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的刑法理論分析

2016-05-14 08:59:12苗金強

苗金強

摘要: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是指存在緊急避險之客觀情狀,但行為人主觀上卻存有利用此情狀以達犯罪目的之意思的情形。以“類電車難題”為例,根據行為無價值的立場得出無罪結論,根據結果無價值的立場導出有罪結論。違法性的判斷,結果無價值更具優勢。據此,緊急避險阻卻犯罪或者是因為行為的違法性阻卻或者是行為人的責任阻卻,而偶然避險阻卻犯罪只能是行為的違法性阻卻;在符合緊急避險客觀條件的情況下,如果行為造成了生命法益侵犯的后果,并不阻卻違法,而且行為人有犯罪故意,則成立故意犯罪;如果行為本身沒有造成生命法益侵犯的后果,只是造成財產法益或身體法益的侵害,在仍然滿足優勢利益的條件下,則阻卻違法性。行為人故意引起危險,以緊急避險為借口侵犯他人法益的事例,其違法性的認定在于法益侵犯事實可以歸屬于前行為,此認定思路與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的情形又略有不同。

關鍵詞:緊急避險;偶然避險;行為無價值;結果無價值

中圖分類號: D914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6003807

一、問題的詮釋與意義

緊急避險是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犯罪阻卻事由。盡管對于緊急避險的性質在學理上有諸多說法,但基本上得到公認的是,緊急避險在一般情形下阻卻違法,在特殊情形下阻卻責任(1)。符合緊急避險一般條件但超過必要限度的屬避險過當,在學理上,也有學者稱之為減免罪責的緊急避險(Der entschuldigende notstand)。在我國,避險過當不是緊急避險(2),避險過當構成犯罪的,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但應減輕或者免除刑罰。因而,在符合緊急避險一般條件的情況下,行為人對無辜第三人實施侵害行為的可能阻卻犯罪或者得以減免處罰。然而,對于行為人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的情形是否也應阻卻犯罪或得以減免處罰,需要在學理上加以討論。

所謂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是指存在緊急避險之客觀情狀,但行為人主觀上卻存有利用此情狀以達犯罪目的之意思。例如,在A號鐵軌上有5個小孩在玩耍,B號鐵軌上有小孩乙在玩耍;列車原本會通過A號鐵軌致死5個不知情的小孩,但甲(成年人)認識到可以拉動拉桿使列車改道B號鐵軌撞死懷恨已久的小孩乙;甲拉動拉桿使列車順利撞死小孩乙(3)。在此案例中,甲的殺人行為同時符合緊急避險的客觀條件。根據結果無價值論的避險意識不必要說,可以認為,甲的“避險”行為符合緊急避險的客觀成立條件,甲的行為成立緊急避險而應阻卻犯罪。然而,這明顯存在問題:如果認定甲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在已有故意殺人之法益侵犯后果及故意責任的前提下,意味著甲的行為不能得到應有的處罰,這顯然不合適;但是,認定甲的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則又與甲的行為符合緊急避險這一事實相矛盾。如果采取行為無價值論的避險意識必要說,似乎對此問題的解決沒有障礙。即是,對于此種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行為的情形,可以認為由于甲只有犯罪故意而沒有避險意識,不成立緊急避險,而符合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但是,行為人甲完全可以辯稱自己既有避險意識也有犯罪故意。那么行為無價值論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則力有不逮。結局是,根據行為無價值論,甲的行為也只能成立緊急避險而無從處罰其殺人行為。

故而,在刑法的規范評價上,如何解決這一“類電車難題”,需要從實質的違法性內部加以檢討、分析。而此問題的解決對違法性論、違法阻卻事由的深入理解大有裨益。

二、行為無價與結果無價的解釋分歧

(一)前提厘定:與偶然避險的差異

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行為的情形與偶然避險在客觀上存有類似,但其與偶然避險并非同一回事。厘定其與偶然避險之間存在的差異,是本文進行討論的前提。

