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郭春榮 干秋燕 趙思晴 陳俊
摘要:我國人力資源供給豐富與短缺并存,表明當前我國人才鏈與產業鏈不協調,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發展缺乏科學定位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人才培養結構與人才需求層次不匹配,高校與企業缺乏協作導致人才培養難以協同。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動態耦合關系提出以下對策建議:高等教育應依據產業鏈價值體系動態科學定位;適應新產業新業態,培養新型人才;高校與企業共筑人才培養工程。
關鍵詞:人才鏈;產業鏈;耦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6-0139-02
產業結構的變動終究將回歸到就業結構的調整上[1],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協同性與統一性,即人才鏈與產業鏈之間是動態耦合關系。長期以來,我國人才鏈與產業鏈內在的統一性被割裂開來,產業發展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都在按照自身軌跡運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力資源供給豐富與短缺并存[2],即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人難問題并存。本文對這一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促進我國人才鏈與產業鏈協同有序發展提供參考。
一、我國人才鏈與產業鏈割裂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重視學科自身邏輯發展及學校教育需要,忽視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盲目性,導致高校學科專業嚴重趨同,追大求全現象嚴重,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直接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實際上,高等教育供給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是矛盾統一關系,即動態耦合關系,如果供給忽視需求,必定會造成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問題。
(二)人才培養結構與人才需求層次不匹配
目前,我國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發展仍處于產業鏈低端,表現為對低層次的就業人員需求較大,對管理等高層次人才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抑制了中高層次人才的就業空間,而且影響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同時,我國大多數高校人才培養結構趨同,與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層次難以匹配。
(三)校企缺乏協作
發達國家往往采用高校與企業聯合的模式培養人才,如起源于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并由滑鐵盧大學成功引入的全球高素質人才培養的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教育模式就是高校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成功典范。但我國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缺乏協作,多數還是各自為政,相互間缺乏合作的主動性,兩者即使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但由于種種原因往往持續性差、缺乏體系,成效甚微。
二、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動態耦合的對策建議
(一)高等教育應依據產業鏈價值體系動態科學定位
人才鏈與產業鏈的內在耦合關系決定了我國高等教育應當依據產業鏈價值體系進行動態科學定位,將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與職業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無縫對接[3],實現結構有序調整、質量穩步提升的內涵發展。例如,基于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發展中對高素質應用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決定》指出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擴大高等職業院校招收有實踐經歷人員的比例。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學習成果互認銜接。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十三五”規劃再次明確指出:“要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應根據產業價值鏈體系的現實發展進行科學定位,推進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基于堅實智力支撐的產業可持續發展態勢。
(二)適應新產業新業態,培養新型人才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改革,優化產業鏈、提升產業鏈績效是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必然戰略選擇。如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企業的崛起均基于技術突破與創新并依托產業價值鏈整合與分解,在不同領域與產業價值鏈條上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創新。產業在分解與融合過程中催生了新業態,引發了對跨境電子商務、網絡金融、風險管理等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應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積極引導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以新產業新業態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激發人才培養活力,形成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相依相持的穩態。
(三)高校與企業共筑人才培養工程
高等教育優化人力資源結構、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是時代賦予高校的使命[4]。同時,高素質勞動力注入產業鏈低端可以提高產業升級的速度。因此,產業體系與教育體系的發展實質上為協同工程,高校應與企業真正發揮產學研合作功能,共筑人才培養工程。不同類型的高校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目標采取不同的策略,對于“985、211”工程院校,應努力發揮協同創新功能,與高新技術企業聯合,將高校的科研與企業的研發進行有效集成,形成兩者相互響應機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在為高新技術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對于新建本科院校,應當致力于發展應用型教育,培養一線亟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學技術知識又具有較強專業技能,能把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對于高等職業類院校,應當努力培養中小企業及大型生產加工、服務企業所亟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滿足此類人才需求的同時為我國提升工業及服務水平奠定扎實的智力基礎。如此,由技能型、技術型及研發型人才構成的服務于產業價值鏈的人才鏈架構才有望實現。
[參考文獻]
[1]陳果佛山市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結構的影響研究[D]暨南大學,2006.
[2]辜勝阻,王敏,李睿就業結構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與調整[J]教育研究,2013(5).
[3]鄧寧推進產教無縫對接 服務產業轉型升級[J]廣東合作經濟,2014(3).
[4]楊林,汪海寧,邵曉晨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是否滿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人力資源需求——基于青島的實踐[J]勞動經濟評論,2015(1).
Abstract:The abundant suppl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shortage exist side by side in our countr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talent chain and industry chain are not coordinat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acks scientific orientation leading to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market dem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mismatch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structure and demand level. In addition, the lack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leads to the difficulty in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dynamic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carry on dynamic scientific positioning based on the value system of industry chain and adapt to new industries and new formats to develop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means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uild a talent training project.
Key words: talent chain; industry chain; coupling
(責任編輯:郭麗春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