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與邏輯分析法對新中國成立后學校武術教育歷程進行梳理,發現校園武術教育的發展歷程經過起步時期、停滯時期、全面發展時期、競技化蔓延時期以及重新審視時期,指出學校武術教育的現實困境主要包含拳種林立與課時過少之間的矛盾以及造拳運動背景下傳統文化流失,并對學校武術教育瞻望,認為今后學校武術教育應堅持“一校一拳”與“段位制”共譜校園武術教育發展新路標,提出應理性認知學校武術教育:武術教育要摒棄文化自卑,亦不應文化自大,培養及強化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關鍵詞:體育教育
學校武術武術教育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武術教育自古有之,武術教育無論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還是精神層次的培養都有著積極作用,新中國成立后,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歷程并非一路平坦,甚至一定時期內被邊緣化,基于此,理清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脈絡與現實困境,對于更好地實現武術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1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武術教育的回溯
1.1起步時期:在摸索中緩慢發展(1949-1965年)
抗日戰爭及內戰時期我國學校武術教育事業經受了嚴重打擊,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的安定為我國學校武術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1950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在北京召開武術工作座談會,號召為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1952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武術被列為推廣項目。1954年,體育院系將武術列為正式課程,1957年國家體委與教育部針對北京、成都、武漢等體育院校提出將武術列為選修課的指示,1958年8月,國家體委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全國體育院校負責人座談會,強調要把武術列為體育學院必修或選修課程。1960年開始,全國各體育院校相繼成立武術系,武術作為專業課出現在部分院系,1961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武術》上、中、下冊,教育部組織修訂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將武術列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從此,武術中的拳、刀、槍、棍、劍、傳統武術、散手等運動形式在學校武術教育中得到傳承與發展,一系列政策的實施為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保駕護航,標志著新中國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在摸索中開啟。
1.2停滯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沖擊(1966-1976年)
1966年,由大、中學校的學生成立的“紅衛兵”組織蜂擁而起,打著“造修正主義的反”的旗號到處批斗學校教師,這場運動很快波及社會,在“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思潮下,武術被一度認為會影響社會風氣,且很多屬于封建迷信文化,是應該被打倒的文化糟粕。以“破四舊”的名義將大量武術經典古籍拳譜焚燒銷毀,眾多武術家被批斗迫害,如前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王子平先生,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而抄家等,在此期間,學校武術教育也興起“教育革命”,我國學校武術教育事業遭受了嚴重打擊,武術學科的知識體系被打亂,學校武術教育事業一度處于停滯時期。
1.3全面發展時期(1977-1996年)
1977年9月文革時期中斷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高等學校的武術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契機,1978年鄧小平會見日本友人時題詞“太極拳好”,簡短四個字卻充分肯定了武術中有著非常優秀的拳種值得弘揚與發展,同年,教育部組織編寫了大、中、小學體育課教學大綱,隨著大、中小學武術教材的問世,標志著我國從小學至大學武術教學內容的首次被確定,為學校武術課程內容的系統性、連貫性做了重要貢獻。1977-1996年學校武術教育開始步入全面發展時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武術資料的挖掘整理,1983-1986年,全國范圍開展開展武術挖掘整理工作。經過3年的努力,查明了全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129個,為今后的學校武術課程內容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其二,注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武術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要有專業高層次人才作為根基,繼1982年上海體育學院獲批武術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之后,北京體育大學等院校先后獲得武術專業碩士授予權,1996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上海體育學院設立全國第一個“武術理論與方法”博士學位授權點,標志著我國開始步入培養武術高層次人才的時代,為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高層次人才根基。
