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環境治理的思想資源:站在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分岔路口お

2016-05-14 08:59:12劉雪怡
關鍵詞:污染環境生態

劉雪怡

摘要:今天從中國到整個世界都在經歷巨大的生態環境危機。對此,有不少中國學者提出,中國古代傳統思想崇尚“天人合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應該從中國傳統思想中提取生態環境方面的觀念,用以糾正西方工業文明的弊端、對抗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然而,如果放在世界歷史的范圍內考察,人類歷史上的任何古代農業文明,包括中華文明在內,均存在嚴重的負面生態環境效應,正是這一負面效應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各個古代農業文明的衰亡。傳統農業社會雖不乏生態環境思想,但由于局限在理論層面而沒有形成現實的制度供給,這些古老的生態環境思想沒能成功地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挽救這些文明的命運。基于這樣的歷史經驗,要有效應對現代工業社會的生態環境問題,只能在現代文明的框架內,借助現代國家機器的強大管理能力,來探索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全新模式。

關鍵詞:生態;環境;污染;農業文明;工業文明

中圖分類號: C913.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6004906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備受環境問題困擾的國家。從大城市惱人的霧霾到食品飲水的安全問題、再到物種資源的衰竭,許多事實向人們亮起紅燈: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已經惡劣到嚴重威脅人類生存質量的程度。研究中國環境資源的加拿大學者史禰邇(Vaclav Smil)甚至警告說:“中國不斷惡化的生態系統和不斷擴大的環境污染”可能成為導致“政治動蕩甚至暴力沖突”的關鍵因素[1]。無論史禰邇的警告是否合宜,中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是不爭的事實。為求解這一難題,國內不少知識分子開出了類似的藥方:以史為師,從中國這個有著古老“天人合一”思想傳統的農業文明中吸取營養,以對抗環境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多年來,從各種角度闡釋這種見解的書籍文章層出不窮,成為中國學術界一種經久不衰的聲音。那么,中國古老農業文明傳統中的環境思想到底能不能指導現代社會的生態環境治理?本文擬在史實和現狀的基礎上對此進行印證和辨析。

一、 生態環境難題的中國解法

許多嘗試著從中國本土思想傳統中尋求生態環境元素的研究有一個共同的邏輯出發點,即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乃是西方工業文明造成的惡果。例如有研究者說,“隨著近現代西方‘黑色文明的全球擴張和資本帝國主義的貪婪榨取,西方工業文明……不僅造成了當今世界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生態危機、資源浪費與匱乏,人際關系、群己、民族與國家關系緊張,世界動蕩不安、恐怖主義泛濫以及文明沖突,同時也造成了人自身靈與肉、物質與精神之間的根本對立,是現代人心態失衡、人格分裂等現代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2]將中國思想傳統作為業已墮落的西方工業文明的拯救力量,這樣的論述思路在同類觀點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既然生態環境問題是西方工業文明帶來的后果,那么回到農業文明,具體地說,回到中國傳統,就順理成章地成為解決問題的首要選項。如果工業文明的世界是一個物理的世界,那么農業文明的世界則是自然的、有機的世界,因為農業生產的特點正是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長規律,“農業作為古代中國最為重要的生產部門,在生態環境保護思想的形成過程中毫無疑問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對生態環境的改變都引起了古人的思考,并最終形成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3]

在眾多論證中國古代農業文明中的生態環境思想的學術作品中,儒、釋、道三家均被提及。其中最受研究者重視的是儒家,中國思想界一些最有聲望的學者,如張岱年、季羨林等均有相關論述[1]。“儒家文化的濫觴和發展建立在中國農耕文明的土壤之上”,“拋去籠罩在儒家文化政統帝制的‘光環,作為道統和學統的儒家文化對現代人類而言又有著超越時代的價值底蘊和思想啟示,尤其是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己的相互關系上所表現出來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和自然生態倫理。”[2]這樣的觀點在中國是很多學者的共識。有人指出,“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學者們發現中國的儒家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意識,并試圖從儒家文化中發掘生態啟示。因此,儒家生態哲學的研究不斷升溫,學術成果日益增多。”[4]學術成果的增多到了什么程度呢?如果以儒家、生態、環境等關鍵詞的組合進行搜索,結果顯示這方面學術論文的數目高達上千篇。除此之外,尚有難以統計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科研項目與此論題直接相關。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天人合一”的觀念經常被用來作為中國思想傳統中生態環境意識的證據,然而學術作品中有的將其視為儒家(這是多數),有的視為道家[5],甚至還有的將其與釋家聯系起來[6]。

