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許菲菲 林俊
摘要:文章以福建省莆田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及莆田市全國第六次體育場地普查試點工作為契機,充分發揮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的強勢作用,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宜居港城,全面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采用實地調和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分析法等方法,通過對莆田市社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現狀及服務體系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莆田市社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及服務體系存在民眾滿意率一般;場地建設資金投入不夠;資源不能共享等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就如何加強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配套建設及構建多元化社區健身服務保障制度體系,提出莆田市加強建設多元化社區體育設施及服務體系存在問題、措施與對策。
關鍵詞:建設多元化 社區體育設施 服務體系 研究
莆田體育歷史悠久,是著名的“田徑之鄉”“籃球城市”“武術之鄉”。2010年莆田成功舉辦14屆省運會后,莆田人民對群眾體育熱情空前高漲。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房地產開發的崛起,住宅小區應運而生。大多數居民搬進了高樓,居住條件大為改善,可是人們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生活節奏快,鍛煉時間少,“亞健康患者”越來越多。因此,如何推進全民健身,關注人民健康問題、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和公共服務網絡的構建等問題迫在眉睫。體育場地設施是實施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全民健身計劃”以及發展體育的硬件條件,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及服務體系更是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基礎條件。
1問題的提出
城市社區體育是指在街道辦事處的轄區內,以自然環境和體育場地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要對象,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區域性群眾體育。社區體育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作為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標志,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窗口和載體,社區的配套體育場地設施則是發展社區體育的基本載體,其相應建設直接影響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并影響著體育人口的增長。所以,社區體育建設問題是首當其沖至關重要的問題。研究如何發展多元化社區體育設施及服務體系對促進全民健身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莆田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及服務體系的現狀及分析
2.1居民對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配套建設及服務體系的態度
通過實地調查及卷調查表明,居民對社區現有的體育設施配套建設及服務體系表示“不滿意”“一般滿意”“比較滿意”“相當滿意”,比例分別為:22.3:36.9:26.3:14.5。其中居民選擇“不滿意”和“一般滿意”的比例相加(59.2)遠遠超過選擇“比較滿意”和“相當滿意”的比例相加(40.8)。可見居民對社區體育場地配套及服務所持的態度為一般。
2.2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配套建設及服務體系的經費投入
社區體育設施配套的主體,主要是街道居委會和住宅小區開發商。據調查,街道基本沒有專項經費投資于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近幾年來,主要依靠體育彩票公益金資助健身路徑及農民健身工程的建設。住宅小區壓縮體育場地設施,更無經費聘請健身老師指導,因此,莆田市社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及服務體系的資金投入現狀不容樂觀。
2.3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及服務體系的現狀與共享
(1)城鄉體育健身設施建設還不平衡。城市社區健身場地普遍較小,一些新建小區沒有規劃健身用地,缺少健身設施;健身器材數量較少、品種單一;在農村雖然實現“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00%覆蓋行政村,但還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健身需求,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有待于向自然村延伸。(2)體育健身設施維護管理還不到位。體育健身設施建成后,受贈單位管理和維護意識不強,一些健身設施損壞后未能及時維修和更換,影響使用,存在安全隱患。(3)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有待于加強。近幾年,市、縣(區)都加大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力度,在數量上有明顯增加,但在質量上還需要提高,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有待于進一步發揮。(4)國民體質監測服務機構不健全,監測服務不到位等原因制約社區體質監測工作。(5)現有的社區體育配套設施資源不能共享。據調查,體育場地開放時間不多,有些社區雖有些體育場地設施,卻僅供本區居民使用,而且布局不盡合理。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十分完好,但學校以外的人難以進入活動,體育場地設施不能共享,資源閑置與不足并存的局面比較突出。
3多元化社區體育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3.1多元化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的對策