其三,體教模式的興起,1986年全國一些高校開始招收武術高水平運動員,創建學校武術運動隊,開啟了“體教結合”模式的探索,由此,業余體校、高校高水平武術運動隊、國家及省武術專業隊之間形成了一條龍的訓練網絡,豐富了高校武術教育的內容與價值,1996年第5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對學校武術運動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國家級、省級、市級學校武術比賽開始普遍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
1.4學校武術泛競技化時期(1997-2007年)
1996年,我國對《武術競賽規則》進行了修訂,此次《規則》中將裁判員分為兩組,分別對動作質量與演練水平打分,相對于之前《規則》的整體主觀打分有了質的區別,另外,此次《規則》起評分為9.8分,增設創新難度0.2分,滿分10分,武術開始朝向“高、美、難、新”方向發展,規則的修訂推進了武術的競技化,“1997年在意大利召開的國際武聯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了競技武術進入奧運會的設想,1998年國際武聯向國際奧委會遞交了競技武術入奧申請書。”2001年7月13日,北京獲得2008年第29屆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鑒于柔道與跆拳道分別于東京與漢城奧運會人奧的成功經驗,中國全力舉薦武術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03年,我國《武術競賽規則》的修訂確立了競技武術“高、美、難、新”的方向,將武術分解為3塊分別打分,其中動作質量5分,演練水平3分,難度動作2分,其中顯著的特點是增加難度動作分值,武術比賽的競爭激烈性與觀賞性顯著提高,也更加適應了西方競技體育“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文化,在武術競技化的大環境下,學校武術教育亦開始朝向競技化方向發展,截至2007年,全國共有40所高校招收高水平武術運動員,全國性及區域性學校武術比賽如火如茶開展,競技武術在學校武術中逐漸占據重要地位,學校武術教育開始由大眾教育向精英教育傾斜。
1.5武術的教育價值重新審視時期(2008年至今)
2008年是我國武術發展的重要分水嶺,武術未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引發了更多學者深刻思考武術后奧運時期的發展走向,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注重武術的人文教育價值:武術相對于其他體育項目具有獨特性,主要體現在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在培養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武術不應是一個技術概念、項目概念,而是一種身體文化,是一種可以用身體運動詮釋中國文化的極具生動的表現形式。”從技能運動到文化傳承的載體,進一步挖掘武術的人文教育價值是學校武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二,對學校校武術教學內容的積極探索,《關于學校武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研究》課題組對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52所普通中小學的武術教育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作為國粹的中華武術在中小學的開展很不樂觀,有70.3%的學校沒有開設武術課,有些學校不僅沒有增加武術內容,反而削減武術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項目。研究認為,目前學校開展武術教育的廣度與深度都十分欠缺,且泛競技武術的教育觀念禁錮著學生對武術的認識,武術教學內容改革迫在眉睫。
2我國學校武術發展的現實困境
2.1拳種林立與學時過少之間的矛盾制約學校武術發展
郭志禹在進行地域武術文化研究時,充分借鑒了地域文化研究領域中對中國地域文化劃分的研究成果,將中國武術文化劃分出:中州、巴蜀、吳越、齊魯、燕趙、隴右、荊楚、嶺南、關東、秦晉、閩臺、滇黔、西域、大漠14個武術文化區。中國地大物博,各區域的文化背景各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造就了林立的拳種,各區域均有自己群眾基礎好,習練普遍的拳種,但是,反觀現階段,武術在學校多被作為一門體育課程的價值屬性在發展推廣,與田徑、籃球、足球、排球等體育項目屬于并列關系,體育課所占比重本身少之又少,如今,武術又要與其他體育項目“搶時間”,沒有時間的保證,巧婦亦難為無米之炊,承載千年文化積淀的林立武術拳種在學校朝向流于形式、淺嘗則止的方向發展。
2.2造拳運動興盛,傳統文化流失
武術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其文化屬性,武術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是與中國傳統醫學、哲學、美學等緊密結合、一脈傳承的,拒絕其文化屬性便是忽略其文化傳承價值,無異于一項體育運動,武術講究形神兼備、內外合一:“形”為武術的肢體表達,“神”才是武術的內涵所在,“手、眼、身、法、步”為展現武術的外在,“精、神、氣、力、功”是武術的內在體現。近年來一系列武術教學內容在校園內興起,但現實問題卻不容小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武術操化,如今很多學校開始用武術操代替廣播體操,更甚至開展校際之間的武術操比賽,為了比賽追求新穎與別具一格,各學校開始編排自己的武術操,致使武術操種類繁多,武術與操已同類而語,且不說武術操推廣效果如何,單就武術進校園的這種方式就有待商榷,武術操是武術與體操的結合,是武術體操化的鮮活例子,武術操在校園推廣的越廣泛只能說明武術更加體操化,武術進一步操化只會加劇武術的衰亡。
