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燕茶 張春燕

摘要: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為此,文章試圖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等方法結合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特點對高校武術課程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教學評價進行分析與研究,分別構建了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和學生學習評價體系,以期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武術課程 研究型教學 教學評價
1前言
21世紀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人才來源于教育,特別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綜合國力的競爭。2010年7月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改革創新、提高質量的指導方針。2011年十二五規劃綱要第七篇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發展中明確提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舉措要求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制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故此,研究型教學正是順應這一時代要求而提出的,它是與研究型大學、研究性學習、國家創新體系和高等教育改革高度契合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開展研究型教學是當前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學離不開評價,評價體系是高校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而教學評價體系的實質就是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給予一個相對準確的評價,而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其教學主體不再是教師而是學生,教師只是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角。因此,研究型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評價體系中學生將是考核的主體,評價主要體現了學生技能的掌握,知識應用的熟練程度。為此本文試圖通過對研究型教學評價體系的理論進行系統的梳理并結合高校武術課程教學的特點來探討高校武術課程中研究型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為研究型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2傳統教學與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本質分析
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接受、記憶和重復,其目的是傳授知識與技能,其教學過程是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與技能也即是人類間接經驗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系統的、完備的書本知識,強調學生了解本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掌握學科中前人已有的間接經驗,教學過程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在此過程中缺乏批判、質疑和創新。
研究型教學模式是指老師通過引發、促進、支持和指導學生的研究型學習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其重點在于重視學習過程,就是要通過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等學習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操作能力,在此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直接經驗的體驗。
3武術課程教學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構建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而所謂教學則是指教師和學生以課程內容為中介而進行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故教學評價也應在教與學兩個方面展開,即根據教學目標和標準,對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進行系統的調查,并評定其價值的優缺點以求改進的過程。教學評價是衡量教與學雙邊活動成功與否的一種機制,是檢驗教學效果的參考標準,是對師生最終考核評定的評價指數。
3.1武術課程研究型教學的評價特點分析
武術課程研究型教學評價是貫穿于研究型教學的全過程的評價,其主要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評價過程的全程性:相對于傳統的教學評價而言,研究性教學評價則更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結合,綜合發揮教學評價的形成性功能和總結性功能,并把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2)評價標準的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的開始階段學生的體育基礎、身體素質等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如果采用統一的標準來來對學生進行評價,這一方面不能取得學生學習效果的正確評價;另一方面不能體現評價的公正性,因此評價標準要具備一定的發展性,隨著學生身體素質、專項技能的提高,評價標準也將相應作出變化。(3)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因此評價的主體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或者學生小組。(4)評價內容的全面性:研究型教學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評價內容一方面要體現學生顯性的、可量化的行為指標,如運動技能的高低、體能的優劣、運動知識的掌握程度等;另一方面要對學生的學習參與情況、團隊合作精神、自身的鍛煉習慣、指導教學和訓練的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評價。(5)評價方法的多樣性:研究性教學評價應采用教師評價、學生小組評價、學生互評價、學生自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3.2武術課程研究型教學的評價體系分析
教學過程是由教學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部分組成,故此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也必須包含教師與學生二個方面。根據教學過程的實施原則本研究把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準備部分、課中實施部分及課后反饋部分,為此,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也是以這三個階段來進行教師與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
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分析:在參考眾多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型教學的特點對教師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如下指標設計。(見圖1)
首先,在課前(教學準備)階段,主要有以下四個二級指標: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設施準備、教學目標設計。各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如下:(1)教材分析.教材選擇的合理性。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把握;教材特色與創新。(2)學情分析:體育參與意識與態度;身體素質水平;技術技能水平。(3)教學設施準備:場地布局是否合理;器材是否滿足教學需要。(4)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目標設計有無針對性;知識技能目標設置的可控性。
其次,在課中(教學實施)階段,主要有以下三個二級指標: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各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如下:(1)教學組織: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學習氛圍組織情況;教學時間空間利用程度;課程結構的合理性。(2)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有無針對性;教學難點與重點的可控性;知識與技能的連續性。(3)教學方法:學習動機激發情況;提出問題的形式和內容的有效性;動作示范的準確性;錯誤糾正的及時性;區別對待因材施教。
最后,在課后(教學反饋)階段,主要有兩個二級指標;教學評價、教學效果。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如下:(1)教學評價:教學目標的完成性;學生技術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生對教師評價;學習小組對教師評價;授課班級對教師評價。(2)教學效果:學生體育意識提高情況;身體素質提高情況;學生對課程滿意度情況。
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分析:在參考眾多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型教學的特點對學生學習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如下指標設計。(見圖1)
首先,在課前(教學準備)階段,主要有三個二級指標:知識準備;素質準備;心理準備。各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如下:(1)知識準備: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儲備;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儲備。(2)素質準備:基本素質情況;專項素質情況。(3)心理準備:感知的有用性、責任感、宜人性。
其次,在課中(教學實施)階段:主要有六個二級指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運動參與、交往合作、技能掌握、教學指導。各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如下:(1)分析問題:分析問題的深入性;分析問題的精準性。(2)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性;解決問題及時性。(3)運動參與:自身運動負荷;主動參與情況;學習出勤情況。(4)交往合作:能否理解尊重同學;愿意與同學共同參與學習;樂于與同學教師交換意見。(5)技能掌握:技術能否靈活運用;技術動作結構合理性。(6)教學指導:動作講解是否合理;技術動作規范正確性;技術動作糾錯情況。
最后,在課后(教學反饋)階段:主要有兩個二級指標:自我評價;同學互評。各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如下:(1)自我評價:知識技能掌握情況;運動參與情況。(2)同學互評:同伴問學習配合情況;學習貢獻程度。
4結語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從研究型教學的視角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教學對過程中的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對高校武術課程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分別歸納了教師與學生的各自教學評價體系,為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