偶然避險是指,行為人并無避險意識,其故意或者過失實施的侵害行為巧合緊急避險的客觀要件。例如,女教師丙與戀人決定于教師公寓殉情自殺,打開煤氣關上門窗后兩人睡去,而恰好學生丁路過教師公寓,出于報復女老師丙的目的,丁掏出彈弓瞄準公寓連射幾發,數扇玻璃窗戶應聲破碎,女教師丙和戀人因此獲救。此案例中,丁沒有認識到女教師和戀人處于危險的境地,丁也沒有避險意志,丁的行為符合故意毀壞財物的構成要件,但其故意毀壞財物的行為卻巧合緊急避險的客觀要件。換言之,偶然避險在客觀上有一個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此行為符合緊急避險的客觀要件。根據行為無價值論,“違法性是由結果非價與行為非價所共同組成。猶如構成要件由客觀要素與主觀要素共同組成一般,阻卻違法事由的構成要件包含了客觀的阻卻違法要素與主觀的阻卻違法要素,兩者同時存在始能阻卻構成要件該當行為的違法性”[1]174,偶然避險在客觀上符合阻卻違法的情狀,但行為人在主觀上并不具有避險意識,也即是沒有主觀的阻卻違法要素,因而偶然避險不是緊急避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根據結果無價值論,違法性的根據在于客觀的法益侵犯后果,成立犯罪需要具備相應的主觀責任,但“并不意味著不成立犯罪的行為也必須主客觀相一致”[2]197;“違法阻卻事由的基準和原理是法益的欠缺和法益衡量”[3]106,由于偶然避險保護了更大的法益,其損害較小法益的行為阻卻違法,因而偶然避險也是緊急避險應阻卻犯罪。

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行為的情形,其客觀上存在一個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此行為表現為損害較小的法益保護更大的法益。就前述之“類電車難題”而言,此案例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甲只具有殺人的故意而沒有避險的意識;其二,甲不僅具有殺人的故意也具有避險的意識。第一種情況,具體而言,是指行為人甲沒認識到A號線上有5個小孩在玩耍,其自然不可能有避險意識,其拉動拉桿的故意殺人行為雖然造成小孩乙的死亡,但客觀上保護了5個小孩的生命。但是,此種情況,甲的行為無疑屬于偶然避險,應作為偶然避險加以討論,確定甲是否具有責任以及具有何種責任。第二種情況是指行為人甲認識到A號線上有5個小孩在玩耍,5個小孩的生命處于現實的、正在發生的危險中,而甲具有殺害小孩乙的故意。其與偶然避險的區別在于,甲不僅具有犯罪故意而且具有避險認識,而偶然避險沒有避險認識,行為人只有犯罪故意或者過失。根據案例事實,也許有人會認為甲有避險認識但不一定有避險意志,自然也不一定有避險意識。然而,沒有避險認識就沒有避險意志,避險意志本身不是避險意識的重點(4)。申言之,在“類電車難題”中,甲對5個小孩的生命處于現實、正在發生的危險中有明確的認識,甲拉動拉桿的行為可能是出于純粹犯罪目的,但認定其同時具有犯罪故意與避險意識并不矛盾;并且,甲在具有明確的避險認識的前提下拉動了拉桿,即便行為人內心確實沒有避險意志(拯救5個小孩的生命)而純粹只是想殺死乙,但根據社會一般觀念否認其具有避險意志也不合邏輯(因為具有避險認識而又為一定舉動必然就具有避險認識)。否則,若否認甲具有避險意識,則此案例與偶然避險沒有根本的差異,討論也無任何意義(5)。

故而,需要明確的是, 在“類電車難題”中,行為人甲對A號線上5個小孩的生命法益處于危險的事實有所認識,若沒有此認識則應屬于偶然避險的范疇。概言之,關于偶然避險與作為本文討論中心的“類電車難題”的差異在于,在偶然避險中,行為人沒有避險認識,自然也沒有避險意識;在“類電車難題”中,行為人有避險意識,并且有犯罪故意。

(二)行為無價值的立場與解釋

關于實質的違法性理論,歷來存在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的爭論。行為無價值論也稱之為人的違法論,其否定評價的對象是與結果切斷的行為本身與行為人的主觀意思,其違法性的根據在于行為本身的惡、行為人的內心惡。其中,完全不考慮法益侵害及其危險,僅將人的“意思”作為違法判斷基礎的立場,可謂“一元的違法論”或者“主觀的一元的行為無價值論”;不僅將行為人的“意思”,而且將法益侵害及其危險也作為違法性判斷基礎的立場,可謂“二元的違法論”或者“二元的行為無價值論”[4]10。“當今的行為無價值論都可謂二元的行為無價值論,換言之,二元論是行為無價值論的多數說”[4]15。