不僅中國學者,西方世界對中國古老農業文明的生態環境效應也長期存在神話般的印象。約阿希姆·拉德卡(Joachim Radkau)在《自然與權力》一書中就提到過一些西方人士對中國環境可持續性的崇拜之情:李比希認為,中國“沒有任何科學的指導卻找到了我們的教師在盲目中徒勞地搜尋的智慧之寶”,中國“是一個土地肥沃的國家,三千年來它的肥力不僅沒有下降而且還繼續增加”,盡管在那兒“每平方米的土地上生活著比荷蘭和英國都多得多的人”。此外,《富饒的土地》這部作品也“向全世界的讀者介紹了中國土地的不可摧毀的神話”[7]。

然而,所有這些,都只是硬幣的一面。在硬幣的另一面,存在著一些與中國傳統思想的世界非常不一樣的事實——這些事實未必是中國學者人人熟知的。

二、農業文明及其生態危機

世界史上,將人類社會的類型劃分為采集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是一種普遍被接受的分法。與流行的看法正好相反,學術界公認,農業文明雖然沒有今天人人痛恨的工業污染,但普遍具有負面的生態環境效應。許多全球史著作都提到這樣一個事實:當人類從食物采集時代進入農業時代之后,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均發生惡化。例如,菲利普·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那本被稱作是“別開生面的鴻篇巨制”的《世界:一部歷史》就說:

前農業社會并不一定會發展進入農業社會。如果采集能夠確保富裕和安全,并不能就此推斷農業社會能夠帶來更多的富裕和安全。轉向農業社會的后果并不總是有利的。在從采集過渡到農業生產的早期階段,食物供應反而變得不太穩定了,因為人們只能依賴耕種收獲的食物,甚至依賴于單一的食物,實際上等于食物的范圍變小了。結果,整個社會更容易受到生態災難的威脅。飲食的范圍一旦變小,饑荒出現的可能性更大了。何況,人們既要種植又要收割,等于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獲得同等數量的營養(盡管馴化的食物收獲以后更容易加工食用)。由于需要組織勞動,這就助長了不平等和剝削。集中馴養動物使得天花、麻疹、風疹、水痘、流感和肺結核等疾病更容易傳播。[8]

這樣的論斷針對的是世界范圍內所有農業文明——在許多觀察者眼中,中華文明也并不例外。盡管中國的農業文明顯示出令人驚嘆的穩定性,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也相當經濟,然而放在漫長的歷史時段中來看,中國的生態環境在農業普及之后確實是朝著退化的方向在變化的。趙岡在對中國歷代生態環境進行審視之后發現:“在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在不斷惡化中,而其變遷之速度愈到后來愈快。變遷最劇烈的是大片的森林消失。其次是草原之縮減與沙化,以及淡水湖泊面積之縮減或完全湮沒”[9]。馬立博(Roberts Marks)對華南的生態環境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論,認為中國農業在生態環境層面上是不可持續的:“盡管西方著名的環境史學家們將中國農業的發展模式看作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然而這種觀點是值得懷疑的。事實上,從華南地區的歷史來看,到19世紀末,嶺南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已經出現了顯著的下降,而且這一地區正在不斷‘漏出大量的資源,因而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糧食輸入才能養活其不斷膨脹的人口。簡而言之,如果沒有不斷增加的投入,帝制晚期華南的農業發展就難以為繼……”[10]伊懋可(Mark Elvin)在扎實的研究基礎上甚至重新闡釋了夸父逐日的神話,將其看作古代中國生態災難的一種隱喻:“中國人在過去三千年中,投下巨大而且大致成功的努力來改造他們的土和水,清除他們的森林,發展他們的經濟以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這是不是一種慢慢進行的災難,不可阻擋的導致生命支持體系之衰弱或甚至破壞——在此是否可以河水既竭仍不足以滿足夸父之口渴來象征呢?”[11]

