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萍 茍祥煜



如果說在去年年會上,我們聽聞VUCA時代的來臨以及它所帶來的危機與挑戰,那么此屆年會很大程度上為我們指明了應對危機、迎接挑戰的方向。我們逐漸明白了,這條途徑的關鍵詞就是“挑戰一轉型一創新一人才”。
2014年的南京、2015年的深圳、2016年的上海,每年的春夏之交,都會有一場有關人才發展的饕餮盛宴。作為一家來自西部的家具企業,我們公司不僅培訓部門聚焦于此次年會,整個人力資源板塊也積極關注并參與其中。今年,我們9人齊赴上海,各擇重點分工聽課,師人長技,改進思維。
如果說在去年年會上,我們聽聞VUCA時代的來臨以及它所帶來--的危機與挑戰,那么此屆年會很大程度上為我們指明了應對危機、迎接挑戰的方向。我們逐漸明白了,這條途徑的關鍵詞就是“挑戰一轉型—創新一人才”。
以轉型應對挑戰
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家電巨頭或是互聯網BAT,在大變革的時代,誰都無法遠離外部商業、經濟環境所帶來的壓力。TCL副總裁、TCL大學許芳校長談到“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行業界限日益模糊,跨界與融合成為無法回避的主題”。無獨有偶,蘇寧新產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心殷霞總監在演講中也提到“其實很難定義蘇寧到底是怎樣一家公司”。可以看出,轉型期的企業首先面臨跨界與重塑管理的挑戰。
其次,企業競爭正從傳統價值鏈轉向生態圈的構建。來自“很多人看不懂的樂視”的樂視大學馬成功副校長強調企業必須從生態的角度看待員工、團隊和組織的成長。樂視的商業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桎梏,成為當下生態商業模式的典型代表,對此我們應當懷著敬畏之心,去觀察、去思考、去學習,乃至去嘗試。
最后,人是環境的產物,組織亦是如此。當外部環境發生改變,組織也不得不進行自我更新與完善。GE大中華及蒙古地區CLO兼克勞頓校長譚亮先生的提問最為發人深省:“124歲的GE轉型做創業小青年,元芳,你怎么看?”一個自道·瓊斯工業指數1896年設立以來,唯一一個至今仍在指數榜上的企業都開始談轉型了,其暗含的緊迫感與危機感,是我們每一個身處經濟組織中的人都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以創新支撐轉型
此屆年會的主題是“創新加速人才發展”,個人理解其核心含義在于:在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方面必須具備創新的思維,使用創新的方法,借助新的技術手段。其中,本次年會也集中探討了腦科學、VR、AR等科技發展的熱門技術。
美國腦科學專家Andr eVermeulen、澳大利iGrow聯合創始人Ella Zhang等專家分別向我們展示了腦科學,特別是神經科學在領導力發展、教練技術領域的最新的實踐。這些研究與操作,是對教育心理學的進一步深化,是從生物學的角度對人類學習的進一步探索,是學習過程中關注人性的一次回歸。
筆者之一是學計算機出身的,在校期間就接觸過虛擬現實在空間導覽、機械操作模擬、產品展示等領域的應用。幾年前進入培訓領域后,發現這樣技術并不被業內廣泛接受。此次年會上,有培訓服務商展示穿戴式VR設備在培訓領域的應用,雖然未必能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虛擬現實,但能在這樣的正式場合與廣大企業培訓者見面,也極具前瞻性和指導意義。
創新不僅僅是技術革新,它還囊括了商業模式創新、組織結構創新、文化創新等內容。我們認為,對于組織轉型而言,創新是唯一的解決思路。反過來說,企業的轉型也等同于一種創新。
用人才保障創新
“突破轉型,人才先行”,TCL大學許芳校長一語道破轉型的必要條件就是“人”。我來到以領導力發展、人才梯隊建設、績效改進、企業大學建設為主題的分享現場,許多項目讓我過目不忘。
TCL大學的“轉型突破、鷹旅戈行”深度體驗式項目,將管理團隊凝聚在共同的愿景和價值觀上,在企業轉型的關鍵時刻,讓即將扮演重要角色的個體產生共振,認識自我,突破自我;在柒牌大學莊進城校長分享的“買手人才梯隊項目”中,通過勝任力模型搭建、與業務部門協同建立選育用留機制,在買手項目正式提上業務日程之前,就已經預見性地進行人才培養的準備。
創新的主體卻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人。唯有從人材中選出人才,并通過持續不斷的智力投資,使人才不斷增值,才有可能為企業的持續創新提供不竭的智慧資源。
見賢思齊任重道遠
明珠家具第一次參加中國企業培訓與發展年會時,還是三年前。當時我們看到了自身培訓理念、方式與優秀企業的差距,“學習運營”“產品思維”“學習體驗”等名詞與實踐也是第一次進入我們的視野,在感覺新鮮的同時,也充滿了改變與創新的力量。通過三年的實踐,我們的培訓終于進入到產品化運營、在線學習、混合式項目設計、學習體驗設計的軌道上來。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教訓,但是我們相信前行始終是正確的方向。
此次參加年會我越發覺得,在VUCA的時代,變化已然成為常態,創新永遠沒有止境。再時尚的思維、再熱門的學習工具、再炫酷的技術,都只是過程,不是起點。作為企業培訓從業者,創新的起點和結果應該是對企業文化的傳承、對企業戰略的支撐、對業務開展與員工成長的支持,用年會上美國安迪曼咨詢總裁胡麗博士的一句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