行為無價值論(二元論)的立場在于,“犯罪行為的不法性(Unrechtsgehalt)是根據它的結果無價值(Erfolgsunwert)——對受到保護客體的侵犯和危害——和行為無價值(Handlungsunwert)——在行為實施中使用的方式和形式——來確定”[5]9。換言之,“刑事不法指經刑法規范所否定的具有負面的價值判斷的行為本身而言,包括結果不法(結果非價)與行為不法(行為非價)。前者是指行為所造成的法益破壞或違反的結果(法益侵犯——引者注);后者是指法益破壞行為或義務違反行為的行為方式(規范違反——引者注)。行為必須兼具結果不法與行為不法,始足以構成刑事不法”[6]105。具體而言,若特定行為只有法益侵犯(結果無價)但沒有違反刑法規范(行為無價),則必然不具有刑法上的違法性(法益侵犯性),如到期不履行合同而造成財產損失的,因并未違反刑法規范故不具有刑事違法性或者說不具有刑事不法性。

行為無價值論(二元論)認為,違法性由結果無價與行為無價所共同組成,反映違法性的構成要件包含客觀要素和主觀要素;阻卻違法事由也必須同時包含客觀的阻卻違法要素與主觀的阻卻違法要素(主觀的正當化要素),兩者同時存在始能阻卻構成要件該當行為的違法性。也即是說,“一種舉止行為,只有在行為無價值和結果無價值同樣都被取消時,才能是合法的”[7]415。例如,以正當防衛為例,張三以傷害的故意毆打迎面走來的仇人李四,事實上李四懷揣自制左輪手槍想打死張三,盡管張三該當故意傷害構成要件的行為符合正當防衛的客觀條件,但張三只有犯罪故意,沒有對防衛客觀情狀的認識(沒有認識到李四打算槍殺自己),也沒有防衛意志(并非出于為防衛自己的生命而毆打李四),故不能阻卻其傷害行為的違法性。“這種當今刑法普遍接受的觀點,也稱之為主觀阻卻違法要素學說。據此,正當防衛須有防衛意思、緊急避難須有避險意思、得被害人承諾之行為須已認識到被害人放棄法益之保護等”[1]174。

由于行為無價值肯定主觀的阻卻違法要素,成立緊急避險除了必須存在客觀的避險情狀之外,還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避險的意思,也即是所謂避險意識必要說。對于偶然避險的情形,由于行為人沒有避險意識只有犯罪故意,因而在行為無價值看來其并不能阻卻符合構成要件行為的違法性,唯一的爭論在于究應課以行為人既遂還是未遂責任。而對于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的情形,行為人既存在避險意識也存在犯罪故意,如何處理此種情形,行為無價值論也給出了回應。如林鈺雄教授對于防衛意思的論述,“縱使防衛者是出于憤怒、復仇等其他動機或目的,但除非這是行為人行為的唯一理由,否則,在其他目的與防衛意思并存的情形,也不因而否定防衛意思的存在”[1]195。對之于緊急避險也是同樣理解,即是,在犯罪故意和避險意思同時存在的情形下,不能否定避險意思的存在。因而,對于“類電車難題”的解釋,根據行為無價值論的立場以及邏輯,行為無價值論的回答則在于:由于避險意思至少包括對緊急危難情狀的“認知”,而甲認識到5個小孩處于危難的情狀,故應當肯定甲具有緊急避險的意思;準此,甲符合故意殺人構成要件的行為既符合客觀的阻卻違法要素,也滿足主觀的阻卻違法要素,因而其違法性已被阻卻。也即是說,對于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的情形,行為無價值論的回答是不成立犯罪。但是這種結論似乎會侵害國民的一般法感情,而對于此,行為無價值論似乎也只能根據法秩序統一的原理肯定甲行為的民事不法性加以適當地“彌補”。

