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琴
摘要:通過對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現狀的分析,總結了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對策建議:提高對資產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在明晰產權基礎上構建較完善的資產監管體系;把好資產入口,做好資產配置工作;加強資產日常管理。
關鍵詞: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資產配置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6-0156-03
事業單位是我國第二大社會組織,范圍覆蓋各個行業,在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事業單位的資產是國有資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諸多原因,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仍存在許多不足,需進一步改進與提高。作者結合工作實際,在收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對事業單位如何進一步加強資產管理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為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改革提供借鑒。
一、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現狀
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施行后,各級各類事業單位對資產管理的重視程度和管理水平均有所提高,但資產管理現狀仍不容樂觀。
(一)資產產權不夠清晰
1資產所有權不夠清晰
部分事業單位在歷史沿革中的管理體制發生變化,投資主體具有多元化的特點,這導致單位資產的產權關系復雜。特別是涉及中央與地方、行政與事業、全民與集體和職工等投資主體形成的資產,產權關系更加復雜,難以分清。如某事業單位駐外辦事處使用的房產,當年由原煤炭部以煤炭投資公司名義出資購買,該單位無任何購房手續,至今未辦理房產證,產權關系無法明確。
2資產占有使用權不夠清晰
從部分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情況來看,有些資產日常的占有使用由所屬單位行使,但其產權卻仍屬主管部門或系統內其他單位,在出現產權糾紛或承擔費用損失等問題時,就會相互推諉扯皮,管理責任難以落實到位。如某事業單位是在機構改革時,由多個部門組合在一起成立的規模較大的廳級單位,原主管部門下屬事業單位眾多,相應的房產也較多。該事業單位雖然產權歸屬到新成立的單位,但資產仍然由原單位的下屬單位進行出租,甚至有的單位將出租收入在賬外核算管理,造成資產管理問題較多,出現問題時追責、問責較難。
(二)資產配置不夠合理
1資產配備標準不統一
從目前的管理體制來看,事業單位資金來源于本級財政投入、上級主管部門撥入以及自籌。因此,事業單位資產購置的資金來源較多,加之未實行資產的定額管理,造成資產配置標準不夠統一,部分單位資產配置比較隨意。如某事業單位國家撥付的專項資金較多,各業務機構的資金較充裕,購置臺式電腦后又購置了筆記本電腦,兩年后又重新購置一批,造成資產浪費。
2資產分配不均
由于當前的資產管理體制,未做到資產配備與事業單位承擔的業務量相匹配,造成各單位之間的資產配備水平不一。如有的單位職工不多,卻占用大面積辦公樓,剩余面積或是閑置或是用于出租,而有的單位卻需要花費大量財政資金租賃房屋辦公;有些部門盲目追求辦公設備、家具等的“高大上”,造成許多仍具使用功能的設備和家具大量閑置,而有些部門則辦公設備落后、家具陳舊,導致資產分配不均。
3資產缺乏平衡調劑機制
由于資產分配不均,導致閑置資產無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資產緊缺的單位又無資金購買,造成浪費與緊缺并存的局面。如有些單位利用其管理特權或收費職能,通過占有的資產進行創收,對資產調劑抵觸較大;有些單位資產購置時未入賬,使財務或資產管理機構對資產的管理失控,無法平衡調劑,優化配置更是無從談起;在管理體制上,各主管部門、單位各管其自身資產,部門之間、單位之間共享程度較低,影響了資產的調劑使用。
(三)管理體制不夠健全
1財政部門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
財政部門內部預算管理機構負責資產的配置,而資產管理機構負責資產的處置,相互間銜接不夠緊密,未能充分做到“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相結合”。在對預算單位開展部門預算管理之后,財政部門的預算管理機構管理資金,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具體管理事務,但財政部門的預算管理機構無法監管到單位購置的資產是否真正需要配置、配置多少等,易出現盲目安排或重復安排。
2資產使用部門管理體制不健全
有些單位對資產管理重視不夠,未建立專門機構、設置專門崗位進行具體的資產管理,造成誰都管、又誰都不管的局面。由于職責不清、職能交叉,使單位基礎工作薄弱、家底不清、賬實不符、賬外資產大量存在等現象相當普遍,有關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規章制度也不能得到有效落實。
