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亮 路丙輝
摘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研究對象,“思想能力”是指能夠掌握和運用一定思想方法,認識、分析和解決價值方面問題的主觀條件,是一種具有突出思想性和價值指向性的高層次、綜合性能力。主要表現為主體對思想價值觀的理性識辨、選擇和堅守。“思想能力”論題的提出,一是出于對大學生應對實際問題的現實考量,二是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理論審思,三是受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方面新論點的啟發。培育大學生的思想能力應著力于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科學的思想方法、激發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關鍵詞:思想能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思想方法;理想信念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6000604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領域和典型樣本,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效應。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那么,做人的思想的什么工作呢?基于現實和理論的慎思,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發展人的思想,要著力做好提升人的思想能力的工作。本文試圖將眼光聚焦于人的思想發展,以“現實的個人”為邏輯起點,從人本身出發,把關乎人的思想發展核心的“思想能力”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提出和倡導思想能力及其培育的問題。
一、“思想能力”問題的提出
雖然“思想能力”并非一個新詞匯,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意義頗大。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引入“思想能力”問題,一是出于對大學生應對實際問題的現實考量,二是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理論審思,三是受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方面新論點的啟發。
成長問題最貼近大學生實際,也是大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關注大學生在個人成長中遇到的思想問題,事關重大。現實生活中,每個大學生都要面臨來自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倫理和個人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且都必須做出相應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進而樹立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等思想價值觀念。面對當今世界風起云涌的社會思潮的沖擊、“說不清,道不明”的社會倫理現象以及自身在生存、發展等方面的人生選擇,思想稚嫩的大學生往往無力“抵抗”,而時常感到迷茫無助,不知所措,最終陷入思想困境。如何破除這些現實而重大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最大化地發揮?這成為一個擺在每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難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以“授人以魚”的方式窮盡所有問題,不可能以改變客觀存在的方式直接作用現實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可能“取而代之”,化身受教育者直面問題,而只能樹立“授人以漁”的理念,向受教育者傳授從根本上解決思想問題的“真經”,即增強人的思想能力,以思想的力量消解“認知上的矛盾、情感上的糾葛、意志上的進退和信念與信仰上的抉擇”[1],幫助他們開解思想困惑,祛除思想之苦。
相對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發生著由工具理性向人本身建設,由“教育”人向“幫助”和“發展”人的方向發展的重大轉變。由于這種轉變以“現實的個人”為出發點,更加關注人的思想健康,關照人的思想發展,從而成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點。人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終目的及其標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上更加關注人的發展。依社會宏觀看之,自由而全面地發展是人的發展的最高形態,“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據學科微觀視之,人的發展質為人之思想的發展,歸根結底乃人的思想能力的發展。人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理的發育與保健、社會身份和地位的提高,也包括精神世界的提升與完善,其中精神性的發展是關鍵。思想能力既是人們精神王國的核心,又是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所要承擔的任務就在于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能力,發展人的思想,促進人的思想解放和思想成熟,這既是實現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任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題中之義。
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建設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自身發展的瓶頸。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說道:“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在范式的不斷轉換中實現自己的前進的。”[3] 轉變研究范式已成為促進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的共識。近年來,以張耀燦先生為主的一批學者正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學范式”轉換的研究,主張從人自身的建設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角。這一研究已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受此啟發,筆者以“現實的個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認為人的發展在于成長,成長的關鍵在于思想上的成熟,而思想成熟則得益于思想能力的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促進大學生思想上的成熟。為此,我們把關乎“人的根本”和“全部尊嚴”的思想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研究對象,把思想能力培養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論題和破解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難題的一條探索性思路。
二、“思想能力”及其主要語義
從詞性上看,作為一種活動,“思想”是主體的認識活動過程,是一種精神或社會意識現象;作為一種結果,“思想”是認識活動的結果,即人們對事物的觀點、看法、態度的總和,集中表現為一定的理論或理論體系。“能力”在狹義上是指人確立對象性關系及實施對象性活動時體力的、智力的、心理的、觀念的條件或功能。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視角,綜合“思想”和“能力”的內涵,我們姑且粗略地把“思想能力”定義為能夠掌握和運用一定思想方法,認識、分析和解決價值方面問題的主觀條件。
這里需要強調兩點:一是這個“思想能力”的“思想”既不同于感覺、知覺、記憶、情感、意志等心理學概念,又有別于與感性相對的人的理性認識活動及其結果,而主要指“經過理性反思”的價值范疇。因此,思想能力既不等于“心理能力”,又區別于“價值中立”的“理性能力”。然而,思想能力并不排斥“心理能力”和“理性能力”。相反,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合乎理性的認知能力是增強思想能力的必要條件。思想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心理能力”和“理性能力”基礎上的一種高層次、綜合性能力。這也集中表征了思想能力突出的思想性和價值指向性。二是思想能力旨在解決“思想方面的問題”而非其他方面的問題的能力,語義重心在“思想方面”的問題。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思想的樣式和形態多種多樣,價值這條主線或隱匿或顯現地存在于人們形形色色的思想之中。不論是涉及關于人的問題,如人性、美德、生死、境界,還是論及社會的問題,如自由、平等、博愛、法制、民生,其核心都是價值問題,都表現為一定的價值觀。[4] 因此,思想能力的核心在于“價值能力”,主要表現為主體對思想價值觀的識辨能力、選擇能力和堅守能力。
