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麗霞 韓雨辰
摘 要:馬克思主義以唯物史觀的立場為基本出發點,提出了人與自然、社會的可協調發展的生態思想,以此思想的歷史源頭為起點,探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合理內涵,指出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當代價值在于,能為更好地處理全球性生態危機提供解決路徑,為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理論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當代價值;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6-0023-03
2015年的兩會期間,新華社發表了一篇名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生態文明建設紀實》的報道,報道內容充分表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的深刻見解,及我國對生態文明發展的高度重視。
在2015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工作時表示,“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里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黨的十八大首次運用了單獨的篇幅來系統闡述生態文明,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根本,把“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遠大目標,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中擁有重要戰略地位,生態文明建設同其他建設一樣,要求具有理論指導的一貫性,為此馬克思這一活的源頭則不可丟。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學習時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因此在生態文明這一問題上,我們全體上下一定要牢牢樹立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處理好堅持與發展的關系,把握好馬克思生態文明和當前生態建設的聯系。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按照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堅持正確方向,保持黨的理論創造力,不斷研究并解決新問題,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要部分的生態思想,為當前的實踐提供了極其寶貴的且行之有效的理論指導,也彰顯出了諸多特點和經驗,所以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要從多重視域出發,這對于當前生態文明工作沿著正確軌道深入推進是很有必要的。
人和自然之間關系是人類社會長期關注的主題。近些年來,隨著發展步伐的加速,自然問題越發凸顯,匯集世界焦點。日益嚴峻的環境需要我們反復重審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真反省我們的生存和生產方式。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日益備受世人的關注,重讀馬克思也就成為當務之急,運用馬克思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去審視實踐中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給我們破解生態問題提供了智慧借鑒和哲學指引,給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構建提供理論根基,本文擬就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本理論予以論述,并探索其重要的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兩者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強調人類是自然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肉體和精神生活不可能擺脫自然界,必須與自然界發生這樣、那樣的聯系,因為我們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有活動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影響和制約。”自然界是先與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生活資料,人類來源于大自然,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人類和自然界體現出了無法割舍的關系,都是自然界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改變客觀世界,也可通過勞動實踐支配客觀世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以自然界為前提條件,人類對自然界是具有依賴性的,人類為了要實現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就需要對自然界進行客觀的實踐活動,活動的展開則是要以自然界的存在為前提條件,若要使得實踐活動順利展開,就和環境一起共存和發展,并對環境有著依賴性,這種依賴性的存在需要我們首先要尊重自然,進而更深層次的維護自然,才能和自然一起長久、有序的發展。在人類進行社會實踐過程中,都要與自然、社會形成或多或少的互動關系,相互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從而構成了相互影響的網絡關系。要在人與自然相互影響且復雜的關系中尋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有序、長久的發展,就需要改變不合理的生產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環境問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治之癥,同時出現了自然的異化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社會問題,人與自然之間表現出來的不和諧問題最根本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表現。近代資本主義出現的環境危機本質上是制度性的危機,若想要從源頭上解決這些生態危機,最根本的途徑則是對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變革。只有從根本上變革不合理的生產制度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社會的長久發展。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思想,強調的是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歷史運動來解決人與自然中存在的各種矛盾,為了解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矛盾,則需要通過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人類自身的和解”。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同樣深遠的意義。
(一)樹立生態自然觀的正確指引
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從農業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之后,隨之而來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到了確立與發展,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始了更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精神財富,人類不斷尋求新的手段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在這樣的現狀下,雖然資本主義也給社會發展和進步帶來了一些好處,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仍然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和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資產階級對自然資源進行著毫無節制的消耗和破壞,并且沒有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只是一味所取。資產階級采取了得不償失的方式對待自然,以環境的大面積破壞為代價用來換取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違背了自然的客觀規律,嚴重地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嚴重失衡,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如霧霾天氣的不斷增多、森林消失、水土流失和地力損耗等。這些環境問題的出現也給我們發出了警示:如果人類無休止地做出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自然勢必會有反抗,將會導致人類面臨生態的不平衡,順勢會出現嚴重的生態危機,最后會出現自然災難,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結果是阻礙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由此可見,我們在建設生態文明時,必須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克服不協調的因素,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矛盾也隨之出現,這些矛盾還是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和完善。
(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路徑
中國夢是承載著億萬國人的偉大期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指明燈。“夢”亦重要,但實現“夢”更重要。生態文明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生態文明則是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行動,中國夢就是要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與人民幸福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提供了基礎條件。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就目前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形勢,如霧霾嚴重、水污染及森林退化等,這些跡象表明,要促進我國長期健康有序發展,就必須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思想,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復興夢和富民夢。最終,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
(三)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導向
馬克思的基本觀點指出:與其說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如說是大自然創造和演化的產物,從這一觀點可以看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二者緊密聯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理論與實踐是在循序漸進、不斷向前推進,直到出現了“美麗中國夢”的生態思想。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把生態環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因素,早在革命戰爭時期就已經意識到生態環境與農業發展的聯系,隨后又領導開展了保持水土、植樹造林、興修水利和綠化祖國等相關環境工作。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工作放到了基本國策的重要戰略位置,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使得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也得到了更有效的發展,并且也將環境保護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上,同時還提出了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戰略方針,使環境保護法治化。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立足于中國當代國情,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于1994年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此議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正式確立,統籌兼顧人口、資源與環境三者協調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社會。以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以科學發展觀為理論指導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倡導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建設生態文明。之后,把“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十一五”規劃綱要。黨的十七大也提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調整經濟結構中的不合理,形成環境、人、經濟和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齊頭并進。
黨的十八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內容及其原則等做出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將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并列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在我黨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從而也突顯了生態文明的重要戰略地位,并且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我國在節約資源和提出保護資源的一些相關舉措時,重要的是環境的保護要有制度的保障,要有法律的保護,從而才能實現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實現人民福祉的戰略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緊緊圍繞美麗中國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方法。
美麗中國夢的構想,是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和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為一體,充分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生態觀的思想精髓,是在探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實踐發展中的正反兩方面中總結出的深刻經驗教訓,并不斷思考和對比之后形成的理論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生態理念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美麗中國”偉大思想的提出,需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和前提,更需要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作為物質條件為其保駕護航。同時,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是為美麗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建構出的科學系統的生態思想也正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精神支柱。因此,習近平生態思想的提出也為美麗中國的實現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新的時代體現。
習近平生態思想實質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解,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文明狀態。實現“美麗中國”這一偉大理想,必須使人們從思想上清醒地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建設宜居城市的基礎,習近平生態思想是提升全民生態情懷、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指南。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當代價值在于,能為更好地處理全球性生態危機提供解決路徑,為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理論借鑒和指導意義。相信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一起呵護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園,人類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最終實現美麗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03.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211.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26-27,120-123.
[5]李維.習近平重要論述學習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劉增惠.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及實踐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7]周澤之.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J].湖北社會科學,2008(5).
[8]杜秀娟.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觀及其影響探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