(三)結果無價值論的立場及解釋

結果無價值從刑法的目的(任務)出發對違法性的實質進行詮釋。“由于刑法的目的和任務是保護法益,所以,引起法益侵害及其危險,就是刑法禁止的對象,違法性的實質就是引起結果無價值”[3]105。換言之,違法性評價的對象是行為引起的法益侵犯后果(實害后果與危險后果);其違法性的根據在于法益侵犯后果的惡或者說結果惡。因而,對于沒有侵犯刑法保護法益的行為,或者說沒有引起法益侵犯后果的行為,并不為刑法所關心,并且,刑法不能單純以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嚴重為由而處罰這種行為。

關于違法阻卻事由的原理,一般認為行為無價值主張社會相當性說,但社會相當性說自產生之初便伴隨著批評的聲音。結果無價值基于刑法的法益保護目的,出于對社會相當性說不明確性的“救濟”,提出違法阻卻事由的根據在于法益衡量。“其具體原理又分為利益闕如原理與優勢利益的原理”[2]189。前者是指不存在刑法保護的法益或者存在不值得刑法保護法益的情形,如被害人承諾與推定承諾的情形。后者是指行為人保護的法益比損害的法益在整體衡量上處于明顯的優勢地位,并且被損害的法益處于難以避免的地位,如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

對于緊急避險的構造,由于結果無價值否定主觀的正當化要素或者說阻卻違法的主觀要素,因而不要求行為人具有避險意識。原因主要有四:其一,緊急避險的本相是兩種法益之間的沖突,當保護的法益明顯優于損害的法益,并且損害的法益處于不可避免的“犧牲”地位,行為引起的損害就不足以喚起違法性,或者說不能認為違反了刑法的目的,刑法也就不能干預;其二,從現實情況來講,無論是緊急避險還是正當防衛,行為人面臨的都是突發的情況,出于一般人的考慮,行為人都會有避險意識以及防衛意識。在符合客觀的避險條件下,要求行為人具有明確的避險意識方能緊急避險,不符合一般人的知能情況也會限縮緊急避險的成立范圍,不利于公民避險權的實施;其三,行為無價值論的構成要件包含客觀的違法要素以及主觀的違法要素,因而主張緊急避險也必須具備客觀要素和主觀要素。但是,即便要求緊急避險具備主觀要素,若是特定情形不具備主觀要素其直接后果是不成立緊急避險,而不是直接構成犯罪;其四,就條文的解釋來講,盡管各國刑法典關于緊急避險的法律規定,都使用了“為了保護……”之類的表述,但據此即得出成立緊急避險必須要求具有主觀的正當化要素的結論,不一定符合刑法條文的真實含義[6]。故而,偶然避險也是緊急避險,阻卻犯罪。

而對于“類電車難題”的處理,根據結果無價值,“不得已通過侵害生命保護其他生命的避險行為,雖然不排除成立違法阻卻事由的可能性,但通常應作為責任阻卻事由。因為人的生命不能作為他人的手段,所以,通過侵害生命保護其他生命的避險行為,通常具有違法性”[2]207。原因在于,緊急避險本身是兩種法益之間的沖突,這一點與正當防衛有根本區別;如果認為以侵害生命保護其他生命行為阻卻違法性,則意味著無辜受侵害人以及第三人不能實施正當防衛,這顯然不能被接受。所以,甲的行為客觀上避免了5個小孩的死亡,但造成了乙小孩的死亡,其行為仍然不可避免地具有違法性,也即是其行為仍然造成了法益侵犯的后果。另一方面,甲主觀上對此法益侵犯后果具有故意的責任,故甲成立犯罪。

三、結果無價值的堅持與有罪結論的檢視

由于對違法性實質的不同認識,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對違法阻卻事由的原理以及緊急避險的構造存有不同的看法。對“類電車難題”的處理,兩者也存在明顯的分歧(7)。本文認為“類電車難題”應做有罪結論。

(一)結果無價值的違法性論有比較優勢

結果無價值與行為無價值對違法阻卻原理、違法阻卻事由的構造、違法要素的內容、犯罪論的構造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針對同一刑法問題的解釋,兩者結論是一致的,只存在解釋思路的差別。但是,這并不代表在違法論上可以搖擺不定、模糊不清,使得刑法理論只注重問題的解決而忽略體系的內在統一性。因而,對于“類電車難題”的解釋,首先需要明確何種違法論更有優勢。