(1)完善社區體育健身設施格局。以體育創強和小康體育村建設為抓手,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推動基層體育健身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社區群眾的體育健身條件,實現體育事業城鄉一體化發展。同時,出臺相應的政策意見,指導和規范新建小區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建設配套體育場地設施,組織開展全民健身示范小區創評活動,借此來推動新建住宅小區配套體育設施建設。(2)利用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的體育資源。推動學校體育設施在確保校園安全的前提下以適當的形式向附近居民開放,提高公共體育設施的利用效率,緩解群眾體育健身需求與體育場地不足的矛盾,實現資源共享。同時鼓勵企事業單位自建健身點、健身房,在滿足職工健身需求的同時,積極面向社會,實行市場化運作,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3)加強社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社區建設必須規劃體育及健身設施;切實推進全民健身計劃,加強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拓展經費籌措渠道,切實做好規劃和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社區體育設施網絡。城市規劃部門要將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并把社區體育設施作為公建配套項目,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建設一批社區體育設施精品工程;以高水平的體育設施服務于社區體育。按照“插體于綠(地)、插體于(廣)場、插體于(公)園、插體于景(觀)、插體于空(地)”的思路,在現有的綠地、廣場、公園等閑置地添置一些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體育設施,融健身于休閑之中,創造良好的體育生活環境。加強體育設施建設;配套體育設施不完善的住宅區、小區和單體住宅樓,充分利用現有的空場地資源,積極開發各種簡易的健身場所,滿足市民日常的體育需求。結合實際,建設一些占地較少、對地面要求不高的體育設施,適宜開展多種體育項目的活動場地。加大社區體育設施的改造、修繕力度;進行分期分批更換和維修。重點改造建成時間較長、磨損嚴重以及功能設計不合理、定位不準確的社區體育設施,更新存在安全隱患的陳舊設備,添置適宜不同群體的健身設施。(4)加強社區體育配套設施的管理力度。嚴格保護社區體育設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破壞、挪用、改變社區體育場地設施或規劃體育用地。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市、區(縣)、街(鎮)、居委會(村委會)四級社區體育設施管理體系,按照“誰使用、誰管理”的屬地原則,把社區體育設施管理工作的重點放在居委會、村委會。深入發動社會各界參與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形成合理使用、資源共享的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管理新格局。(5)加強社區體育配套設施的地方立法。《體育法》對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使用、管理等方面作了相應的規定。因此,建立社區體育配套設施的規劃和建設、社區體育配套設施的監督管理、社區體育配套設施的開放和使用、防止社區體育配套設施的被侵占、挪用和破壞、違法的法律責任等。
3.2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1)構建健身服務體系。加強組織網絡建設,以體育工作機構為依托,成立由轄區有關單位參加的“全民健身領導小組”或體育協會,建立單項運動協會,把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組織起來,促進各項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2)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是建設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重要措施。進一步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每年舉辦2-3期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培養二、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00人以上,選送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參加一級、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逐步建立一支熱愛群眾體育事業,具有奉獻精神和技術專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進行科學健身指導和組織管理的隊伍。(3)建立體質測試服務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市民體質監測系統,各個縣區體育行政部門與衛生服務中心相結合建立體質監測指導站。每年堅持開展體質監測工作,通過體質監測,了解市民體質狀況,檢驗體育鍛煉效果,培養一批合格的體質測試員,保證體質測試服務組織有足夠的專、兼職人員。(4)進一步加強體育科普知識和科學健身方法的宣傳,提高人民群眾對科學健身的認識。各新聞媒體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宣傳指導健身鍛煉方法,努力營造“我運動、我健康”和“科學健身、遠離疾病”的社會氛圍。
4創造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新模式
實現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新突破——在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中探索和創新,著力建設“小康體育”,并在改革中又尋求新的突破,在開放中開創新的局面:布局,從過去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向多功能群眾體育項目的布局發展:方向,從過去以戶外場地為主,向戶外、室內相配套的建設方向發展;規模,從過去以簡陋、單項型規模為主,向綜合型規模的建設發展;目標,從過去以城市為主,向鎮(區)、社區和鄉村的目標發展;標準,從過去以普通的、簡易的標準為主,向中、高檔次水平的標準發展;投資,從過去以政府一家投入為主,向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支持、體育彩票公益金補充的投資格局發展。
5結論
2009年10月頒布《全民健身條例》及2011年2月頒布《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以構建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群眾體育投入不斷增多,健身設施逐年增加。按照《莆田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等文件要求,再根據莆田的實際情況,構建具有莆田特色的公共體育服務網絡,實現全市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設施的覆蓋延伸,滿足全市人民群眾健身的基本需要,著力推進城鄉體育設施建設,持續推動各級政府履職、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狠抓基層基礎,抓住莆田市作為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試點市的契機,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關注社區體育建設,讓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進行體育健身活動,享受豐富的體育文化生活。努力創建體育組織健全、體育設施完善、體育活動經常開展、居民健康文明的社區,為建設美麗莆田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