所有這些歷史事實指向了一個并不愉快的觀點:盡管中國傳統思想中不乏生態環境觀念,然而這些觀念甚至沒能成功地保證中國的農業文明在過去幾千年中產生好的生態環境效應。對此,史禰邇直言不諱地總結說:“敬畏自然是中國恢宏漫長的文明中的一個古老觀念——然而這個觀念無法戰勝不那么可敬的環境破壞的力量,結果環境破壞的力量不斷積累,會給現代中國遺留下廣泛的環境退化問題。”[1]141

三、制度缺失與制度供給

中國古代在生態環境理論上的豐富遺產與現實生態環境的困境之間的反差,不免使人產生羅茲·墨菲那樣的疑問:“中國人既有‘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觀念,何以竟完全使他們的環境墮落。此一哲學觀念似乎與西方的觀念形成強烈的對比,至少從《創世紀》的年代(當亞當被告知要主宰整個自然世界)以后是如此。”羅茲·墨菲推測,“主要的原因似乎很清楚的就是人口的壓力”[12]。人口增加誠然會導致向自然索取更多,然而這是一個并不徹底的回答,接下來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是:那為什么一個文明會產生令它自己陷入生態環境危機的人口規模?這個文明的自我調整功能為什么沒有發揮作用?

如果把視野和時段放寬,我們會發現,其實人類歷史上的農業文明均未能成功地調節好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而這恰恰是它們最后歸于滅亡的原因。柴艷萍在綜合了當代環境史學者對瑪雅文明、兩河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古代農業文明衰落的生態原因之后概括說:“一個民族的歷史越是悠久,它對自然的開發越是深入,從而對它所在地區的破壞也就愈加嚴重。人類最光輝的成就大多是奠定在對文明基礎的自然資源的毀滅和自然環境的破壞上”,“這正是文明由盛入衰的根源所在。”[13]顯然,農業文明在馴服自然、為我所用的過程中,終于落入“生物圈是以它與人類較量的失敗來打敗人類” [14]的陷阱。這樣的命運,是任何古代生態環境思想傳統都沒能挽救的。

參照現代社會的經驗,我們會發現,農業文明的失敗很大程度上跟治理生態環境的制度缺失有重大關系。早在20世紀初,E·A·羅斯就發現了中國在生態環境問題上的制度性困難:“如果中國沒有過早擺脫封建制度,他們可能會像中世紀的歐洲人那樣,頒布嚴格的森林法、建造廣闊的狩獵林地保護區,環境就不至于這么糟糕,他們也會從環保中獲得裨益。再如果500年前中國能夠制定一項保護環境的國策,他們的環境肯定比現在好許多。而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制定出一套非常科學、有效的恢復環境的措施。這一措施甚至要求比最發達的歐洲政府能夠制定的措施更為全面徹底。而這顯然超出了當代中國人的遠見和管理能力。因此,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中國的自然環境將持續惡化。”[15]

然而,要想產生這種制度,傳統的生態環境思想卻無能為力。傳統講究的是“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是一種“無言之教”——事實證明,這種無言之教遠遠不足以承擔起促成“制度供給”(institution supply)的功能。很多環境史學家注意到,孟子就曾經給梁惠王提出過相當正確的生態環境建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然而,這些建議從未能成為比較固定的國家政策,以至于顧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遺憾地評論說:“如果中國人曾注意到了孟子在最后這一方面的勸告,那么,他們在現代世界的經濟地位就會穩固得多。”[16]