首先,犯罪的實體是違法與責任。違法只能是客觀的違法,責任只能是主觀的責任。因而,違法性的判斷應當是客觀的判斷是否存在刑法禁止的法益侵犯事實;責任的判斷只能是在已經查明有違法事實的情況下,解決是否能夠歸咎以及在何種范圍上歸咎于行為人,要求行為人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問題。結果無價值與行為無價值都是關于違法性的兩種不同認識,但行為無價值重視“人的”這種不法因素(即主觀意思),使得違法性的判斷不可避免地摻雜了主觀要素。此種觀念走向極端便是一元的行為無價值(志向無價值),使得違法評價的對象純粹是行為人侵害法益的主觀惡意,這顯然是主觀主義刑法觀的死灰復燃(雖然主觀主義仍未蕩除殆盡)。而結果無價值以客觀違法性論出發,認為違法評價的對象只能是行為引起的法益侵犯后果,從根源上杜絕主觀主義的滲透,使得刑法不能單純以行為人主觀惡劣而不顧是否有法益侵犯后果便予法定(8)。因而,對于誤把白糖當砒霜實施的故意殺人或投放危險物質的行為,根據結果無價值盡管行為人主觀惡劣但是事實上并無法益侵犯后果所以并不構成犯罪,但行為無價值卻可能當作犯罪未遂處理。

其次,“將什么行為作為禁止對象,是由以什么為目的而禁止來決定的。在此意義上說,對實質違法性概念、對違法性實質的理解,由來于刑法的目的與任務”[3]101。行為無價值認為,刑法的目的在于法益保護以及規范效力的維護,刑法禁止的行為是違反規范的行為[8]125—135。但是這存在問題:其一,規范至上的觀念是忽視人主體性的結果,把人當工具,而不把人當目的;其二,既然行為無價值也承認法益保護是刑法的目的,就沒必要再強調維護規范的效力,因為維護規范的效力只能算是法益保護的反射效果(因為刑法是將侵犯法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而形成規范,保護法益自然也維護了規范的效力)[9]99—114;其三,維護規范與法益保護容易產生緊張關系,而這種緊張關系根源于規則功利主義與行為功利主義的對立,如果將規范效力的維護與法益保護并列為刑法目的,事實上不利于法益保護目的的實現。

再次,就違法阻卻事由的構造而言,大多數行為無價值論者認為,由于構成要件包含主觀的、客觀的違法要素,因而違法阻卻事由的構造也應當包含主觀的阻卻違法要素。但是這種主觀的正當化要素不一定有實質根據。前文指出,即使承認應當包含主觀的阻卻違法要素,但沒有這種要素也不等于直接構成犯罪。而且,行為無價值論主張主觀的違法要素(故意、過失、目的、動機),使得違法與責任相混淆,犯罪的判斷陷入整體性,使構成要件的類型化意義喪失殆盡。因而,在這一點上,行為無價值論也無優勢。

最后,原本構成要件只是違法行為類型,客觀地反映行為的違法性,但行為無價值的構成要件卻逐漸成為違法有責類型,不僅反映違法而且反映責任。這種做法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行為無價值是德國目前的通說),并且不同的刑法理論有其特定的歷史使命。但是,中國的刑法理論目前處于轉型時期,傳統的以四要件為核心的刑法理論必將成為歷史,其深層原因乃是四要件系法律工具主義的產物,根本不能克服從主觀到客觀恣意的定罪量刑模式,并不能服務于現代法治。而違法類型說的構成要件論的產生即是以克服刑法適用的危險,因而為了避免重蹈四要件理論的覆轍,中國當下需要以結果無價值為中心的刑法理論,一則繁榮刑法理論、關照司法實踐,二則形塑客觀到主觀的犯罪評價模式。

此外,關于其他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結果無價值更具優勢,比如,關于目的犯、表現犯、傾向犯、動機犯的問題。以火車賣唱乞討案為例,可以肯定的是賣唱乞討的行為侵犯了尋釁滋事的保護法益,行為人的目的或者說動機在于取得財物。由于行為無價值主張主觀的違法要素,對于沒有“流氓動機”的尋釁滋事行為,不具有行為無價值,不構成尋釁滋事罪;另一方面,行為人主觀上有勒索財物或者強迫交易的故意,但行為人又沒有敲詐勒索的行為以及強迫交易的行為。照此思路,結局是無罪。而結果無價值否認主觀的違法要素,目的和動機基本屬于責任要素而并不影響違法性(9)。故此,成立尋釁滋事罪不要求有“流氓動機”,只要有故意責任即可;賣唱乞討的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

