識,最后教師提出學生分析、應用時存在的問題。整個教學的設計注重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3、創新教學方法,體現應用性
現代教育學認為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于主導地位。教師教的方法是就具體某一方面教學內容所采取的教學策略,既包括對教材的處理方法也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教法。比如對教材的處理方法要得當,要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增減、合并。如果教師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內容按部就班的講授,必然為學生的實訓留不出足夠的時間,學生只聽而不練,培養不出實踐能力;目前在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背景下教師要學會討論法和啟發法,更要在一堂課中將幾種教法綜合運用,教師要適當運用練習法,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反復讓學生完成一項任務,從而形成某種技能或學習習慣的教學技巧,比如教學法課程當中的教學導入這一內容,可以讓學生選定小學教材中的幾篇課文,然后反復練習各種導入方法,直至完全對導入方法熟能生巧。
三、培養創新人才的應用性教學的踐行和效果
通過到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研和去北京及呼和浩特幾所小學聽課的實踐,課題組認為小學語文教師的講課方式越來越體現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標準,對孩子們的啟發,關注孩子們想象力的發展在教學中變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在大學里把小學教育(語文)專業的大學生培養成具備當前教育理念的準小學教師,才能為今后的小學教育做出更多的貢獻。經過研究和探討,對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教學模式進行一系列踐行,并初步取得成效。
1、推行導師制,進行技能指導
學校出臺政策鼓勵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語文)實行導師制,一位導師負責指導4至5名學生,包括指導學生如何學習,指導他們學會應用知識解決一些教學方面難題,比如寫教案時重點難點如何把握,導入語與授課內容的時間分配比例等等問題。另外重視對學生進行早期科研訓練。導師指導學生完成學年論文,幫助學生整理思路修改不合適的部分,直至最終完成寫作,部分學生的論文還被評為學院優秀論文,導師推薦相關期刊發表,培養了學生早期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2、增加實訓比重,實踐應用性教學
學校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漢文系在實踐教學體系方面不斷完善,將社會調查、教育見習、學年論文、教育實習、畢業論文、小學語文技能訓練(微格教學)、專項實踐和軍事訓練、生產勞動等各類實踐環節有機結合,累計學時占總學時的33.70%,累計學分占總學分的20.63%。教師在課堂上強化實踐教學,更能體現應用性的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青睞,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各種方法盡量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講、練各項能力,學生各項基本功得以加強,在課件制作暨加講課教學大賽和征文比賽中多次獲得獎項。
基金項目:此課題為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項目編號:BKZLGC1413
【參考文獻】
[1] 莊惠龍, 楊淑林. 本科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集美大學學報, 2013,10.
[2] 莊華杰, 周金其. 本科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11.
[3] 楊先平. 創新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 [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8,4.
【作者簡介】
李曉雯(1980—),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