任何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必須遵循其自身的邏輯,沿襲自身的歷史,承載自身的態度體系與價值取向,并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其他思想觀念的影響。對一思想的認識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方法,歷史和辯證地分析問題,把握問題。面對思想的多樣性、價值的多元化,需要思想者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增強思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在紛繁復雜的思想交織中判斷是非、明辨善惡、區分美丑,明確什么是正確的,應該堅守和擁護什么,什么是錯誤的,應該反對和抵制什么。
在各種選擇中,思想的選擇最為困難也最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選擇什么樣的思想,就是選擇什么樣的價值觀和人生道路。思想的選擇能力是思想主體基于自身的需要和追求對某種思想觀念的權衡與取舍。一方面表現為對正確的思想或價值觀的積極認同和接受,另一方面表現為對錯誤的思想或價值觀的自覺抵制。理論上,選擇正確的思想觀念似乎不是什么難事,但在現實中,正確思想的科學性和崇高性往往被論證方式、主體需要和思想觀點的相對性、發展性和有限性所遮蔽,因此,即使是正確的思想,也難免遭遇如“正確,但我并不接受”的尷尬。
思想的堅守力表現為對價值觀秉持的連續性、穩定性和一貫性。具體指思想主體面對思想本身的復雜性、變化性以及多種并存的思想觀念,能夠以堅強的意志品質為基礎,以堅定的信念為支撐,防止錯誤思想的侵蝕,自覺抵制不良思想和思想的不良傾向,堅守正確的價值取向。思想的堅守力還表現為對已經實踐檢驗認定為正確的問題,能夠旗幟鮮明地擁護;對已經實踐檢驗認定為錯誤的問題,能夠態度堅定地反對;對有待探討和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能夠堅持原則和底線,大膽質疑,詳細分析,嚴肅對待;對具有重大和根本性的問題,能夠毫不含糊,立場堅定,身體力行。
三、大學生思想能力培育的著力點
判斷和評價一個人思想能力的大小、強弱,一要看思想的方向,二要看思想的方法,三要看思想的高度。正確的價值觀念、科學的思想方法、崇高的目標追求是提升思想能力的方向標、保護欄和指明燈。由此我們認為,大學生思想能力培育的著力點在于引導正確的價值方向、培養科學的思想方法、激發崇高的理想信念。
首先,引導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價值觀是人生“總開關”的“核心按鈕”,引導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對提高人的思想能力,促進人的發展方面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對“無意義”的引導。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以空虛、焦慮、厭倦、糾結、恐懼為主要癥狀的“精神危機”。面對生活意義的“塌陷”、人生價值的失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眼光應聚焦于幫助大學生開解思想困惑、消除精神痛苦,在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還要設法促使大學生融入集體、走進社會,在生產勞動中找到自尊自信,體認人的尊嚴,尋找存在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二是對非科學價值觀的矯正。“一個人可以積極地做好事,也可以積極地做壞事”,沒有科學的價值觀作為指導,人就會迷失方向,甚至誤入歧途。在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和多樣性的今天,各種價值觀參差不齊、良莠并存,幫助大學生糾正落后的、腐朽的價值觀,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要且緊迫。三是提升大學生的價值層次。人與人的“覺解”不同,因此“每個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5] 作為準“知識分子”,不論是著眼于自身成長,還是立足于社會期望,大學生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境界都應高于“普通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著眼于提升大學生的價值層次,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促進大學生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的覺醒,使大學生不但要掌握“謀取功利”的本領,更要具有“賢人”、“君子”的人格理想、道德情懷和精神境界。
其次,培養科學的思想方法。培育“思想能力”的目的在于解決價值問題,而解決問題必須借助“工具”,即掌握和運用一定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是一個具有根本性和綱領性的問題,是“實踐活動的理論前提和理論創新的深層基礎”[6] 。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歷史和實踐證明,與主觀主義、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形而上學作斗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方法論保障。與此同時,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致力于“把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交給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掌握科學銳利的思想武器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筑牢思想防線,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堅定信心,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7]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在對自身和世情、國情、黨情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社會現象的認識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缺乏正確的思想方法,就容易犯“思想幼稚病”,就會在看待和處理問題時事倍功半,甚至遭受挫折和失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培養大學生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方法,養成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思想能力和智慧。
最后,激發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類心靈之核,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們的“精神之鈣”,要解決好做人、做事、學習、生活、擇業、交友等一系列人生課題,需要大學生樹立理想,以崇高的追求引領思想和行為的方向;需要大學生建立信念、守望信仰,能夠對正確的價值觀毫不猶豫地篤信與堅守。缺乏理想信念的人,就會空虛迷茫,就會導致精神“缺鈣”;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就會瑣碎平庸、低級趣味,就會患上“精神軟骨病”、“思想無力癥”。17歲的馬克思在《青年在擇業時的考慮》中這樣寫道:“一個人如果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也許可以成為一名著名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和完善的人。”[8]這不僅是馬克思后來對青年人的期許,同時這也是馬克思本人一生的真實寫照。馬克思自青年時代就立下了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奮斗的崇高追求,并用整個人生堅守和踐行了這一偉大理想,譜寫了一篇壯美的生命樂章。思想的真正力量源于精神追求的崇高性和神圣性,離開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引,思想水平就可能降規格、下檔次,而思想能力則往往會淪落為“滾滾紅塵”中“茍且”的“生存之道”或爭名奪利的“博弈”伎倆。相反,理想信念崇高的人,就不會在個人得失上斤斤計較,就不會為日常瑣事所糾纏困擾,就不會在重大價值選擇上舉棋不定、踟躕不前。
參考文獻:
[1]王習勝.“思想分析”的層面與方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1.
[4]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3.
[5]馮友蘭.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59.
[6]肖新發.思想方法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3):271-275.
[7]崔耀中.重視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大眾化[N].人民日報,2012-07-18(7).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