觀念始終無法催生相應的制度,這是中國古代社會在應對生態環境問題上的致命傷。觀念僅僅意味著一個問題進入了知識階層的認知,制度供給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性機制。相對來說,歐洲國家,特別是英國,其古代社會的格局對促成制度供給的結果要有利得多。早在中世紀,英格蘭在“環境立法方面的變革有時候是勢不可擋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已經出現國王出于自身利益而將諾曼森林法引入英格蘭的記錄:“他對獵物大加保護,并為此訂立法律,誰要是殺死公鹿或母鹿,就要被刺瞎雙眼……”[17]24-25古代英國動輒通過制訂法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歷史傳統,成為它后來轉型為現代國家的一個極其有利的歷史出發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英國歷史學家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才宣稱是英國“把‘現代性引進我們的世界”,而英國本身也是“全球最古老的現代國家”[17]。因為“英格蘭的最重要特點是其法律,它體現了也導致了英格蘭的另辟蹊徑。這個特點實在非同小可,因為法律和司法如同潤滑油,使一個文明的所有部件能夠順利合作。”[18]206到1848年,英國為人類貢獻的另一位偉大思想家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說過一段經常被今天的環境史學家引用的論述:“法律給財產本身下定義的職能也并非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有人也許以為,法律只要宣布并保護每個人對自己產生的產品或在自愿原則下正當地從生產者那里獲得的產品的權利就行了。但是,難道除了人們生產出來的東西,就沒有任何其他可以認作是財產的東西了嗎?不是還有地球本身、地球上的森林、河流以及地球表面和地球之下的所有其他自然資源嗎?這些是人類的遺產,必須制定法規來規定人類應如何共同享用它們。應允許一個人對上述共同遺產的一部分在何種條件下行使何種權利,是不能不做出決定的。無疑,對這些事情做出規定,是必要的政府職能,而且是完全包含在文明社會的概念中的。”[18]也就是說,政府和法律在平衡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問題上的功能是決定性的。環境治理亦與此同理。事實上,今天全世界的環境治理正是沿著這個方向逐漸發展起來的。圍繞著治理生態環境這一需求,一整套前所未有的國家機器和法律法規開始在現代社會的土壤中生長出來,并成為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機制。這個制度生長的過程已經成為環境史學研究的重點,如休斯所說,“環境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是,對環境政策中的政治表現的研究。這體現為,許多國家創立了一套體系,它由環境法、環境部等行政部門以及擁有環保執法權力的政府職能部門組成。在這一領域,環境組織與利益集團關于立法的斗爭也是故事的一部分。”[17]9

四、“現代性問題惟有用更現代的方法解決”

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在現代工業文明已經席卷全球、農業的重要性甚至在中國也已經顯著下降的今天,如果重新回到中國本土的生態環境思想傳統,是不是能夠對抗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呢?從通過民族情感來形成社會共識(social consensus)的角度來看也許不無助益,然而關鍵性的力量不會是來自農業時代的思想傳統——因為這個思想傳統在過去就沒能從思想層面貫徹到制度層面,從來沒能將中國的農業文明從生態環境的不可持續性中挽救出來,又怎能期待它在現代工業社會發揮出過去從未有過的社會功能?

正如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工業革命一旦開始,人類便使生物圈,包括人類本身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19]。與農業文明一樣,現代工業社會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較之農業文明相對緩慢、往往延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態環境惡化過程,現代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顯得規模更大、時間更短、毀壞更徹底。這一特點的活生生的例子就是位于烏克蘭境內切爾諾貝利。由于前蘇聯時期一次相當于廣島核爆量400多倍的核爆事故,切爾諾貝利成了人們聞之色變的無人區。封存在事故地點的數百噸核原料至今仍然是地區安全的重大威脅,而核物質對地下水的滲漏和污染至今仍在繼續導致畸形嬰兒的出生。對于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保加利亞等受到影響的國家,切爾諾貝利是一個在漫長年代中始終無法痊愈的巨大傷口。對于全世界來說,切爾諾貝利就是工業時代末日災難的一次小規模預演。在切爾諾貝利這個極端例子的背后,還存在著無處不在的全球性工業污染、物種滅絕、生態退化等現代性瘡疤。