(四)資產風險不易控制
由于一些單位管理層存在著“重資金、輕資產”的思想,資產管理水平滯后,不能很好地對資產流失、損失風險進行控制。如有的單位往來款項清理不及時甚至發生壞賬,實物資產處置不按規定履行相應程序,對外投資具有隨意性、不執行集體決策等,造成資產流失較嚴重;有的單位未明確資產的管理責任,交接制度不能有效執行,造成部分資產流失無法問責;有的單位資產丟失也無人問津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還有些單位對責任人不報告、不處理,更談不上追償或問責;有的單位仍存在先處置、后報批,對資產出租等行為不按規定程序對外公開招標等隨意處置行為。
(五)管理制度不夠規范
制度是約束權力、強化管理的重要屏障,制度不完善、制度執行不到位,極大地制約了資產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有的事業單位缺乏資產管理審批制度,未能依據《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并結合單位實際制定相應的資產審批制度,使資產管理處于松散狀態;有的單位資產的日常監督管理制度空白,缺乏對資產管理全過程的有效監管制度和定期資產清查規定;有的單位資產會計核算方面的制度不能與時俱進,無法與資產實物管理同步,賬面數字真實性不強;有的單位資產管理的考核和問責制度也未建立,對資產如何管理、應達到何種標準、出現問題如何處理等方面缺乏具體標準和方法。
二、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層對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有些單位的管理層,特別是主要領導,存在著“重資金輕實物、重購置輕管理”的思想,工作中只關注爭取資金、如何解決資產的資金出處,對資產如何管理、如何核算、如何做到不流失等并不關心,對資產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關注不夠,使資產管理工作比較薄弱,資產的風險和低效成為一種通病。
(二)對資產管理制度建設重視不夠
單位資產管理不到位,大多是未真正把資產管理權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有些單位是因為未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有些單位是有制度但執行不到位,造成制度有無一個樣、制度執行好壞沒區別,造成資產管理水平不易提高。
(三)會計核算特點易使資產管理不到位
事業單位在資產會計核算中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對資產的核算要求與企業不同。如資產計提折舊方面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也不需要進行成本核算。為此,資產的損耗、損失甚至浪費都不能從日常的會計核算資料中具體、詳實地予以反映,因而資產的后續管理容易被單位領導忽視。
(四)資產管理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
不少單位資產管理人員并不是專業、專職人員,有的還是財務人員或是其他科室人員兼職管理,導致工作中發生資產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人員未盡到應履行的職責等情況。另外,財政部門或主管部門認為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業務簡單,往往不開展有關業務培訓,使得資產管理人員的素質提高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單位資產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外部監督機制不健全
近年來,財政審計等部門除了會計監督或是組織專門的資產管理檢查外,更注重的是預算或財務收支方面的管理,對資產管理的監管力度明顯不足;發現問題的處理、處罰和處分,也存在偏松、偏軟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產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加強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對策建議
針對資產管理的現狀,結合工作實際,為進一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可重點從以下方面做好資產管理工作。
(一)提高對資產管理重要性的認識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只有認識到位,才能把工作做好。事業單位應切實提高資產管理認識、轉變觀念,真正做到“打破常規、尋求突破”。在工作中應樹立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融合、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相結合、提高資產使用效率與加強調劑相配合等新的資產管理理念。同時,要與其他財政改革配套進行,做到積極配合,互相促進。
(二)明晰產權,構建完善的資產監管體系