(二)有罪結論的檢視

上文述,根據結果無價值的一般推理,對“類電車難題”的解釋為不成立緊急避險而成立故意殺人罪。此結論仍需要進一步檢視。

首先,應當正視兩個問題:其一,結果無價值論對于偶然避險的回答是不成立犯罪,偶然避險與“類電車難題”的差別在于甲具有避險意識,但結果無價值論本身否定避險意識卻又得出甲成立犯罪的結論,似乎存在矛盾;其二,上述有罪結論的得出是由“類電車難題”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決定的,對于“類電車難題”尚可依據“阻卻責任的避險行為本身具有違法性”加以解決,但是對于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這一類問題是否也能照此處理則又有疑問。對“類電車難題”再改編說明之:假設在B鐵軌上不是小孩乙,而是小孩乙家中的一頭牛(市價一萬二),而甲出于報復小孩乙的目的拉下拉桿使得牛順利被撞死,5個小孩性命得保。顯然,甲的行為屬于以侵犯財產法益保護生命法益的緊急避險行為,其故意毀壞財物的行為阻卻違法。

針對第一個問題,一般認為,偶然避險之所以具有“偶然”的定在,乃是由于行為人沒有避險認(意)識而行為巧合緊急避險的客觀條件,如果行為人有避險認(意)識,就屬于緊急避險。由于偶然避險與緊急避險的法律后果完全等同,而在結果無價值的視域中主觀的正當化要素是沒有必要的,故而偶然避險一詞完全可以棄用;若堅持保留偶然避險的用詞,根據形式邏輯,可以認為偶然避險與緊急避險的區別在于,偶然避險沒有避險意識,而緊急避險有避險意識。偶然避險阻卻犯罪,前提在于行為保護了優越法益而阻卻違法,因為偶然避險的行為人沒有避險意識但是有犯罪故意或過失;而在“以生命換取生命”的情形,行為仍具有違法性。也即是,“對于人的生命以及相當于生命的身體重要部分的侵害,無法通過緊急避險而阻卻違法性”[3]139。概言之,緊急避險阻卻犯罪可能是因為行為的違法性阻卻或者是行為人的責任阻卻,而偶然避險阻卻犯罪只能是行為的違法性阻卻。故而,在“類電車難題”中,甲具有避險意識與甲行為成立犯罪并不矛盾。

針對第二個問題,“類電車難題”的特殊性在于,甲行為造成了侵害生命的后果,而且甲具有犯罪故意。而利用緊急避險侵害他人法益的并非都是造成侵害生命法益的情形。因而,對于應當分情形處理此類案例。在符合緊急避險客觀條件的情況下,首先,如果行為造成了生命法益侵犯的后果,行為并不阻卻違法,若是行為人有犯罪故意,則成立故意犯罪;如果行為本身沒有造成生命法益侵犯的后果,只是造成財產法益或身體法益的侵害,在仍然保護了優勢利益的條件下,行為本身阻卻違法。因而,對于“類電車難題”再改編的情形,由于甲侵害的是財產法益,但甲的行為保護了生命法益,因而其毀壞財物的行為并不阻卻違法,盡管甲有犯罪故意,也不成立犯罪。

四、結語

行為人故意引起危險,以緊急避險為借口侵犯他人法益的事例,與本文討論的利用緊急避險實施侵害法益的情形,差別在于前者的危險由行為人故意引起,后者的危險并非由行為人引起,并且前者沒有避險意識而后者有避險認(意)識。結論上,兩者都成立犯罪,但認定的思路不一樣。

