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蔚

摘要:近年來,云南省邊境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在發展中仍存在貿易便利化水平低、企業競爭實力弱、產業結構不完善以及高素質人才缺乏等問題。據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改善交通運輸,提高貿易便利化;積極開拓市場,培育邊貿龍頭企業;加快工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外貿人才。
關鍵詞:云南省;邊境貿易;優勢
中圖分類號: F0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6-0027-02
一、邊境貿易發展現狀
目前,云南省共有邊境口岸23個,其中一類口岸16個,包括陸運口岸11個、航空口岸3個和水運口岸2個;二類口岸7個,均為陸運(公路)口岸。還有90多個邊民通道和100多個邊民互市點。邊境小額貿易所占比重較大,進出口商品1000多種。從圖1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云南省小額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全省邊境小額貿易額358億美元,占全省外貿額的121%。同時邊民互市也在穩步增長,2015年云南省邊民互市貨運量4711萬噸,貨值人民幣1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1%和 329%,邊民互市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100億元。
(一)區位優勢
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的邊陲,全省面積39萬平方千米,東西最大橫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900公里,北回歸線從云南省南部橫穿而過,國境線長達4060公里。國內與四川、貴州、廣西和西藏三省相鄰,國外與緬甸、老撾和越南接壤,并且與泰國、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國相距不遠。在與國外接壤的瑞麗、磨憨和河口地區還分別設有瑞麗姐告邊境貿易區、磨憨經濟開發區和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
省會昆明是西部第四大城市,僅次于成都、重慶、西安,是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大湄公河合作圈的交匯點,昆曼國際公路的起點。隨著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泛亞區域合作和“一帶一路”的建設,昆明更是成為了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和東盟開放的門戶城市,也成為了泛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推進點。獨特的地理位置,為云南發展邊境貿易提供了極大便利。
(二)資源與文化優勢
云南省氣候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等七個類型,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多樣化的自然環境與景觀不僅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文化旅游區,更為云南省帶來了豐富的物產。云南省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有色金屬王國”的美譽,全國162種自然礦產中,云南就有148種,其中錫、銅、金、鋅、錳、鎢、鐵、磷等都是對東盟出口具有相對優勢的礦種。
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也是云南發展邊境貿易的優勢所在。云南省自古以來便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其中16個少數民族跨境而居。他們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與周邊鄰國的民族極其相似,而且還互相通婚。云南周邊三國大約有140多萬華僑,大多經商、辦廠,積極從事各種貿易活動,這些都為邊境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政策優勢
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起成立的大湄公河區域經濟合作機制(GMS),使云南省與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跨境道路建設、跨境物流和金融保險合作更加深入。2001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確定了包括云南省等 19個省(市)在內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為云南省的對外開放和邊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更多的資金支持。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的《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2009年胡錦濤主席考察云南后提出的“橋頭堡戰略”,再次將云南省推向了改革開放的前沿。此外,在“一帶一路”和“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等新理念牽引下,云南省的邊貿發展更具活力。昆曼公路全線貫通,越南河內—老街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泛亞鐵路東線的蒙自—河口段通車,泛亞鐵路中線—中老泰鐵路全線開工建設,紅河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運行,勐納(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正式獲批等,為云南省的邊貿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邊境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貿易便利化水平低
雖然云南省邊境口岸城市經過多年建設,基礎設施得以明顯改善,口岸間的連接道路不斷拓寬、修繕,各口岸物流中心也在規劃建設中,但口岸城市建設進程緩慢,城市化水平低、運輸批量小、運輸停留時間長,除滿足基本運輸需求和低層次的物流外,對現代倉儲、國際物流和流通加工等業務仍無法完成,難以適應邊境貿易的發展需要,貿易便利化仍處于中低水平。
(二)企業競爭實力弱
邊貿企業是邊境貿易的主體,而云南省的邊貿企業大部分是民營的貿易流通企業,小部分是加工貿易企業,總體實力較弱,人才缺乏,組織化、集團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差。同時政府的扶持“門檻”高,國家對邊境貿易的政策較多變,銀行也對邊貿企業的貸款意愿提出更多的苛刻要求。不太寬松的發展環境讓大多數邊貿企業觀望思想嚴重,只能處于規模小、層次淺、低水平發展的階段,很難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立足。
(三)產業結構不完善
一直以來云南省的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出口額高于進口,但云南省的邊境貿易,仍以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農副產品、工業原材料和半制成品為主,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和加工貿易所占比重小。很多出口商品也不是本地企業生產,而是來自省外。例如在緬甸建設的邦郎水電站的主要設備均來自省外,變壓器來自重慶,主機購自哈爾濱等。可以看出云南省邊境貿易產品結構單一、規模小、出口創匯能力和競爭力都比較弱,沒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產業結構需調整。
(四)高素質人才缺乏
邊境貿易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尤其需要既精通外貿知識,又熟知當地狀況,并且無語言障礙的復合型人才。而云南省在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比較落后,由于地處邊陲,教學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遠不如東部沿海地區,加之多數邊境城市條件艱苦,即使引進了人才也很難留住。
四、對策建議
(一)改善交通運輸,提高貿易便利化
健全、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是邊境貿易發展的前提。云南省應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推動邊境城市的發展和出入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發揮邊境口岸城市在國際大通道中的重要節點作用。在國家扶持建設云南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國際大通道的背景下,應積極爭取國內外對出入口岸所在地的縣鄉公路的投資改造和沿邊公路的建設,克服交通瓶頸,為沿邊經濟帶的建設發展奠定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推動云南省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更有效地進行資源互補和跨境監管合作,促進邊境貿易的縱向發展。
(二)積極開拓市場,培育邊貿龍頭企業
云南省要在邊境貿易中有所突破,必須密切注意周邊市場的變化,實施多元化的市場戰略,積極開拓新市場,同時關注邊貿企業的發展,加快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可以選擇一批具有產業優勢、經營管理規范、發展前景好的企業作為龍頭企業進行重點培養扶持,再由他們來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改革創新。
(三)加快工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
借助 “一帶一路”與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的良好時機,云南省應利用自身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不放松農副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的同時,大力促進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工業園區、經濟合作園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設,努力發展綠色、環保、創新型的產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科技含量和競爭力,真正做到“以貿促工,以工推貿”。
(四)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外貿人才
一是要重視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大教育投資和校企合作,培育本土的人才。二是要利用優勢、特色項目及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各級政府應做好大項目的人才引進和管理工作,打破人才任用的身份限制和地區限制,對高層次的人才在就業、生活等方面都應該給予優惠和照顧。三是要加強與周邊國家地區政府及國際組織的溝通協作,通過交流互訪、語言文化訓練和經貿合作等促進人才的交流和培訓,提升外貿人才能力。
[參考文獻]
[1] 常文娟關于邊境貿易的重新思考[J]統計與決策,2010(6):124-126.
[2] 張必清云南邊境口岸經濟發展分析[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3(7):8-15.
[3] 鄧道勇云南邊境貿易區處境尷尬[N]中國經濟時報,2010-2-4.
[4] 劉光溪,陳嘉祥云南省全面對外開放的建設發展規劃[Z]2011,6.
[5] 張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視閾中云南的機遇與挑戰[D]東北財經大學,2011.
[6] 張麗君,鄭妍云南邊境對外貿易成就、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4(2):43-51.
(責任編輯: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