要對事業單位資產進行徹底的清查,進一步理清資產的產權關系,明確相應的責任。嚴格按照國家出臺的法律法規,明確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管理權。各級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事業單位應嚴格按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既有分工、又有配合,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不斷建立和完善“財政部門-主管部門-事業單位”的三級管理體系。其中各級財政部門代表各級政府履行對事業單位資產全面、綜合的管理職能,負責制定有關的政策和制度,履行監管職責并加強執法檢查;各主管部門負責對本部門所屬事業單位的資產實施具體的監督管理,具體制定資產管理的詳細辦法,組織對事業單位資產進行監督檢查,按規定權限審核或審批有關資產購置、處置事項,負責本部門內的資產平衡調劑;事業單位負責對本單位占有、使用的資產實施具體管理,負責資產的驗收、保管、使用、管理等具體工作,并對資產的風險和高效負責。
(三)把好資產入口,做好資產配置工作
各級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要把好資產配置環節的關口,做到既要辦好事業、節約資金、又要提高資產效益效率,實現資產配置與事業單位職能的最優匹配。
一是制定完善的資產配置標準??茖W合理的資產配置標準對規范單位資產配置、降低行政成本、解決資產配置不公、禁止鋪張浪費具有重要意義。財政部門要在充分調查、摸底并具體研究的基礎上,對單位按行業、類型、規模進行劃類分檔,結合部門預算管理工作,確定具體的資產配置標準。主管部門和具體事業單位也要針對行業和單位實際,提出具體實施意見和建議。具體推進和實施時,可以先點后面、逐步推開,最終實現全部單位執行資產配置標準,實現配置公平,徹底解決單位之間資產配置不勻的情況。
二是通過設定前置性審批環節,嚴格資產配置審批。各單位應在每年編制部門預算前,開展單位資產購置審批工作。對有配置標準的資產購置,要摸清底數,超過標準的資產在部門預算中一律不予以安排;對沒有配置標準的資產購置,首先要看是否能在行業內、單位間進行調劑,提高資產配置效率??砂凑铡罢{劑—承租—購買—新建”的順序配置資產,推進資產平衡調劑和整合共享。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同意購置的資產,要嚴格執行《招投標法》和《政府采購法》,事業單位要按照內部控制的要求,進行資產購置、審批和使用等職權的相互分離,大額資產購置還要履行集體決策程序。
(四)加強資產的日常管理
一是認真落實資產清查制度。為全面真實、準確完整地反映事業單位資產規模、結構和布局情況,需要事業單位摸清資產家底,真正建立和落實資產清查制度,做到賬物相符、賬賬相符、賬卡相符。首先要了解單位基本情況和財務狀況,詳細了解實物資產的數量和金額,為編制部門預算、完善管理奠定基礎。其次要全面核實單位的各類債權和對外投資,了解對方的財務狀況、經營管理、償債能力等基本信息。
二是建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事業單位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發和推廣使用工作。事業單位要在資產清查的基礎上,將各類資產的基礎數據錄入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對日常發生的購置、調入、調出、出售、報廢等引起的資產增減變動情況及時全面地錄入系統,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與地方、財政部門與主管部門和事業單位之間的國有資產動態管理信息平臺,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和飛躍。
三是加強資產購置、驗收、使用和保管。要按照內部控制的有關規定,建立健全貫穿資產管理全過程的各項制度。資產購置、驗收、使用和保管要規定具體工作流程,涉及的各有關部門要有明確授權,各個環節要設置不同的崗位,要由不同的人員來履行不同的職能,確保資產的日常管理落實到位。
四是做好資產處置審批。資產處置是各單位、部門對其占有、使用的國有資產進行產權轉讓及注銷產權的一種行為,主要包括無償轉讓、出售、報廢、報損等。事業單位應區分實物資產、債權、對外投資的不同處置方式,采取相應控制措施,確定資產處置的范圍、標準、程序和審批權限。處置時,要嚴格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履行必要的審查批準程序,及時處理賬務,避免賬實不符。
五是做好資產收入管理。事業單位資產數量較大,產生的各類收入較多。其中:資產出租、出借和擔保等取得的收入以及對外投資收益,應當按照規定實行綜合預算管理,在單位賬內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實物資產、債權和對外投資等按規定程序處置后產生的收入屬于非稅收入,應繳入本級財政,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在當前各項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之下,只有進一步明確事業單位資產的管理體制,細化和落實各主管部門、各單位的資產管理職責,全面規范資產的各項管理,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對其實施有效監管,事業單位資產的管理水平就會有大幅度的提高,其資產的管理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對進一步推進財政改革和事業單位資產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董博雯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