前者的實質是故意制造法益沖突。行為人實施了兩個行為,其一為引起危險的行為,其二為“避險行為”。盡管后行為符合緊急避險的客觀條件,而且行為人也可以辯稱自己具有避險意識,并認定后行為不具有違法性,但后行為引起的法益侵犯事實仍可以歸屬于前行為。對“類電車難題”又一次改編說明:假設B鐵軌上沒有任何人,甲將小孩乙引誘到B鐵軌上,然后拉動拉桿。原本并不存在法益沖突,而甲故意制造了法益沖突的事態,盡管甲拉動拉桿的行為避免了5個小孩的死亡,但小孩乙的死亡仍可以歸屬于其前行為。無論是根據行為無價值還是結果無價值都會得出犯罪結論。并且,此種情形不會因為侵害的法益種類不同而影響判斷。也即是,即便被“犧牲”的法益屬于財產法益或身體法益,在既能歸屬于前行為且行為人有故意責任的條件下,當然構成犯罪。

注釋:

(1)即是德國的通說,原則上阻卻違法的二分說。

(2)雖然我國刑法第20條第2款的表述使用了緊急避險一詞,但此處應做補正解釋。

(3)此案例類似于倫理學領域探討的“電車難題”,但此案例與“電車難題”有根本不同。為方便論述,筆者借用“電車難題”一詞而生造“類電車難題”。無特別說明,全文所指“類電車難題”具備成立緊急避險的三個客觀條件,包括現實、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補充性要件)、限度條件。

(4)結果無價值論認為成立緊急避險不要求有避險意識,即使要求避險意識也應重點關注避險認識。行為無價值論則認為避險意識為必要,是否要求避險認識和避險意志同時具備則有爭論,但基本承認避險意識的內涵至少包括避險認識。

(5)因為已有大量的學說著作討論偶然避險,本文無意附論。

(6)請參考張明楷教授著《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2012年版)關于偶然防衛有罪既遂說反對意見第三點。

(7)需要明確的是,針對“類電車難題”,本文導出的行為無價值的無罪說與結果無價值的有罪說,是根據兩者各自的立場、邏輯而演繹出來的一般結論。事實上,即使持行為無價值,不同的解釋主體結論也可能不同。也即是說,根據行為無價值也可能得出有罪說。比如,行為無價值論者完全可以這樣解釋:在犯罪故意和避險意識同時存在的情形下,一般承認避險意識的存在;然而若是犯罪故意對行為起決定作用,則應否認避險意識的存在。兩者的區別可以對“類電車難題”加以改編說明,假設甲認識到A號鐵軌上的5個小孩之一是自己的兒子,甲既想救自己的兒子亦想殺死自己仇恨的小孩乙,那么甲拉動拉桿的行為就是由犯罪故意和避險意識共同決定的,而非只由犯罪故意決定,故應當承認甲避險意識的存在;對于“類電車難題”,盡管犯罪故意和避險意識同時存在,但實質上,甲屬于利用犯罪行為巧合緊急避險的情勢以避免刑事處罰,對甲行為起決定作用的仍是犯罪故意。因而,對于“類電車難題”的解釋,行為無價值論的回答也可以是:甲行為符合緊急避險的客觀條件,但甲的行為系出于犯罪故意而非避險意識,甲的行為不成立緊急避險而成立犯罪。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行為無價值的有罪說十分牽強。

(8)此亦為平野龍一教授所說刑法適用的第二重危險:行為人主觀惡劣,處罰要求很強烈,而不顧刑法有無法益侵犯便予以處罰。

(9)張明楷教授主張目的、動機為主觀的超過要素,即是此要素不要求存在對應的客觀事實,只要求存在行為人的內心即可。此種要素不影響違法性。

參考文獻:

[1]林鈺雄.新刑法總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日]山口厚.刑法總論[M].付立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張明楷.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德]約翰內斯.韋塞爾斯.德國刑法總論[M].李昌珂,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6]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7][德]羅克辛.德國刑法總論(第1卷)[M].王世洲,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8]周光權.違法性判斷的基準與行為無價值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8,(4):125.

[9]張明楷.行為無價值論的疑問——兼與周光權教授商榷[J].中國社會科學,2009,(1):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h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九九香蕉视频|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婷婷色婷婷|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成人福利视频网|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精品国产网站| 午夜啪啪网|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精品在线91|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亚洲天堂伊人|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爱视频| 欧美精品1区2区|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久久超级碰|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爽爽视频|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 嫩草在线视频|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午夜日b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毛片网| 欧美人人干| 国产va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青草精品视频|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99re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欧亚日韩Av|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色噜噜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网址|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亚洲午夜18| 婷五月综合|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高清免费毛片|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