然而,前所未有的拯救力量也出現在工業文明時代。這個力量,就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出現。厄內斯特·蓋爾納(Earnest Gellner)在其名著《民族與民族主義》中對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進行了比較,認為工業文明一個重要的不同特點就是進步性:“迄今為止,工業社會是唯一依賴持續和永恒的增長、依賴連續不斷的改進而生存的社會。毫不奇怪,它是第一個發明進步和不斷改善的觀念和理想的社會。”[20]體現在政治領域,現代工業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公共權力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農業時代那種單純為了維護特權階層的統治的情況,而是轉向了造福公眾的公共管理領域。保護生態環境這一領域,在經濟學上屬于典型的“公共事務”——市場機制調節不了,統治型的古代國家利維坦(Leviathan)又缺乏動機投入人力物力進行管理。然而,在現代工業社會,以管理公共事務為天職的政府一向受到廣泛認可的常規職能就是治理生態環境。正是從現代工業社會開始,調節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不再是思想家口頭的觀念,而是一種基于國家權力的公共服務。

這無疑直接導致人類社會治理生態環境的能力和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按C·E·布萊克的術語,這叫做“決策強化”:“在公共事務領域,這種決策的強化采取了國家行政機構日益集中化的方式。”[21]由于無以倫比的現代國家機器的力量,在古代社會無力實施、只能長嘆“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的環境治理問題,在今天和未來卻能夠借助國家對社會資源的集中和優化來得到解決。因此,完善政府在這方面的職能,使其達到現代社會應有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才是今天應對生態環境問題應該努力的方向。所謂“現代化”,本來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要應對工業社會的生態退化、環境污染等問題,當然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現代社會的自我完善功能,而不是回到農業文明的思想傳統——借用哲學家鄧曉芒的一句精辟名言:現代性問題惟有用更現代的方法才能解決。

參考文獻:

[1]Vaclav Smil.Chinas Past, China's Future: Energy, Food, Environment,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4:141.

[2]趙金科,陳慧文. 儒家文化與中華農業文明生態倫理--以近現代西方文化和工業文明為參照[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8.

[3]李金玉. 農業文明——古代生態環保思想的重要源頭[J]. 農業考古,2010,(4):9.

[4]范慧,喬清舉. 儒家生態哲學研究綜述[J]. 理論與現代化,2015,(2):125.

[5]張蘇,趙芃.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J]. 社會科學研究,2012,(5):170-173.

[6]魏學宏. 儒、道、釋的“天人合一”觀與生態文明的構建[J]. 河池學院學報,2009,(6):18-21.

[7][德] 約阿希姆·拉德卡. 自然與權力:世界環境史[M]. 王國豫,付天海,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122-123.

[8][美]菲利普·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 世界:一部歷史(上)[M]. 葉建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3.

[9]趙岡. 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105.

[10][美]馬立博. 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M]. 王玉茹,關永強,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1.

[11][英]伊懋可. 導論[M]//劉翠溶,伊懋可. 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 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00:3.

[ 12]羅茲·墨菲. 在亞洲比較觀點下的中國環境史[M]//劉翠溶,伊懋可. 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 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00:92.

[13]柴艷萍. 古代農業文明興衰的啟示——生態環境呼喚科學發展觀[J]. 道德與文明,2004,(4):57.

[14]李工有. 生物圈:人類歷史發展的懷抱[J]. 讀書,2000,(7):7.

[15][美]E·A·羅斯. 病痛時代:19-20世紀之交的中國[M]. 張彩虹,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18-19.

[16][美]J·唐納德·休斯. 什么是環境史[M]. 梅雪芹,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2-23.

[17][英]艾倫·麥克法蘭. 現代世界的誕生[M]. 管可秾,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

[18][英]約翰·穆勒. 政治經濟學原理(下)[M]. 胡企林,朱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368.

[19][英]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 人類與大地母親[M]. 徐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05.

[20][英]厄內斯特·蓋爾納. 民族與民族主義[M]. 韓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30.

[21][美]C·E·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M]. 段小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9.

猜你喜歡
污染環境生態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環境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對抗塵污染,遠離“霾”伏
都市麗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成人在线| 午夜a级毛片|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专区|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99人体免费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欧美激情伊人|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欧美a在线视频|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欧美成人aⅴ| 制服丝袜一区|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理论精品|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中文字幕2区|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天天干伊人|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91亚洲免费|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屁屁影院|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91亚洲精选| 婷婷色中文|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99在线|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97综合久久| 久久女人网| 性视频久久|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国产综合欧美|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