其二,形式化,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推廣武術,曾經組織編排了“五步拳”“少年拳”“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初級長拳”“初級刀術”“初級劍術”“初級槍術”“初級棍術”等一系列套路,現如今又開始出現“形神拳”“健身短棍”等一系列套路,而其中的內容卻大同小異,均是由長拳、太極拳中的基本動作變化運動路線組成,傳統拳種的影子卻鮮能發現,這種流于形式的套路編排對于武術的真正發展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幫助。
3學校武術教育發展瞻望
3.1“一校一拳”與段位制和而不同,共譜校園武術教育發展新路標
繼2008年武術無緣奧運會競技項目開始,關于武術的重新審視與反思,反思的是中國武術在“走出去”的一次失利和競技化的迷失,審視的是武術文化身份與特色,此時,武術應該注重在國內“如何走”,只有在國內發展完善才能談進一步的“走出去”,在這種背景下,關于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走向出現了兩個重要的路標,第一個路標為國家體育總局為主線的進一步推動武術段位制進校園,2010年底《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開始陸續出版,并在全國數百所中小學試點,相對于之前武術段位制的推廣,此次的顯著特點是從“標準化”作為突破口進一步的推廣,“2011年6月中國武術段位制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武術段位制標準化管理體系主要包括管理方式標準化、考試內容標準化和操作模式標準化三方面。”段位制的標準化使得學校武術的內容與形式得到統一,學校武術教學得到進一步規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國內的學校武術教育有章可循,為學校武術的普及及推廣有著重要作用;第二個路標為教育部為主線的“全國學校體育武術項目聯盟”,2013年,該聯盟在成立大會上提出“一校一拳”的武術發展新思路,“一校一拳”的發展思路是“保持武術拳種多樣性、原真性活態傳承的有效策略;有利于武術拳種原真性活態傳承;有利于武術拳種多樣性傳承”武術段位制和“一校一拳”在學校武術教育的內容與目標上具有統一性,兩者皆注重武術的文化價值屬性,通過打練結合、突出技法與技術的方式,達到校園武術教育健康發展的目標,兩者在“和”的基礎上又有所不同,段位制側重點在于標準化,“一校一拳”側重于多樣性與個性化,但兩者并不矛盾,標準化不能否定武術的拳種意識,多樣性與個性化發展需要科學的標準化作為指導,可以說,在兼顧武術的多樣性與個性化的基礎上,以標準化作為實踐引導是未來學校武術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
3.2學校武術教育的理性認識:武術要摒棄文化自卑,不應文化自大,需要培養及強化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中國武術的形成和發展是浸潤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之中的,它具有典型的區別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顯著特征,“它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所創造的‘體育運動,是一個能夠通過身體運動實踐,來獲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八卦”的熏陶和認知,來把握中華民族所主張的‘內斂、和諧的文化要義,來體認中國人所倡導的‘倫理、教化的文化內核的一種文化形態。”所以,武術相對于西方體育運動是存在質上的區別的,但縱觀我國學校武術教育歷程,從建國后的照搬俄羅斯體育模式,將武術以體操的形式列入體育課,之后,西方奧林匹克文化的深入影響,有學者認為中西方文化應該交融,武術也應該適應時代需要,“西為中用”的思想潮流曾占據主流,但是,我們看到的結果是武術以改變自己的方式迎合奧林匹克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武術體現出的是文化自卑;中國武術從夏到晚清數千年的發展過程是在奴隸社會與封建制度的專治統治中度過,中華民族處于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閉環境,使得中華民族的人們性格偏內向,講究深沉含蓄,在這種大環境下,武術發展的核心指導思想為“中和”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面對西方奧林匹克文化時如果一味強調武術的博大精深,將武術僅停留在思想的層面,那么就是再一次將自己置身于封閉的環境之中,這種閉門造車式的思想是一種文化自大,當今社會,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之間充滿著文化認同與文化沖突,武術的發展需要理性思考,在既不文化自卑又避免文化自大的前提下,我們更應該努力去培養文化自覺,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的文化選擇的自主地為。”借鑒到武術,我們應該充分認識武術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理性認知武術的現實困境,在取精華去糟粕的實踐過程中保留武術的本真,培養及強化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真正實現自我超越,將武術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武術教育中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